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克隆的酶学基础-2.ppt
74页分子克隆工具酶及其应用分子克隆工具酶及其应用l限制性内切酶—主要用于DNA分子的特异切割 lDNA甲基化酶—用于DNA分子的甲基化 l核酸酶—用于DNA和RNA的非特异性切割 l核酸聚合酶—用于DNA和RNA的合成 l核酸连接酶—用于DNA和RNA的连接 l核酸末端修饰酶—用于DNA和RNA的末端修饰 l其它酶类--用于生物细胞的破壁、转化、核酸纯 化、检测等第一节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 . 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1. 细菌限制修饰系统的发现Werner Arber于1962-1968年发现,1968年分离到I型限制酶2. 限制酶HindII的发现H.O.Smith 和Wilox 于1970年首次从流感嗜血 杆菌(H. influenzae)中发现并分离到HindII限制酶3. SV40 限制图谱和转录图谱的绘制D. Nathans(1971年)用HindII绘制SV40的限制酶谱 二 . 限制修饰系统的种类 1. I型:由三个基因构成,hsdR;hsdM;hsdS( host specificity for DNA restriction modification and specificity)位于染色体上,三个基因构成一 个复合体,限制酶需要ATP、Mg2+、SAM(5— 腺苷甲硫氨酸)。
2. II型:限制与修饰基因产物独立起作用,在E. coli中这两种基因位于质粒上 3. III型:修饰酶与I型酶相同,hsdM与hsdS基 因产物结合成一亚单位,限制酶是独立存在的上述三个系统中,只有II型限制酶与甲基化酶具 有相当高的核苷酸识别特异性,因而被广泛用于 基因工程中 三. 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命名1. 定义:广义指上述三个系统中的限制酶; 狭义指II型限制酶2. 命名:限制酶由三部分构成,即菌种名、菌系编号、分离顺序例如:HindⅢ 前三个字母来自于菌种名 称H. influenzae,“d”表示菌系为d型血清型;“Ⅲ”表示分离到的第三个限制酶 EcoRI—Escherichia coli RI HindⅢ—Haemophilus influensae d Ⅲ SacI (II)—Streptomyces achromagenes I (Ⅱ)四.限制酶的特点1. 识别顺序和酶切位点1)识别4-8个相连的核苷酸MboI NGATCN;AvaII GG(A/T)CC BamHI GGATCC:PpuMI PuGG(A/T)CCPy Not I GCGGCCGC;SfiI GGCC N N N N N GGCCCCGGN’N’N’N’N’CCGG Fok I 5’-GGATG(N)9-3’3’-CCTAC(N)13-5’ 外侧,产生5’-端突起2)富含GC3)对称性—双对称EcoRI 5’-G A A T T C-3’3’-C T T A A G-5’ 4)切点大多数在识别顺序之内,也有例外5)限制酶切后产生两个末端,末端结构是 5’-P和3’-OH2. 末端种类1)3’-端突起,个数为2或4个核苷酸Pst I 5’-CTGCAG-3’ 5’-CTGCA G-3’3’-GACGTC-5’ 3’-G ACGTC-5’2)5’-端突起,个数为2或4个核苷酸 EcoRI 5’-GAATTC-3’ 5’-GOH PAATTC-3’ 3’-CTTAAG-5’ 3’-CTTAAP HOG-5’3) 平齐末端SmaI 5’-CCCGGG-3’ 5’-CCC GGG-3’3’-GGGCCC-5’ 3’-GGG CCC-5’4)非互补的粘性末端a)切点在识别顺序之外的,如:FokIFok I 5’-GGATG(N)9-3’ 5’-GGATG(N)93’-CCTAC(N)13-5’ 3’-CCTAC(N)13b)能识别简并顺序的,如:AvaIAvaI 5’-CPyCGPuG-3’CCCGGG; C TCGGG; CCCGAG; CTCGAG 5)相容性末端 如:BamHI G GATCCBglII A GATCTMboI, Sau3AI N GATCN上述几种限制酶产生的DNA片段仍可相连,由此形成的重组 分子能被MboI和Sau3AI识别和酶切,但BamHI和BglII的识别机率 只有1/16。
