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代农具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171072
  • 上传时间:2017-08-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6M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代农具的发展程度及其历史意义汉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是标志着我们民族成熟的里程牌,无论是从疆域国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还是从农业生产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为后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农业来说,汉代的精耕细作技术和农业工具都已经相当成熟,很多一直延续使用到了近现代而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精耕细作等技术的出现和推广离不开农具的飞速发展本文拟对汉代农具的发展程度及其历史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中国农具起源概述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自己栽培作物、饲养家禽,从此进入了原始农业时代他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农具的发展和演进也反映了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原始农业时代,农业生产的产量很低,采集、狩猎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先民们最初是沿用采集、狩猎的工具,后来渐渐用木棒、石块、兽骨和蚌壳等材质陆续创造出了一些最原始的农具:他们用石斧或砍斫器砍倒树木,放火烧掉;再用尖木棒松土,播种;收获时,用石刀、蚌镰来掐穗这样的石斧、石刀、砍斫器、尖木棒、石镰等就是最早的农具。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的农具已初具形态,他们先是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制成了复合工具如:在松土用的尖木棒下部绑上短横木,以便足踏,用于翻地,称为“耒” ,耒可以说是原始农业生产中较原始的成形的耕地工具;之后他们又将耒齿由单齿变成双齿,最后又变成板状刀,即为古书中所提到的耜,板状刀称为耜冠,安装其上的木棒或木柄称为耜柄,类似今天的锨耒耜的出现,为以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耜耕农业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人们用大型的磨光石斧,劈荆斩棘,垦荒辟地;又把磨得扁平的石耜加宽延长,钻孔加上木柄,用作主要的翻地工具;此外还改进了双齿木耒和骨耜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拉的三角形石犁,它的出现更有利于深翻土地在中耕和收获工具方面,这个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石锄、蚌锄、镰刀最早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拿镰刀来说,它是在已有的半月形石刀或蚌刀的基础上,将石刃不断加长,穿孔不断加多,并装上横柄夏商周一直到春秋前期的奴隶社会,这一阶段农具的发展十分缓慢虽然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的发达,但由于青铜在当时是贵重金属,人们主要用它来铸造兵器和礼器,且由于青铜本身的质地问题,很少用作农具,主要用于农具制造的还是原先的木、石、骨、贝等材质。

      但纵观整个奴隶社会可以发现农具构造上还是有了缓慢的改进,如: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耕地工具,原来只有由人操作的耒耜,到商代开始出现了犁,犁正是在耒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它解决了牵引力的问题,改人力为牛拉,比耒耜进步的多但是商周时期正是奴隶制高度发展的阶段,奴隶被看作是能说话的牲口,使用奴隶相对来说更方便、便宜一些,所以牛耕并不普遍,耒耜仍是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到春秋中叶,牛耕才渐渐多起来,用牛耕田是耕作技术上的一大进步,由耒耜发展到犁也是农具上的一大进步西周晚期开始出现了人工冶铁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生铁冶铸技术、铸铁柔化技术和炼钢技术的相继发明,冶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铁器农具也随之迅速推广铁料质优价廉,尤其适合制作工具,铁农具的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铁的出现,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和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随着铁器的推广,农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铁农具本身也有了高度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农具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都比以前有了发展从初耕的钁、铲、枷,中耕的锄,到收获用的镰、犁铧、耙等都已具备,形成了一套深耕细作的配套农具同时,这个阶段的农具设计已很精巧:铁钁头多呈长条形,厚重而坚实,与现在的铁钁已很相似;五齿铁耙是当时常见的翻地、平地工具,肩部略呈半圆形,耙体高度适宜,齿疏而锐,这种形制一直为后代沿用。

