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实质及其培养.doc
3页小学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王小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言之无物的毛病,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在于他们 的观察能力较弱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们认为,对这一 问题的1门1答和我们对观察能力木质的认识有密切关系我国一些优秀语文教师在其作文教 学实践中,也对这一问题作了探索接下来,我们先对优秀教师的作文教学经验作出分 析,而后再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经验,最后对如何培养观察能力作出1口1答一、我国优秀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中观察力的认识与培养这里我们介绍两位有代表性的著名特级教师的经验一位是广东潮安六联小学的丁有 宽老师,一位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袁浩老师丁有宽老师认为,观察力就是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的结果他总结出的观察 方法有如下一些:1,次序观察法,即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 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再中间;从人到物或从物到人;从因及果或从果 及因;从静到动或从动到静;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等2,综合观察法,即先局部后整 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3,重点观察法4,比较观察法。
5,观察结合合理想 象1那么,如何将这些方法教给学生,使之形成观察能力呢? 丁有宽老师主张“经常指导 学生学习范文(包括范段、范句),学习通常的儿种观察方法,用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 到生活中去,到习作的源泉中去实践,使他们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观察习 惯 2丁老师还以次序观察法为例对此作了说明如教《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示:作者参观什么建筑物,是 按什么次序参观的?有关的课文读后教师列出:看见正门一进了中央大厅一走进大礼堂一 上楼到宴会厅一又参观会议厅让学生知道这是按观察过程(从外到内)的次序观察的 教师在教“正门” 一段时,提出问题:作者看到了什么建筑物?按什么次序看?让学生知 道是按从上而下的次序观察的其余儿段,让学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说出各段观察的次 序教完了课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察教室里的陈设的练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交 流,然后要求拟写观察次序提纲,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修正3袁浩老师与丁有宽老师的主张儿乎不谋而合袁老师主张将观察、思维、表达结合在 一起进行综合训练,训练的内容也归结为一些观察、思维、表达的方法,如:1,观之有 序,思之有序,言之有序。
2,观察全面细致,作文内容具体3,观察比较,写出特点 4,观察结合联想,文章更加丰满等4在教这些方法时,袁老师所采用的程序基本与丁老师的一致下面以比较观察法的教 学为例来说明我们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运用比较,首先是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引导学生认 识什么是比较观察?怎样运用比较观察?……比较观察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一个” 同“那一个”比,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如课文《桂林山水》的 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水之奇、秀、险时,就与以往观察过的泰山、香山相比较;观察漓江 水之静、清、绿的特点时,就与观察过的大海、西湖相比……二是“这时候”与“那时 候”比,即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譬如,鲁迅在《故乡》中写少年时期的闰土 与中年时期的闰土,其形貌和性格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判若两人……三是“这一面”与 “那一面”比,即观察时对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如王愿坚同志在《党 费》里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用她对自己孩了和对红军的不同态度作比较……”“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积极运用如上所述的种种典范,让学生在阅读时学习体 会一方面抓住生活中的训练契机,着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比较观察法方法。
譬 如,班上换了数学老师,我启发学生们注意比较:“江老师和黄老师一样吗? ”……为了 让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训练,更好地掌握比较观察的方法,我常要求学生I口I家去观察 爸爸、妈妈,并同老师作比较,找出他们的特点;观察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同班上 的同学相比,说说有什么不同……”5综观两位特级教师的经验可以发现,二者不乏共同之处他们都将作文中的观察力视 为学生习得并运用观察方法的结果,在教学这些方法(也就是培养观察力)时,一般分两 个阶段进行:首先结合课文,说明观察方法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这些方 法进行观察、写作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上述经验是有道理的二、 观察力的知识观一一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现代认知心理学又叫知识心理学,是研究知识的习得、贮存与提取规律的现代认知 心理学区分了两类知识:一类叫陈述性知识,是用来IE答世界是什么的;另一类叫程序性 知识,是用一套程序或规则来办事的知识,可用来1口1答怎么办的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 为,我们后天习得的能力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6据此,作文中的观察力作为一种后天 习得的能力,也可以用“知识”来解释那么,这种“知识”到底是什么呢?根据上文两 位语文特级教师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知识”应是一些程序或规则,也即他们所讲的 “观察方法”,这些程序或规则可使得学生能够获取一定的写作内容,并按一定形式将其 组织成文。
这样,我们不妨将作文中的观察能力界定为“用来获取并组织写作内容的一套 程序或规则作为办事规则的观察能力,应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程序性知识 的习得作了研究,认为它是由陈述性知识经变式练习转化而来的,换句话说,学生要在不 同情境中练习运用习得的陈述性知识,这样才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因此, 在培养观察能力时,应先让学生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习得这些规则,即能说出这些规则是 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练习运用这些规则,使之能用来解决作文写什么,怎么 写的问题以陈述性知识形式习得这些规则可有两种形式:例一规法和规一例法7这里的 “规”指规则,“例”指规则的例了,就观察力规则而言,是他人运用这些规则所写出来 的内容,也就是含有这种规则(或观察方法)的“范段”、“范句”或“范文” o这样看 来,例一规法就是先让学生学习这些范段、范句、范文,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相应的规则 来丁有宽老师在教次序观察法时,采用的就是例一规法规一例法则是先把观察的规则 呈现给学生,而后再用一些范段、范句、范文加以说明袁浩老师在教比较观察法时采用 的就是这种模式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使学生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习得这些规则。
为让这 些规则支配学生的观察与思维,使其能被用来获取并组织写作内容,还需要让学生在不同 情境中针对不同情况,练习运用这些规则经过不断练习并给学生以反馈指导,才能将其 转化成办事的能力丁、袁两位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最后都有这一环节,即指导学生用课 文中习得的规则来观察、写作可以说,我国优秀语文教师所总结出来的培养观察能力的 方法,完全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程序性知识习得过程的描述,这也证明,作文中的观察 力其实是一套获取并组织写作内容的规则,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三、 总结通过对优秀教师作文教学经验的心理学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作文教学中,观 察力是由一些观察的规则构成的,这些规则木质上属于程序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就是要按程序性知识习得的规律将这些规则教给学生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确定出需教 给学生的观察规则当然,这些规则并不限于丁、袁两位老师提出的其次,教师还要根 据程序性知识的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在让学生知道观察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竺 作练习,使学生最终形成运用规则进行观察、写作的能力1 丁有宽等.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pp.57-59. 同 1, pp.56-57.3 同 1, p.57.4袁浩等.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pp.46-58.5 同 4, pp.54-57.6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p.63.7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pp.140-142.(原载《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