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近现代湘籍译家翻译思想探幽.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8396354
  • 上传时间:2021-1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近现代湘籍译家翻译思想探幽张彬彬胡东平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从政治历史背景、湖南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角度探讨具有代表性的四位湘籍译家 (成仿吾、萧三、朱湘、钱歌川)的翻译思想成因通过描述分析法,系统的梳 理其翻译思想,为湖湘文化的传播和文学翻译提供理论指导关键词:湘籍译家;翻译思想;成仿吾;萧刁朱湘;钱歌川;作者简介:张彬彬(1991-),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 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简介:胡东平(1964-),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 士,硕士导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研宄基金:湖南省教改一般项目,英语专业学生翻译中的“词典情结”研究,编号 (SCX1217)Study on Translation Thoughts of Modern Hunan TranslatorsZhang Bin-bin Hu Dong-pi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AgriculturalUniversity;Abstract: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causes of translation thoughts about four representative translators (Cheng Eang-wu, Xiao San, Zhu Xiang and Qian Ge-chuan) in Hunan from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unique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Hunan culture. And it makes a summary of their translation thoughts, which aims to provide theory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ransmission of Hunan culture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dcscriptivccxplanatory method.Keyword:Hunan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thoughts; Cheng Fang-wu; Xiao San; Zhu Xiang; Qian Ge-chuan;在近代史上湖南涌现出一批在翻译界颇有影响力的译家,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翻 译了大量的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见解和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划下 丫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口,在,无论是思想界、文学界还是翻译研宂界, 就湘籍译家(指籍贯为湖南对中国翻译界有重大影响的五四时期到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的翻译家)及其翻译思想的论述稀少,即使已有过一些介绍,但多以访 谈或是单个翻译作品的评析为主要形式,间接涉及他们的翻译思想在笔者看来, 针对湖南籍译家群体展开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分析近现代湘籍译家的 翻译思想的成因及梳理其翻译思想,为湖湘文化的传播和文学翻译提供理论指 导一、近现代湘籍译家译学思想成一个译家的译学思想成因是与其生活的环境,教育背景及所处的时代,文化氛 围是息息相关的研宂发现湖南翻译文学也不例外,译家的译学风格和审美及译 本选择上五一不体现湖湘精神和文化近现代湘籍译家的文学气质和翻译方法出 现的一致性是离不开深厚的湖湘文化熏陶和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湖湘文化博釆众讼,融汇中华五千之文明,源远流长,塑造一大批敢为天下先, 顽强不屈,浴血奋斗的爱国人士,在中国文化与历史上建立丰功伟业,不负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名声湖湘文化最早发展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其中以屈原为代表在他的辞赋中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以恢 宏的文字写下了湖南山水景物、风土人情、民间祭祀、神话传说的辞章,表现了 古代湘楚人的生活和情感,在开创一个与《诗经》风格迥异的南方楚辞、离骚文 学流派的同时,也奠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

      到近现代以魏源、陶澍、贺长龄、魏 源为代表的一批湘籍志士仁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向世界喊出了 “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口号,倡导国人睁眼看世界,学习四方的先进的技术,在国家危亡之 际,挺身而出,引领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之先太平天W时期至清朝咸丰、同治 年间,湘军人才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融合程朱理学之坚定 信仰和经世务实之作风,承扪拯救国家之责,立下汗马功劳,在晚清历史下划 下浓墨重彩一笔二、近现代湘籍译家翻译思想分析近现代湘籍译家有过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具有良好的中外语言和文化的修养, 不少的译家同时精通数门外语译者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使 他们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原著的底蕴并传达出外国名著精祌由于湖南社会经济和 文化上的特色,在“传统文化”和“洋文化”交互下,催生了灿若群星的湘籍 译家方阵本章节将具体论述成仿吾、萧三、朱湘和钱歌川的翻译思想1. 成仿吾:“全”与“美”的艺术与情感共鸣的译学思想成仿吾是具备诗人的素养和高超译诗理论的一个翻译家他译诗具有理论的自觉 性,他从诗歌的特证,诗歌的选材,译者具备的素质,译诗的手法和艺术风格, 形成了自己一套译诗理论成仿吾通过总结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出版了《论译诗》, 同时也是创造社在翻译理论建设上最重要的作品。

      成仿吾在《论译诗》中认为翻 译诗歌有两种方式:表现翻译法和构成翻译法其中他对“表现翻译法”解释为 译者要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将原诗灵气抓住,并且细细品味,然后 用最原诗灵气的文字将诗歌的美感和灵魂表现出来他认为诗译者译诗时应想象 自己就是原诗的主人,置于作者情感当中,使诗人成为自己,自己成为诗人, 将自己对原诗的领悟和情感用文字倾诉出来从他的解释中不难看出,成仿吾要 求从自己人生感受和体验出发来领悟原作的诗情,力求受到原诗作者悟性和灵 感,引起与原诗作者情感的共鸣而“构成翻译法”是指尽可能将原诗的构造和 音韵关系表现出来,力求构成原诗的情绪译者需要对原语文木的每一个字要经 过慢慢品味,揣摩原作者想要达咅律与情感的关系,译本尽量维持原语文本的 结构与音韵的关系这两种的翻译法是辩证的,各有所长,无法一定高下纵观 成仿吾的诗译观,诗歌翻译需从内容、情绪、诗形达到“全”与“美”的结合, 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2. 萧三: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萧三译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萧三作为一名红色革命译家, 翻译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他曾说他的译著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译文不能太深 刻,并且要通顺易于读荞理解,甚至必要时加上按语。