BamHI + MboI A/C/G/T GATCT/C/G/A BamHI和BglII(AGATCT)两种酶产生的相容性末端,相连后不能为两种酶所识别和酶切BamHI + BglII A/G GATCT/C不同末端的连接特性: 除第4种末端不能进行不同DNA分 子或同种DNA分子不同切点产生的末端相连外,其余4种末端可以相互连接五. 异源同序酶(isoschizomer,同裂酶)1. 定义:能识别相同序列但来源不同的两种或多种限制 酶2. 特点:1)识别相同顺序2)切割位点的异同KpnI GGTAC C Asp718 G GTACCSstI CCGC GG SacI CCGC GG 六.限制酶的星反应(star activity)七. 1. 特点: 限制酶识别序列特异性降低2. 发生星反应的限制酶和条件(见下页)3. 星反应的利用和避免表1 具有星反应的限制性内切酶与条件 限制酶 诱发星活性的条件a 识别序列 AvaI 1, 2, 4 BamHI 1 - 5, 8 G GATCN, G PuATCC BstI 2, 4 BsuI 2, 4, 6 EcoRI 1, 2, 4 - 6 N AATTN HaeⅢ 2, 4 HhaI 2, 4, 7 HindⅢ 6 HpaI 1, 2, 4 PstI 1, 2, 4, 7 PvuⅡ 2, 4 SalI 1, 2, 4, 7 ScaI 4 - 6, 8 SstⅡ 2, 4 XbaI 2, 4, 7 a.1:亚乙二醇(45%);2:甘油(12%);3:乙醇(12%);4:高酶/DNA比(>25U/μg);5:Mn++代替Mg++;6:pH8.5; 7:二甲基亚砜(8%); 8:无NaCl。
七. 其它特异性的内切酶及其用途1. λ末端酶(λ terminase): 5’-GGGCGGCGACCTN--3’ N--5’,出现的频率约412分子量为 117,000 = 1 A(74,000)+ 2 Nul(21,000)2. Omega核酸酶(I-SceI):由内含子编码,用于rRNA的剪切,出现的频率约418 = 6.9 X 1010 bp,其识别顺序为 5’-TAGGGATAACAGGGTAAT-3’ TATT 3. I-PpoI:来自于Physarum polycephalum 识别序列: CTCTCTTAA GGTAGC AATT4. 用途遗传标记, 构建载体八. 限制酶的用途 1. DNA重组2. 限制酶(物理)图谱绘制3. 突变分析(RFLP分析)4. 限制酶的部分酶切与完全酶切 附:IIS型限制酶的特点1. 具有特异型核苷酸顺序识别能力,但该顺序不具有对称结构2. 酶切位点与识别位点不一致,切点常在识别位 点的一侧,1-- 20nt3. 酶切后的末端经补平后又可发生酶切反应4. 产生粘性末端可以是1--5个核苷酸。
5. 均为单体,分子量为47—108 kD第二节 DNA 甲 基 化 酶 一. 甲基化酶的种类与识别顺序1. 限制修饰系统I、II、III型中的甲基化酶三个系统中的甲基化酶可使细菌DNA分子中的胞嘧啶和腺嘌呤 发生甲基化,形成5’-甲基胞嘧啶和6’-甲基腺嘌呤:在DNA重组实验中,常用的甲基化酶属于II型,它与相应的限制 酶的识别顺序相同,其甲基化位点与限制酶作用位点可同可不同 如:M. EcoRI GA mATTCC EcoRI G AATTC 不同M.HpaI C mCGG HpaI C CGG 相同2. E.coli 的dam、dcm甲基化酶这类甲基化酶与限制酶无关,不构成相应的限制修 饰系统dam G mATC, dcm C mCA/TGG 3. 哺乳动物的甲基化酶该酶可使CG中的胞嘧啶甲基化,其甲基化反应与 DNA复制、基因转录等过程有关4. E.coli中依赖于甲基化的限制修饰系统 mrr(mA/A)、mcr(Am5CG)、merB(Pum5C)二. 甲基化酶活性对限制酶活性的影响1. dcm 和dam甲基化酶对限制酶的影响1)抑制某些限制酶的活性,不管两种限制酶的识别顺序 是完全重叠还是边界重叠如:完全重叠 BclI—dam(GATC);ScrFI—dcm(CCA/TGG)边界重叠 ClaI--dam; Sau96I--dcm2)不能抑制某些限制酶活性,不管两者的识别顺序为何种重 叠如:dam--BamHI,Sau3AI,BglII,PvuI; dcm--BstNI表2 对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限制酶 识别序列* 甲基化酶 AvaⅡ GG(A/T)CC(A/T)GG dcm BclⅠ TGATCA dam ClaⅠ GATCGAT dam EcoRⅡ CC(A/T)GG dcm HphⅠ GGTGATC dam MboⅠ GATC dam NruⅠ GATCGCGA dam Sau96Ⅰ GGNCC(A/T)GG dcm SauFⅠ CC(A/T)GG dcm StuⅠ AGGCCTGG dcm TagⅠ GATCGA dam XbaⅠ TCTAGATC dam*下横线字母表示限制酶识别序列, 绿色字母表示dam甲基 化酶识别序列,红色字母表示dcm甲基化酶识别序列2. II型甲基化酶对限制酶活性的影响 1) 抑制同种限制酶的活性 M.BamHI GGATmCC—BamHI(GGATCC) M.EcoRI GAmATTC—EcoRI(GAATTC)2) 抑制不同种限制酶的活性a. 顺序完全重叠 如:M. C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