
浅析杨经文生态建筑设计环境.doc
3页浅析杨经文生态建筑设计环境摘要:杨经文在建筑设计中,成功地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结合,从分析生态、环境、气候出发,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节能建筑本文论述了其生态建筑特点和建筑技术评价指标关键词:生态设计通风垂直循环系统垂直景观1948年杨经文先生出生于马来西亚,早年毕业于英国AA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在剑桥Wolfson学 院获硕士学位,七十年代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早在Wolfson学院期间,他的研究课题为建筑与环境 学,根据研究需要,他学习了生物系的课程,对生态学和生物系统的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一 直在进行建筑的生物气候学研究,不仅写了专门的论文,还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1996年他出版了名为 “The Skyscraper Bioc 1 imatical 1 yConsidered—a Design Primer"的著作,标志着他的生物气候学建 筑设计理论的全面成熟[1]作为现代马来西亚建筑师的代表,杨经文以传统作为出发点,把传统与现代化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 了既具传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感的新建筑并在其建筑中注入了生态的理念认为传统有封建性和保守性, 但“传统不仅仅是沿袭物,而且是新行为的出发点,是这些新事物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 统都是其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立足点、出发点、根据地传统是过去的现代化它在所形成那个时代是现代派 现代化就是未来的传统”传统的进程是去粗取精的选择过程由于任何文化都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所以 任何文化的现代化,都是自己传统的现代化,任何现代化的文化,都包含着日己的传统在内某些外来传统 之所以被人接受,归因于它们明显的优越性”,但“西方的现代化文化,是现代化了的具有西方传统的文化”, 并无普遍性在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碰撞中,有一个排斥、选择、接受、融合的过程⑵如何在建筑创作 中将本土文化与国际风格相结合,杨经文等马来西亚建筑师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马来西亚化基于以上观点,开创了马来西亚生态建筑设计的新理念1.杨经文博士的生态建筑设计特点1.1. 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应对设计的对象作整体考虑,慎重处理被设计系统中能量和材料通过设计努力减少这种处理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单体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的同时运用生物气候学,考虑较大环境及城市中其 他建筑环境对高层建筑的影响,这就涉及城市规划设计问题为了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的朝I何与阴影在设计前期,建筑师要考虑如下因素:①阳光的方向, 以确定建筑的发展形态和阳光通道;②对建筑所在区域的阳光作全年的预测和控制;③研究建筑与附近建筑 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遮挡问题1.2. 考虑环境关系在城市范围内,高层建筑物质与气候有三种关系层面:①在整体城市的层面上,包括基本的物质社会经 济系统;②在城市街区的层面上;③在步行层面上如果用一种生态的观点看城市的内部能量交换,我们会 发现,由于高层建筑的加入可能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或影响当地的微气候,因而需要引进垂直庭园、隔 热层等来减少空调使用,从而在密集区提高热交换1.3. 街道关系人们应能从地面步行街进入高层建筑,并通过坡道、扶梯和小路等来减小与高层建筑顶部的距离这种方 式,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式空间”,把外界与封闭的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1.4. 街区关系高层建筑的设计成为街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高层建筑必须融入街区的密集关系中,然而街区本身还 必须与其相邻街区和街道保持联系还应考虑高层建筑间的联系,在城市中以“场所的创造”来看待,如城市 广场、干道、散步场所、步行场所等都是其组成部分第五要考虑城市天际线的问题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是很重要的。
2 .巧妙地利用通风,使建筑具有生命风对高层建筑既有利亦有弊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它,将会促进室内外空气的交换,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同时还可改善建筑的微气候杨经文先生设计的海曰大厦2号楼方案建筑平面顺风设置,呈卵形,在风的 作用下,使室内产生正压区,在由电梯、楼梯和卫生间组成的服务核处形成负压区,两区之间设置压力释放 区,这样使室内能保持自然通风在海口大厦3号楼方案中,他也是将中间服务核部分顺主导风向放置,形 成了风道,使其形成了自然通风厅自然通风有三种功能,一是排除室内污浊空气,保持室内健康通风;二 是促进身体与周围空气进行对流换热,以达到热舒适;三是冷却围护结构为了最好地利用风,杨先生在海 口大厦中设计了一种“鳍”,它可以人工开启当有轻风作用时,可把“鳍”打开,风顺其吹入室内,形成 对流;当有强风作用时,可把“鳍”关闭,让风围绕建筑表面吹过;当建筑受到偏风作用时,可关闭一侧, 打开另一侧鳍”的运用,使建筑有了生命,能够对自身进行调节杨经文先生设计的上海Armoury大厦是 他的生态学设计法的典型代表在这里,儿乎运用了所有的生态学设计方法该大厦位于北纬31.14的上海 浦东平面为圆形但做了很多变化。
