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作文备考——材料的准备与运用沈阳陈炳鑫.doc
10页1高考作文备考——材料的准备与运用一、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一:行文必提 xxx,不管行文妥不妥从有话说到把话说好,从面面俱到到一点独到,高考对考生要求“说好”和“独到” ,二者都要求考生要心里有数,脑里有料高考的命题立意集中在引导考生树立积极主流的价值观上尤其是船主与漆工(全国新课标) 、铁路巡视员老计(北京卷) 、孙中山革命宣言(山东卷) 、工人与保安(重庆卷) 、女钢琴家简装登台(辽宁卷) ,这些文题不仅要求考生有科学健康的价值观,更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能够更准确、流畅地表达思想跟着感觉走,想到哪说到哪是我们常见的学生作文的弊病他们的“想到”主要集中在自己喜爱的明星或者常见的名人名事我想每个老师可能都曾遇到过一个学生:他逢文必提 xxx,这个 xxx 一定是他视作生命一样的偶像 (举例)这就是我们所遇见的问题一:行文必提 xxx,不管行文妥不妥牵强附会,一材多用但是北京卷这篇《平凡微力,铸春秋华章》:每次翻阅《史记》 ,谁能想到史公“二十岁南游南淮,上会稽、探禹穴”搜集史料可以集腋成裘著成经典?谁又能知 130 篇、52600 余字辛苦遭逢可以“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恰如老计那平凡的走山路、清碎石却累积为须得鸣笛致敬的成就,从一介史官到中书令至史家巨擘,太史公用一生的史学积累成就了“史家之绝唱” ,用微末的史料铸就了“无韵之离骚” 。
试想,没有对太史公精神的领悟,能够写出如此精美华章吗?因此,对于反复使用的经典素材,我们首先要真正研读人物的精髓,并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才能重塑经典换言之,经典的意义不在于那些名人名事本身,而在于他们背后蕴涵的深刻内涵与“开发”潜力问题二:问题只看某一点,顾了头来不顾脚2012 年高考有 7 道作文题特别突出地考查了考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忧与爱(江苏卷) 、享有与拥有(江西卷) 、英雄与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浙江卷) 、自己的微光与天才的微光(上海卷) 、过去、现在与未来(广东卷) 、时间与路程(福建卷) 、书信的代替与改变(湖北卷) 这些问题要求考生具有会收善放的思辨能力在考场上要能迅速理清逻辑关系,突破思维定势 (举例)要由表及里的看因果,要能理清理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某种必然可是很多考生平时的思维习惯就是点式的或者是直线的,积累素材只是按照平时素材大全之类的书上记录的去背,从不把人物事件放到一个人的整个人生中或者事件的背景里去记忆、分析最终导致我们看到考生存在问题二:看题只看某一点,顾了头来不顾脚问题三:为了材料而立意,反复使用限思路作文立意不高如 2012 年广东作文,我问现在的学生如果是在你高考时后辽宁出这个考题你会写什么,有同学就说“如何过有趣的生活” 、 “如何过有用的生活” 、 “如何不被命运打败” 。
这些思考的角度本没有问题,只是在阐述时无法深度挖掘,也无法充分表现出更多独立思考的精神但是这些立意考生更容易拿出平时积累的万用人物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这些来用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前半段写自己的生活,后半段笔锋突转,拿出司马先生各种使用,也有反之的先不说文体是否存在问题,单就材料来说,他们就2是最爱司马迁可以说这就是问题三:为了材料而立意,反复使用限思路滥用经典,味如鸡肋其实广东这到文题,可以从“文化与生活”入手,写“拼物质不拼文化” 、 “文化对于幸福有多大作用” 、 “在多元文化的地方生活是有趣的”等;可以从“时代与生活”的话题入手, “改革时代与当代人的生活观” ;从“人与生活”的话题入手, “人是生活的主宰,能够过有趣的生活,不在乎时代,而在于你能否创造” 、 “务实创造当下生活”等有一篇作文里提到了生活在巴格达的卡马尔·哈西姆,写“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土地,……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祷告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记录着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闲谈,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适合的救赎” 。
还有江苏某考生的《忧与爱》:责任与爱是人类的保护墙,可某些人的这道墙却不坚固,轻轻一推就倒了,于是安全隐患就出现了因为缺乏忧患意识,上海胶州路的那场大火,让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山东的那次校车事件,让多少个美丽童真的笑脸消失;还有那让国人震惊的动车追尾事件,又让多少个欢乐的家庭破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百年前的道理,如今却渐行渐远,这难道不值得每一个国人深思么?这两个片段告诉我们,不要拒绝所谓的“万能素材” ,不要一味只钻在古人堆里抓一点,关注社会,聚焦热点,我们就能找到作文最好的素材问题四:思想偏激 消极颓废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无质量传播的问题增加,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考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这些信息中负面的消极的很多,并且还有恶意传播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仅凭他们一己之力去了解很可能会发生“遍地愤青”的情况从教十年来,我明显感到学生越来越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再是老师家长说对就是对的孩子了比如浙江一考生写《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我为韩寒锋利的思想鼓掌,学校是牢房,铃声是丧钟,老师是判官,一语道破了我们万千考生的心声我还为希特勒的特立独行鼓掌,他勇于排除异己,毅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的事迹却轰轰烈烈。
这也许并不是个别现象只能说他做得更为偏激,就像浙江的考题一样,还有“坐在旁边鼓掌的人” 为了突破而偏激或者因为偏激而突围这都是可怕的考场作文立意积极不等于不能涉及社会阴暗面,而是指在写到“消极”层面的内容时,要表现出一个高中生成熟、理性的思考问题五:简单演绎淡无味,情趣幼稚跌眼镜这个问题太常见,学生们扩写题中材料,甚至写成一个四五百字的故事,或者用动物运动会式的语言来论述,还有一定要用 xx 爷爷 xx 奶奶这样的尊敬说法等等二、积累什么素材如何解决我们的学生面临的考场困境呢?我们先来看下命题者的关注领域越来越多的命题者更加关注生活、改革、民生,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剖析、归纳与延伸思考能力这让我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且3看 2012 年全国高考 17 套卷的作文命题:第一类:生活体验与感悟类材料(共 8 套) 其中 全国新课标卷:船主与漆工全国大纲卷:脱掉外衣鞋袜,甩掉多余顾虑故事类 安徽卷:将梯子横放重庆卷:工人与保安北京卷:铁路巡视员老计辽宁卷:隐于音乐背后的女钢琴家图文类 湖南卷:伸出的双手诗歌类 四川卷:手握一滴水 第二类:思维思辨类材料(共 9 套) 。