      随着农具的改进,灌溉工具也有初步发展:桔槔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它是利用底端系石、顶端挂桶的杠杆来提水,这种提水法使“挈水若抽,速如淡汤” ,与过去那种抱瓷而出灌的灌田法有天壤之别二、汉代农具的发展概况在中国历史上,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前代所不能及的特别是它的冶铁业和农业发展尤其突出,这二者为整个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朝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冶铁业的发展是事物发展中密切相联的两个方面汉初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冶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得到恢复并有较快发展冶铁业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农具制造)的发展,农业又为手工业、商业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使整个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汉代的冶铁业非常发达,西汉政府曾在全国设立 49 处“铁官”管理冶铁生产由于冶铁和炼钢技术的进步、生产率的提高,既提高了铁器的质量,也降低了铁器的成本,因而汉代的铁农具就非常普及 《盐铁论·水早》指出“铁器,民之大用也 ”《盐铁论·农耕》又指出“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 ”可见铁农具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后汉书· 杜诗传》曾记载杜诗任河南南阳太守时“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利用水力鼓动冶铁风箱吹风助燃,既省劳力,又增高炉温,大大提高冶铁的效率铁农具产量大增,使用也就更加广泛了从考古资料看,除西南边陲个别地区还在使用青铜器外,全国绝大部地区青铜农具已被铁农具所淘汰,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还在使用青铜农具,到了汉代也已绝迹了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成为汉代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虽然铁制农具已成为农民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但它仍未完全取代木器农具但由于木器极易腐朽,难以长久保存下来,因而很少有实物出土在西汉的盐铁会议上,贤良就曾提出时“贫民或木耕手耨(音:nòu,锄草) ”贤良意在表达盐铁官营之弊,但其所言“贫民或木耕” ,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事实上,两汉时期出土的起土农具中也确有木器南方一些地方,木石器农具的广泛使用甚至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以后秦汉时期的锸,多数在木锸上套铁口,叫“锸金” 、 “鐅” 、 “鐅金” ,犁铧也多是木犁套铧冠(多数为 V 形,故有人或称之为 V 形器) 锄头、斧头也有套铁口的这表明当时铁的供应仍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且由于两汉的铁器官营专卖政策,虽对铁器的推广起了重大作用,但官营的铁器价格昂贵、质量较差、购买不便等弊端也影响铁农具的大规模使用,所以木制起土农具并未完全退出生产领域。

      汉代农具适应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具体要求,配套齐全,专业化工具有了大的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在全国各地均有大量出土,有犁铧(huá) 、钁(jué) 、锸(chā) 、耙、耧(lóu)车、锄、铲、镰等,另有木、石质的耕、臼、礁、磨等,云南、广西等地尚有少量铜农具出土传统农业中所能见到的一整套农具,在汉代都已基本出现,下面依据生产的环节对汉代农具的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介绍一)翻耕农具用于翻耕、松动土壤和开沟起土常见的有耒(lěi) 、耜(sì) 、锸、钁、犁、等,是汉代铁农具中的大类1.耒耒是最古老的农具最早的木耒就是一根削尖的木棍,可以用来挖松土地,后来发展为双尖,提高了工效,使用较为普遍,直到汉代仍然是重要的起土工具汉代的著作中经常提到耒:如《淮南子·主术训》:“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 ”《盐铁论·刺权》:“……是以耕者释耒而不勤 ”《盐铁论·未通》:“民蹠耒而耕,负担而行……” 《盐铁论·国疾》:“秉耒抱臿,躬耕身织者寡等等,说明耒到汉代仍在使用出土文物中有许多耒的形象,使我们得知汉代木耒的具体形状如河南省灵宝县东汉墓出土的执耒陶俑,其木耒的形制就非常清楚陕西省勉县老道寺东汉墓也出土过执耒陶俑,所执木耒形状也与灵宝出土的相同。

      南方各省的汉墓中也有木耒出土,如湖南省长沙市西汉墓中曾出土过 8 件木质耒的模型,是木俑手中的执物,湖北省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也出过一件持耒木俑,所执的是是双尖耒湖北江陵纪南城 82 号井中曾出土过一件完整木耒,耒尖上套有铁刃,时代属战国看来汉代的木耒也会套有铁刃,由此可知一些銎(音:qiōng,斧头上装柄的孔,现泛指农器上的孔)宽 5 厘米左右的汉代铁锄和铁锚,实际上就是耒的套刃上图分别为耒、耜和耒的套刃)2.耜耜是从单尖耒来发展而来的,刃部为扁平的板状,是用整块木头砍斫而成木耜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主要整地农具,一直延用到汉代,铁农具普及之后,还未完全绝迹湖南省长沙市的一座西汉墓中就出土过两件木耜模型,1975 年在长沙另一座西汉中期的墓中出土了一件实物,出于盗洞内,说明是取土用具山东武梁祠石刻中也有木耜的图象上图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木耜实物)3.锸木耜挖土时刃部易于磨损,加上一个金属套刃就坚固耐用,也更加锐利,这就是锸锸是翻土开沟的重要工具,也是汉代最常用的铲土农具,凹字形弧刃或尖首铁口锸是汉代锸的主要形式但云南等地出土的成都铁官所属的作坊生产的凹字形铁鐅,前端附有舌状突刃,形制较为独特。