服务核置于外围一侧,内部有中庭,中庭被当做空气井,并在大小与形 状上随各层的具体情况而变化高层部分设计了空中庭园设计者在设计前,首先对上海的气候进行了详细 的分析,从气候资料可知当地夏季风的主导风向为东南向,因而在平面设计中,东南向相对开敞,并设置了空 中庭园冬季的主导风向为西北向,平面上西北向相对封闭一些在立面处理上,用可开启调节的立面,外 墙为双层夏季时内层开启,可允许日然通风;春秋季由在两层之间的百叶墙面调节,到了冬季百叶墙关闭, 阻挡寒风的进入分析大厦的剖血,主要是分析通风问题在夏季,该大厦自然通风良好,从各层走廊一直到 中庭;春秋季靠中庭中热量形成的通气管和热压差来达到自然通风;到了冬季,建筑与外界隔绝,要依靠少量 机械设备达到通风的目的[3]3.外墙的隔热处理高层建筑的外墙对室内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外瑞由于是固定不变的,对室外冷热气候无法予 以调控运用生物气候学方法设计的建筑外墙具有E调节特点因此,外墙应该是多面或多层的,可以关闭或 开启某个层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其目的还是要降低能耗,减少空调和采暖的使用如上述的上海Armoury厦, 当需要自然通风时,外墙最外层可以开启,允许自然风的通过,当冬季有寒风时,将这一层关闭不让寒风吹入 室内。
而杨经文设计的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31层的包斯泰德大厦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热带型气候条件 建筑的总体造型考虑到马来西亚炎热的阳光和多雨的热带气候特性,外部材料采用通风遮雨的铝合金幕墙, 这种材料能够及时吸收和散发热量并阻隔阳光直接进入到建筑中同时,办公室采用了落地膜玻璃窗也提供 足够的遮阳减少了空调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建筑能耗大厦的外墙及内部中庭种植了大量的植物,这不仅 减少了所在地的热岛效应,而且大量的植被还可产生大量的氧气并吸收二氧化成及一氧化破这种独特的设 计方法儿乎在杨经文的每一件建筑作品中都能找到包斯泰德大厦通过墙面的隔热处理,屋顶设置的遮阳片, 中庭及平台空间种植植被,中心筒及卫生间等辅助空间布置在东西方向阳光较多的地方东向窗的遮阳装置 等多种与当地热带气候结合的设计手法使整个大厦平均节约能耗40%以上梅纳拉大厦(见图示1)位于雪兰 莪州,是杨经文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气候学的另一个佳作这个看起来形态颇为怪异的写字楼被人们称为世界上 复杂的气候过滤器建筑的内部及外部采用了双气候的处理手法,溶合了雪兰莪州的热带气候..,有效地降低 了建筑的能耗屋顶上的像风向仪似的金属架其实是遮阳格片。
根据雪兰莪州不同季节太阳的运行轨迹,格 片被设置成不同的角度,用来控制不同季节阳光进入建筑的多少该大厦的2层平台及不同楼层的凹进空间 都被种上了热带的植被,不仅活跃了建筑风格,也给工作在梅纳拉大厦的人员带来舒适、多氧的室内环境另 外,考虑到当地毒热的阳光,大厦的东向和西仙采用了铝合金遮阳百叶,而南向和北向采用了镀膜玻璃4.垂直循环系统和垂直景观垂直循环系统包括楼梯、自动扶梯、电梯、货物升降机和所有的垂直通道,在设计中通常是作为一个“服 务核”设置在建筑中该系统是高层建筑的最重要部分,如果它停止了工作,那么整个建筑将无法运作以 往的高层建筑,服务核均放在中心位置,电梯厅、楼梯和卫生间等均需要人工照明与机械通风,这样就需要 大量的电器设备,耗能也很大生物气候学方法认为服务核应设在建筑的外表面“热”的一侧或两侧,一是 可以使电梯厅、楼梯和卫生间都能得到自然光和白然通风;二是可以在外部与内部空间之间形成温度的“缓 冲区”,在热带它是热的缓冲;在温带和寒带则能阻止冷风直接影响内部空间在服务核中,电梯是最主要的 因素,为此,生物气候学设计法对电梯及电梯厅做了详细的研究电梯厅不仅可以得到足够的自然光和自然 通风,还设有休息区域、监控系统,并配有绿色植物等,具有良好的景观和视野(图3)。
柬直景观就是高层 建筑的绿化,把植物或其他有生命元素引入高层建筑中,或在地面层引入景观,如此处理可以在高层建筑中改 善微气候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与新 鲜的空气垂直景观主要是通过对空中庭园的绿化,伴随着风的作用,共同改善室内环境结论:杨经文先生成功地运用生物气候学进行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注重采用自然通风、屋顶遮阳格片、外墙 绿化系统等防晒、隔热、通风等措施,节约能源,并保持了地区特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马来西亚新 建筑的创作中我们看到:如何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把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相互融合尊重当地 的地理、气候等白然条件是马来西亚建筑取得成功的经验,这些值得我们在进行建筑规划和设计中学习、 借鉴参考文献:[1] Yeang K. The Skyscraper Bioclimaticallly Considered一a Design Primer. BostonNational Book Network, INC, 1996[2] 陈谋德,马来西亚新建筑的启示——传统与现代结合之路,新建筑,1997.年第..4期:59 〜60[3] 吕丹,高层建筑的生物气候学——杨经文设计理论研究,新建筑,1999年第4期:72 〜76[4] 〔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生态方法,建筑学报,1999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