其中 天津卷:水到底是什么上海卷:天才与微光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江西卷:关于“拥有”江苏卷:忧与爱山东卷:孙中山的名言福建卷:冯骥才的观点湖北卷:书信的改变与消失广东卷: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年代在考查主题上,各省市的试卷都体现了大致相同的命题方向,围绕考生的个人成长、生活与社会发展来展开命题人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不失时机地引导考生增强社会道德意识、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样的导向性也是希望给社会中那些日渐冷漠的心灵注入一针“强心剂” ,从而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无论是从考生存在的问题的角度看,还是从命题人的命题态度来看,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都面临着积累什么素材和怎么积累素材以及如何让积累的素材更轻松顺心的进入文章的问题一)生活素材学生面对作文课或者作文作业常说的就是先顶了范围题目不爱写或者这个题目太俗了不爱写其实,如果在作文时只布置一句话“无题目无限定,你们随便写吧” ,学生他也不见得能写会写,多数是因为没有准备没有准备好生活的细节,没有对生活细节的感悟很多学生都背作文素材,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但是这些素材很难进入学生大脑,尤其是考试时候莫不如让学生去准备生活素材生活素材可以有多种解读,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直接拿来,或者是平日里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延伸。
发生在社会中的事只看所有的,不看没有的 一个叫黄美廉的女人,自小就患上脑性麻痹症此病症十分惊人,因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这样的人在常人看来,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黄美廉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 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个中学生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4你自己?”在场的人都责怪这个学生不敬,但黄美廉却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我会定稿;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六……”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要想成功,必须接受和肯定自己接受自己才能不回避现实,勇敢面对现实;肯定自己才能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信心百倍,充满活力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缺陷多看看自己拥有的,就会觉得阳光更多地洒播在你身上和黄美廉相似的还有美国的 Nick,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四肢都那么变形的人的时候,我真是被他的自信、乐观、勇敢、不屈和努力地享受生活深深的震撼了我立刻把那个片子拿给学生看,片子很短,只有 4 分多钟,即使是高三的学生也有这个时间记住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不只可以在作文中为他带来分数,也可以在他成长的旅途中加一剂正能量我想如果看过这两个人的一些材料,至少江苏、江西、湖南、浙江的考生都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而这些材料,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上网、聊天过程中得到的二)文史素材我们今天仍然在读《史记》 《离骚》 ,读苏轼、辛弃疾,读童话神话学生有很多不理解,为什么要读呢?考试也不考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合格的读者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必不可少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也是一种责任中国未来的选择,也取决于每一个拥有理性阅读的人 ”这是崔卫平在《理性的阅读》中说的一段话它恰好可以解答学生的疑问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人,社会的人,虽然高考近在咫尺,但是它和未来并不矛盾课本里选择了苏轼的《赤壁赋》 ,我们可以再扩展一下,让学生去阅读《后赤壁赋》 ,读苏轼在黄州的那几篇著名的诗词,了解苏轼的生命轨迹在阅读体会的过程中,我们会熟悉这个人的风格、风骨只读一篇怎能理解?懂得了他的历史渊源,他的传统地位,他的现实价值,他对未来还有什么影响,才可以说是懂得了只有熟悉了,他才会进入思维系统,才会“为我所用” 比如我们讲课的时候会反复讲到“竹杖芒鞋轻胜马”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讲到子瞻的这种黄州超脱,在复杂的政治之下他慢慢的领悟。
学生在广泛的接触下自然会写出来于是,你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 ,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 ,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江海寄余生’——这一切皆缘于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烈酒!”米兰·昆德拉说过,现代人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继承思想的不思考如何继承?如何思考?如何做一个不怎么傻的现代人?我们一定会在写作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成长进步的三)负面素材负面影响的素材也要积累学生每天接触到的负面社会消息很多他们每天登录各种社交网站、聊天工具甚至可以翻墙去浏览被拦截的网站他们掌握的信息太多,这些都可以给他造成精神上的冲击,让他看到社会的善恶这些是他们更感兴趣的立意健康不是不可以写负面上面我们说的“愤青”不可取,那些不负责任的愤青不是坦率真诚的,而是躲在假面背后的伪君子比如:“过肉制品添加剂超标事件” 、 “毒胶囊事件” 、 “毒牛奶事件” 、 “皮鞋果冻事件”等等站在事件问题的原点上,我们利用已知去思考,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就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