      考古发掘中锸常与钁、锄、铲、镰等共出,出土数量居各类小型农具之首刃端加上的金属套刃叫做“鐅” 《说文》:“鐅,河内谓臿头金也 ”安装鐅的木板叫“木叶”( 见《释名》)锸是汉代最重要的起土工具,不但农业生产中使用它,在兴修水利工程中也靠它,汉代的民谣就唱道:“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汉书·沟恤志》)在考古发现中几乎所有的锸都是鐅,木质部分均腐朽,不易认识全貌,只能根据陶俑中的模型来窥其全貌,持锸俑在四川、重庆多有发现,如四川牧马山发现东汉时期腰挂小刀、左手持箕、右手持锸俑但是在湖南长沙马王堆 3号墓的填土中出土了一件西汉镶嵌有凹字形弧刃的带柄木锸,整体似划船木桨,保存非常完整,是件实用的工具,锸柄和锸叶是用一整块化香树材制成的,终于使我们得以看清汉代锸的真实面貌该锸全长 140.5 厘米,木叶左肩较右肩略矮并向外突出,是为了便于踏脚踩入土中看来汉代农民在用锸翻土时是右手握柄上方,左手执柄下部,左脚踏木叶左肩,然后用力起土全国各地都有汉代铁锸(主要是鐅)出土,南方长江流域各省也都有出土实际上,直到今天也还在南方一些农村中使用另外,战国时期流行的一字形或长方形平刃铁口锸在北方地区仍有出土以上为研究汉代锸的构造提供了具体形象的资料。

      左图:江西省修水县出土的西汉铁锸 右图:四川省木里县出土东汉铁锸)(上图为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铁锸)4.钁钁也是汉代的重要起土工具汉代的著作中也经常提到钁如《说文》:“钁,大锄也 ”《淮南子·精神训》:“今夫徭者,揭钁臿…… ”《淮南子·兵略训》:“奋儋(担) 钁……”等钁的装柄方法与下面提到的凹口锄相同但钁身狭长厚重,侧视为等腰三角形,正面为长条形,顶部中空成为方形銎,套入木叶,再横装柄,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出土木俑手中所执的模型,所持为木质钁,但在刃部涂黑,表示铁质农具,正是它的具体形象钁主要用以开荒掘地,在北方各省出土较多,尤其以河南等地发现最多,1958 年河南临汝夏店西汉冶铁遗址发现了保存基本完整的大小铁钁 300 余件,辽宁抚顺发现西汉初期铁钁 60 余件,四川广汉东汉墓还出土一件手持木柄凹字形铁口钁的残陶俑,南方只在福建、湖北有所出土在北方还经常出土一种带孔的长条形铁钁可直接装柄使用(如河南省泥池县出土的铁镬),但南方尚未有发现此外还有二齿、三齿的铁钁也只见于北方此外, 《释名·释道》还说:“齐鲁间谓四齿杷为钁 ”但出土物种未见汉代四齿钁福建崇安汉城曾出土五齿铁农具,颇为厚重,似为五齿钁。

      它们的用途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镐头、铁鎝之类上图为河南省泥池县出土的汉代铁镬)5.犁农事始于耕田,我国以牛、犁耕田出现于春秋时期,到汉代牛耕已非常普及,这从各地出土的大量铁犁铧和牛耕图可得以到证明即使是史称“火耕水耨”的江南地区,远至福建、广西、四川、广东等地也有铁犁或牛耕模型出土,这是汉代农业生产力空前发达的又一个重要标志,但牛耕仍然没有完全取代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