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权劝学教案.doc
8页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七年级教学形式读议练相结合教 师程慧单 位团风英才学校课题名称孙权劝学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学情分析:经过小学和七年级上半年的文言文接触与学习,目前,学生已初步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教材情况: 《孙权劝学》,它是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根据新课标和中考要点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教师确立了教学目标如下:(从三个维度设计) ⒈ 熟读背诵⒉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⒊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⒋ 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
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习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鲁肃(语重心长) (高兴,自豪) (惊讶,赞叹)关心部下,善劝 勤奋,好学 爱才,敬才作业或预习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自我评价还行吧!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