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十大哲学问题.docx
14页20世纪重大哲学问题的提出及发展深化,主要动因是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 的猛烈动荡和急剧变革,对上世纪乃至几千年哲学发展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各哲 学学派之间,哲学与其他社会、人文学科之间的影响和借鉴20世纪哲学以新 颖性和多元论为特征,阅读和理解现代哲学,比学习古典哲学要困难得多;康德、 黑格尔的庞大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各家各派都在一定范围内独领 风骚本文不拟教科书式地罗列介绍各种流派和观点,而是论列最具普遍性和争议 性的十大问题显然,如何遴选是见仁见智的事,本文的考虑既包括问题在学理 上的份量,也兼顾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反应,以及对于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 的实际问题的启发意义可以将此十大问题视为未成定论的坐标,考察中国哲学 界对世界哲学研究熟悉和理解的程度,解决自己问题时借鉴利用外来资源的能 力,以及参与共建人类精神文明最有希望的切入点一、反形而上学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是就西方哲学传统而言,不是机械观的对立面,而是 超验玄想的同义语除了新托马斯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带“新”字号的哲学, 几乎每家每派都以反形而上学相标榜,都以破除形而上学为开辟新说的前提问 题在于,对于不同派别而言,作为对立面的形而上学是大不相同的,甚至有这样 的情况:某家某派所欲破除的形而上学,正是另一家另一派立论的精髓之所在。
最早亮出反形而上学旗号的,应属活跃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尼采他自称反 形而上学家,宣称要向形而上学开战,他以自己的透视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抽去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两块基石 道德和逻辑,宣称传统形而上学自以为把握 了世界的终极本质,实为一厢情愿不过,当他用强力意志对世界的根源和本质 作概括时,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在二、三十年代,分析哲学的开创者罗素和维也纳小组的石里克、卡尔纳普 等人对形而上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出发点是逻辑和语言分析罗素批评 说,黑格尔那庞大而堂皇的思想体系,不过是建立在传统的主谓辞逻辑的基础上 卡尔纳普在题为“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的论文中,指责与他同时代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不顾语言的逻辑句法,发出了“这个'没有'本身没有 着”的呓语事实上,海德格尔肯定认为自己是与传统形而上学划清界限的,在 他看来,卡尔纳普等逻辑实证主义者偏执于逻辑和科学标准,才是形而上学的表 现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大力鼓吹消解“在场的形而上学”,他认为 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主流假定了一种外界的、客观的、绝对的参照物,用 以衡量裁判观念、意识的真假对错,他认为根本不存在这种作为基础或标准的东 西,他还认为尼采、弗洛依德、海德格尔都曾致力于推翻这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有些哲学家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出发,得出了取消哲学的结论比如维特根 斯坦认为哲学困惑是误用语言所致,治疗这种语言病的办法是让事物保持原样, 不搞哲学罗蒂的观点和德里达相似,他主张抛弃认识论哲学,转向一种以诗歌 为典型的后哲学文化由于反形而上学的风潮,二十世纪各派哲学很少以理论体系形式出现,有的 极具方法论特色,有的以批判和否定为特征对于我们来说,应该看到西方反形 而上学倾向是哲学内部学理研究的结果,是大胆怀疑、勇于否定的精神的表现, 否定形而上学之后往往有深刻的、新颖的东西出现二、语言的转向二十世纪哲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高度重视语言,各家各派都通过对语言的论述 来阐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利科说:“当今各种哲学研究都涉及一个共同的研究领 域,这个研究领域就是语言他还说:“今天,我们都在寻求一种包罗万象的 