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民族地区高职学院人才培养途径选择初探.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4786028
  • 上传时间:2021-10-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民族地区高职学院人才培养途径选择初探金显平黄思勇(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 要:通过对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文章提出 了校企合作不紧密、工学结合不到位是民族地区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木制约因 素;并从转变教育观念出发,选择了民族地区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正确途径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学院人才培养途径选择当前,民族地区的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一 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校企合作不紧密、工学结合不到位已成为当前民族地区高职 院校人才培养途径改革的根本制约因素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和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构建以岗位(或岗位群)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 容的课程体系创新方面,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进行 了有益的探索订单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等新型人才培 养模式应运而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是,多数高职学院尤其是民族地区高职学 院当前在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 是:1. 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不准确突出表现在:大部分课程依旧奉行学科性教学,造成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目 标趋同,轻实践重理论,无形中忽略了学主动手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或者把 高职教育等同于中职教育与劳动就业部门开展的就业培训,过分强调现有岗位操 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略了学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经济衔接不紧密由于我国的区域性发展极不均衡,特别是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工 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支柱经济产业发育极不成熟,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发育 不充分,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现实需求不旺盛而且不稳定加上高职学院在专业 开设时往往对行业需求分析不充分,缺乏专业开设的科学论证,导致开设专业与 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联系不够紧密这不仅直接影响了高职域经济的 能力,而且使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失去了行业背景与企业支撑,人才培养质 量难以得到保证3. 课程与教学体系亟待完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当前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实施阶段,“工学交替”和“以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正大力推行。

      然而由于缺乏企业的有 效参与,加上受师资、实训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部分课程改革目前还停留 在学院层面运作,“工学交替”进展缓慢,真实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 的课程模式教学运行仍以传统的学校、课堂为中心,“教学做” 一体化实施艰 难,与学牛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极不相符4. 顶岗实习教学困难重重顶岗实习是高职学院学牛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当前大部分专业将 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并与学牛寻找就业单位相结合地处民族地区的高 职学院校内实训设施严重不足,而且多数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已建起的少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也多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企业管理标准、行业 准入要求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等众多因素的限制,任何一家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岗 位都无法成建制接受学牛的顶岗实习,因而顶岗实习学牛分散;加上路程不近, 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牛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跟不上,使得很多学生的顶岗实习流 于形式另外,学校对顶岗实习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使工学结合的 实施效果大打折扣5. 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素质和结构不尽合理民族地区高职学院大多由原地区的行业中专、专科学校合并升格建立,教师 来源渠道单一,真正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大部分专任教师 没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实训 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难以达到理 想的教学效果和紧密的产学合作,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也不能得到有 效实施。

      存在的上述问题,从内部因素看,首先是传统观念在高职院校根深蒂固,认 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把学生推到企业实习,部分教师更习惯于传统课 堂教学方式,对进企业、进车间指导学生主产实训积极性不高;其次,无论是学 院管理层还是普通教师均缺乏高职教育经验,在认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 位上难免产牛一些偏差,把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混为一谈;第三,在 校企合作方面虽有所尝试,但由于学院自身实力不强,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 开发的能力低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不到实惠,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同时高职 院校缺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从外部因素看,首先,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特别是欠发达的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导致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发展极不均衡,在民族地区难以 形成高职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阻碍了校企之 间的深度融合和工学结合的有效开展;其次,合作企业考虑到经济效益得与失的 不对称,对校企合作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已有的校企合作多数停留在项目支持、 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浅层次的合作层面;再是校企合作缺乏政府、行业的 法规与制度保障。

      二、民族地区高职学院人才培养途径的选择高职院校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怎样真正从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按照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 五要素融入的原则来进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途径的改革? “校企合作、工学结 合”已成为高职办学因时因地正确选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途径1. 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理念高职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高等教育新类型,是 突出应用性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 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理念的一次根 木性变革要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政府、学校和企业都必须突破原有的传 统观念和思维定势,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和诠释, 通过更新观念,促进政府对工学结合的政策扶持、立法监督和制度管理,企业转 变合作态度,学校创新办学思维,共同树立“校企合作”新观念,为社会培育高 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2. 努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专业结构高职学院要打造职教品牌并形成区域特色,突出建设特色专业是关键高职 学院要紧盯区域经济与主导产业发展的走向,根据自身的实际办学条件,凸显具 有工学结合优势的专业群,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设置与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科 学论证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主动灵活地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 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同时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优势,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 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的产学研为核心,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新工艺、新技术, 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对接,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工学结合 的专业结构3. 切实明确培养目标,完整体现学牛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统一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一标志,培养目标指向“高技能人才” 培养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人才培养途径改革 的基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首先明晰“培养什么人”的 问题,这就要求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 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切实体现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统一操作中一要 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应突出“高等性”,是以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解决牛产过程中 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以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技术应用 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二要明确人才培养的针对面向,高职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应主要面向地区行业企业,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 三要明确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基层性,是为企业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 培养从事牛产、管一线专门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为社会 创造肓接产4. 积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全面推动“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模 式的实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必须突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能力本位的 项目化课程改造,着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对专业面向的地方支 柱产业或行业主导企业的典型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剖析,以明确岗位核心能 力与具体要求,开发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构建符合岗位能力培养要求 的新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类型,要求有特殊的教学运行模式来保证实施 效果为此,应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室、 实训室或企业工作现场的变换,着力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法要通过强调能力达标, 实现制定课程标准的工学结合;通过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实现考核方式的工 学结合;通过校内外资源共享,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工学结合5. 打造互利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全力保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实验、实训、实习是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 实训基地建设是有效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此,学 校应积极为合作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支撑,深化合作企业对学校的了解和信任,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同时校内实训设施的添置与更新也应充分 考虑合作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研究、新工艺、新技术试验等的需要,积极探索政、 校、企、行“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新模式,建设开放型、 多功能的区合作平台要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各种资源,开展相关的 “项目”研究,以“项目”和企业、行业联姻,并使项目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地 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以此增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高职学院的依托,促 使多方相互依存,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物质基础。

      要多途径增加有效顶岗实习企 业,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助互利,形成高职院校与地区行业、企业的良性互 动机制,保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6. 强化内涵建设,逐步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内涵建设是民族地区高职学院区别于发达地区高职学院改革和创新人才培 养途径以提高人才质量的最核心的抓手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双师素质教师队 伍的建设,双师素质教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者和具体实施者没有 人才,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是推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必 须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创新学院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并及时 调整与工学结合相兀配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构 建适合工学结合的制度体系,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和 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参考文献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文件[2]姜大源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 (9)o。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