      在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莫 过于《国际歌》的翻译,译文前后推敲修改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显示出一名译 家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他的译学思想在翻译《国际歌》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中《国际歌》中一句法文原意是:“没有什么最高的拯救者,非上帝,非罗马 皇帝,亦非护民官,生产者们,我们自己救自己俄文译文原意为:“谁也不 能把我们拯救,无论是上帝、沙皇、还是英雄,我们争取解放要用自己的手 萧三在翻译歌词的时候,反复对比了法语与俄语的译文,发现法语与俄语译文 大多押韵整齐、韵律感强,读起来铿锵有力,唱起来朗朗上口若要使按照原文 直译,不仅意思不能准确地被国人理解,也不便于演唱萧三对苏译文则反复替 换、推敲,使其契合中华民族的风格,提高国人的士气和易于被老百姓接受和理 解,最终改成“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不是神仙,不是皇帝,也不是那些英 雄豪杰,全靠自己救自己!”其中“神仙、皇帝”完全是中国民众能够听明白的 意思若是直译为“上帝” “沙皇”不符合中国文化,演唱起来则让人误解,其 萧的译文“神仙、皇帝”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更加直白、通俗易懂他的民族 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翻译思想在《国际歌》中得以充分的体现3. 钱歌川:从实践中悟译学真谛钱歌川的海外留学经历使他精通多门外语,因此他在翻译实践中借鉴了中外的 翻译思想。

      不管在散文创作还是翻译实践中都体现了钱歌川严谨的作风他在《卖 文生活》中曾谈到:“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不仅意思不能走一点,甚至文字都 要照原作者所用的逐一翻译出来”他认为翻译的首要条件是译者必须彻底理解 原文,然后找到相当的文字翻译钱歌川在翻译《娱妻记》之时曾借用了意大利 有名的成语“翻译者就是叛逆者”,他表示若耍求达,有时就必须在忠原语之 外,再做补足,以达表意除此之外他还认为翻译文学作品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 事情,要把译者的思想完全闪禁在原作的行间字里,不能越轨一步而且要十分 仔细,反复推敲,有时为了一字一句,思索数日,尚且不能找出一个满意的译 法这与严复在翻译的《天演论》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己大 难矣;古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是不谋而合的后来在其《翻 译的基础知识》中对严复的“信、达、雅”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关于“信”他 认为翻译吋对原文当求信;“达”:须于原文之外,斟酌补足,有吋要颠倒原文 词句,力求译文明白畅达,可以补足但不是借题发挥;“雅”:求得信达之外,要求译文雅致,讲究文字之美,必须注意文字的整洁流利,声调和谐动听4. 朱湘: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朱湘的翻译理论多见于与友人的通信中,或是收录在其散文中。

      朱先生在《说译 诗》一文中对译者具冇的自由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译者应该拥冇创作的 自由,但是这种必须建立在将原诗的意境整体的传达出来,可以有稍许的细枝 末节的变动,只要能够增加译文达意的效力,这种自由是被允许的朱先生认为 原诗就是译者手中的原料,如果译者有另外一种原料将原料的意境传达出来就 再好不过了,若是译者觉着原料的材料虽好,但是不符合译入语的国情,译入 语的土产却又能代替入译文的,能同样激起读者对原诗的想象的情况,译者是 可以拥有此种自由的从朱湘与友人通信还是从他的散文中,体现了他对诗歌翻 译独特的见解第一,朱湘批驳“诗人不应该译诗”的观点,主张“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他提出了对译者更高的要求,必须将原诗的意境整体传达出来,强 调凸显原诗的情感与意境第二,诗歌翻译即再创作他认为诗歌译者应该被给 予一定的创作的自由第三,追求译文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歌的 “三美说”由闻一多提出的,但是在诗歌翻译上,朱先生却是将理论运用到极 致的诗译者他的译诗中采用关键词的不断重复形成复沓,加之诗行内节奏自然 的节奏交错使用,整首诗读来抑扬顿挫,通过律动的节奏和形式多样的谐韵手 段构织出美妙的音乐效果。

      三、结语近现代湖南涌现了一批批敢力人先,具有强烈社会感的翻译家,他们不仅翻译 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还积极将毕生的经历与命运投入到救W图存和探索W家命 运的伟大事业中他们的翻译思想及研究成果为促进湖湘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 传承衍续和持续发展世界的文化思想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 张晋苗.论朱湘的诗及其诗学理论[D].武汉:东华理工大学,2012.[2] 吴国奇.萧三:革命一生诗一生[J].新湘评论,2012 (21).[3] 史若平,编.成仿吾研究资料[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4] 吕旻.周立波编译实践与编译思想研究[J].兰台世界,2014 (16).[5] 钱歌川.翻译的技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351-352.[6] 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台北:开明书店,1976 (16).[7] 张脸.近代湖南翻译史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8] 张旭.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翻译家卷[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