语言哲学,来说明人类的表示行为的众多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伽达默尔也认为,语言是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它在本世纪哲学中处于中心地位英美分析派哲学家明确提出,本世纪初在哲学中发生了一个语言转向(linguis tic t urn)在他们看来,西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经历了三部曲, 在古代以本体论为中心,研究存在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在近代以认识论为 中心,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人的认识的来源、途径、能力、限制;在本世纪 以语言的意义为中心,研究主体间的交流和传达问题。
其中有人认为,只有通过 研究语言才能研究思想、研究世界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和世界结 构相同,可以从研究语言的结构推知世界的结构艾耶尔、达梅达等人认为,在 很大程度上,语言等同于思想古代和近代哲学家也重视语言,但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他们认为语言是思 想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许多分析哲学家认为,思想和语言的关系不是本源和 派生、本体和表现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即逻各斯(logos),即世界,即 规律,把语言仅仅当成思想交流的工具就贬低了语言的地位伽达默尔也明确提 出,语言不是纯粹的交流手段,不仅是人在世界上拥有的东西,人正是因为语言、 通过语言,才拥有世界以前,哲学家一致认为思想反映世界,语言表达思想, 因此语言意义最终来源于世界,而本世纪的哲学家对此有不同意见胡塞尔、弗雷格、罗素等人倒是就指称对象而言谈语言的意义,但后来不少 人主张语言可以是一个自主、自足的领域比如索绪尔认为语言系统中符号的意 义仅由它们价与其他符号的联系和区别确定,德里达认为文本之外别无其他,说 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要参照外部、客观的东西,是一种形而上学利科不同意上 述看法,他仍然认为语言是心灵和事物的中介弗雷格、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等人大力主张用逻辑的手段分析和改造日常 语言,因为日常语言表面的语法形式常常遮蔽和歪曲语言本质性的逻辑形式,造 成一系列哲学难题。
在数学化、形式化的理想语言中,这些麻烦就消除了日常 语言学派的人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日常语言本无错,是人们“哲学式地” 使用导致谬误海德格尔认为形式化了的语言根本不是语言,因为它不能表达存在的神秘 性伽达默尔也敌视数学化语言,因为语言决不会扭曲思想或世界,“世界本身 就体现在语言之中”,“语言是理解本身得以实现的普遍媒介利科则以语言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说明,日常语言有积极的一面(如对诗歌),但也有缺陷(对科 学)分析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受到某些人的激烈批评,有人说,这种哲学用逻辑演 算代替哲学思维,用琐屑无聊的词句分析取代对于人生意义、价值、上帝等重大 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并非任何问题都要上升到语言层面才解决得好,有时需要 相反的下降过程;还有人证明,人不仅能把握语言,也能直接把握赤丨裸裸的思 想三、主体性主体性问题是本世纪哲学的一大热点,高扬主体性的人和竭力消解、摧毁主 体性的人都在竭尽全力地宣传自己的主张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将本世纪流行的 各种哲学分为三类:主体哲学、无主体哲学和反主体哲学英美分析哲学属于无主体哲学,主要原因是,第一,休谟从极端经验主义立 场出发,将人的自我消解为一系列凌乱、离散的经验,取消了认识主体,分析哲 学在其初期继承了经验主义传统;第二,语言转向之后,认识问题被意义问题取 代,思维的地位被语言取代,人们关注的是语言与对象的关系,作为认识和思维 的主体从哲学视野中消失。
在科学哲学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谈验证的逻辑,而绝口不提发现的心理 学在回避不了主体的地方,分析哲学家持反主体观点,具体表现在对笛卡尔和 康德的批评上,其中最典型的是英国哲学家赖尔在《心的分析》一书中对他所谓 的笛卡尔的“机器幽灵说”的无情攻击欧洲大陆哲学家中,利科和哈贝马斯最熟悉和重视语言分析哲学,但他们承 认主体的地位因为利科深受现象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而哈贝马斯深受马克 思主义影响,他从交往角度从事社会文化批判,重视作为语言使用者人的主体性本世纪各种哲学中,胡塞尔的现象学是最典型的主体哲学在这种哲学中, 一种带逻辑意味而非心理意味的先验自我是首要的存在,是意向性的基础,而正 是自我的意向作用,才使得杂乱的经验纯化,呈现其本质结构也正是自我的意 向作用,才使得作为物理记号的声音或文字具有意义总之,自我是对象的依据, 知识客观性的来源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他的学说已经 表现出一种主体移心倾向他的中心概念是此在,此在当然是“我的存在”,但 并不是自我此外,他强调的在世存在也不仅是一种单纯个体的自我概念相比 而言,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和梅洛一庞蒂的观点更接近胡塞尔,自我主体的色 彩更浓。
与主体性哲学最格格不入的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它们在主体移心的道 路上走得最远,最后到了消解和摧毁主体的地步在结构主义者看来,自我或主 体既不是人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一切起源于结构及其功能,有思想, 但没有思想者;有意义,但没有文本的作者扩大了看,人类中心主义或人道主 义不过是人类的自我幻想或神话福柯、德里达等人大呼“人的终结”,他们认 为相比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人的死亡是更带紧迫性的问题在解释学中,也有相当多的人只承认文本的意义而抹杀作者的作用,即使他 们强调读者理解的作用,这些读者也不具主体性,而只是传统嬗变、历史社会变 迁的承载体四、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对立斗争贯穿本世纪的始终,尤其在近年,大批科学哲 学家涉入此问题,成了科学哲学的核心争论这种对立斗争以完全不同于古典时 代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实在论还是反实在论,都有名目繁多的派别和牌号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罗素和摩尔背弃了德国唯心主义的影响,转到实在论立 场,认为事实独立于经验存在,没有人的感觉经验,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 在着紧接着,培里、蒙塔古等六位美国哲学家批评罗伊斯的绝对唯心主义,公 开自己的新实在论立场。
他们坚持被认识的对象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批驳认 识对象与认识主体不可分的唯心主义观点到了二十年代,以桑塔亚那、德雷克、斯特朗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哲学家自称 为批判的实在论者,以别于新实在论立场,因为他们企图克服新实在论的诸多困 难当然,他们仍然坚持反对将经验等同于存在的唯心论立场这批人中的 R・W•塞拉斯在三十年代转向唯物主义,在四十年代表示赞成辩证唯物主义自三十年代以来,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对立斗争日趋尖锐,量子力学中的某 些发现使反实在论获得新的动力海森堡宣称,基本粒子的客观现实性已不复存 在,数学公式描述的不是基本粒子的行为,而是对其行为的认识爱因斯坦和玻 尔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观点之争,由于贝尔不等式被否定而有利于玻尔有人把 这一结果通俗地表述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不存在反实在论常以工具主义 的名称出现,它主张,科学理论不是在描述微观实体,它们不过是将一组可观察 情况和另一组联系起来的方便手段或工具W •S •塞拉斯是六十年代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他认为可以从科学理论的正确 性中推出理论实体的存在当代最有影响的实在论者可能要算普特南,他的名言 是,实在论是不使科学的成功成为奇迹的唯一哲学。
他和波义德一道主张一种逼 真实在论,即认为成熟科学中的术语一定有指称,成熟科学中的理论定律近似地 为真他赞成真理符合论,并和克里普克一道主张指称的因果论战斗力最强的实在论者是加拿大哲学家邦格,他称自己的学说是科学唯物主 义,他认为这是一种精确化的、与现代自然科学一致的唯物主义此外还有埃利 斯的内在实在论,哈金的实体实在论,胡克的自然进化实在论,邱奇兰德的强实 在论,夏皮尔和杰宁斯的中间路线实在论等近年来最令人瞩目的反实在论者是范弗拉森,他用建构经验论代替科学实在 论,主张“科学旨在给予我们经验上合适的理论;而接受一理论所包含的信念只 是其经验上的合适性劳丹认为,科学史不是证实了,而是明确地驳倒了科学实在论法因大力驳斥各种实在论,宣告实在论已经死亡,鼓吹一种“自然的本 体论态度”认为各种“论”都是科学的空洞外壳当代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意义理论,戴维森主张用语 句的真来说明语句的意义,他采用了塔尔斯基的符合论的关于真理的形式定义 达梅特反驳说,这就假定了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