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高一地理试题打印.docx
19页一,选择题:本卷共 25 小题,每道题 2 分,共 50 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自 20XX 年 11 月 1 日 0 时我国开头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 下图为我国历年来四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 1~ 2 题.1. 对 l964 ~ 2000 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正确描述是( )A .大于 65 岁年龄段的人口增长数量最多B . 0~l4 岁年龄段人口比重连续增加C. 15~64 岁年龄段人口增长数量最多D . 1990 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 进入 2000 年后,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肃,劳动力严肃短缺B .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D .人口显现低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削减3.关于“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表达错误 ..的是: ( )A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极限人口数,人口合理容量就是理想人口数B .环境人口容量更多地表达在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 ,而人口合理容量就较好地表达在人口在“进展”层面上的意义C.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D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特点,人口合理容量就具有相对不确定的特点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 有些来自迁出地, 有些来自迁入地, 仍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下左图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 4--6 题.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缘由是()A .① B .② C.③D.⑥5.近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缘由是A .① B .② C.④D.⑤()6.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缘由是()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A .① B .② C.④ D.⑥20 世纪 80 岁月,我国开头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据此回答 7---8 题.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缘由是()A .经济进展速度很快C.方案生育政策的实施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低D.城市化速度快8. 估量 20XX 年前后,我国达到“人口红利 " 高峰,“人口红利 " 期终止后,我国面临的突出 问题是 ( )A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肃 B.人口总量削减C.就业困难 D.经济衰退9. 正常男女产生率之比为 100:105— 106,而我国部分地区却达到 100:120 以 上 .造 成 这 种状 况 的首 要 原 因 是 ( )A .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B.生物学规律所准备的C.严格的人口政策所致 D.男女产生率之比具有地域性 10.近年来,我国派往海外留同学,学成不归国现象严肃,这一现象对我国而言 ( )A .可以缓解就业压力B .可以减轻人口压力C.造成人才流失D .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体会11. 人口普查说明,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以下缘由分析正确选项 ( )A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B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D .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12. 20 世纪末,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国家政策 B .部族战争 C.自然灾难 D.开发资源13.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往往可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以下城市格局或建筑特点能反映中国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是: ( )A .市中心有市民集中广场,大教堂等B .市中心区一般少有现代化高楼大厦C.城中有墙,园中有墙,宅中有墙 D .宫殿式建筑有喷泉,雕塑等14.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即人们的生育目的,对生育子女数量和性别的看法.以下观念反映深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的是: ( )①“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③留意自我进展 ④“多子多福” ⑤重视子女质量 ⑥男性偏好A .①②⑤⑥ B .②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⑥15. 早 点铺 与 宾 馆比 较 ( )A .早点铺门槛人口数多,服务范畴大,数目少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B .宾馆门槛人口数多,服务范畴大,数目多C.宾馆门槛人口数少,服务范畴小,数目少 D .早点铺门槛人口数少,服务范畴小,数目多16 关于 中心 地 的叙 述 ,正 确 的是 ( )A .中心地级别越高,供应职能种类越少B .中心地级别越低,中心地服务的范畴越大C.中心地级别越高,门槛人口越高D .中心地级别越低,中心地数目越少,中心地平均距离越近辽宁在清王朝时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地开垦,清王朝覆灭之后短短百年时间,辽宁成为全国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17.导致清朝辽宁城市进展缓慢的区位因素()A .政治 B .宗教 C.交通 D.军事18.使辽宁成为我国现在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最多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 .资源开发 B .交通 C.自然要素 D.宗教()19.上述现象的显现,说明()A .城市区位因素是进展变化的 B.军事因素的衰弱是城市进展的条件C.交通运输是辽宁城市进展的主导因素 D .人口迁移是辽宁城市进展的主导因素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 一类是以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 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定 20— 21 题.20.美,加,澳三国之所以接受 “外延式 ”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缘由是 ( )A .城市化水平 B .人口密度 C.人口数量 D.经济进展水平21.如在我国的城市进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大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A .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C.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22.下图是 “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建设规划图”,其中正确选项()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示意图,回答 23-26 题.①③ ②④23.图例适宜布局在图中的地点是()A .①B .②C.③D.④24.图例A .①适宜布局在图中的地点是B .②C.③D.④()25. 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城市土地租金的因素,不仅有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仍有 ( )A .城市历史 B.城市人口数量C.城市占地面积 D.交通运输的通达度其次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5 小题,共 50 分.26.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0 分)( 1)目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 . 2 分)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 2)分析材料,中国在 20 世纪末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缘由是什么?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老龄化的影响? 4 分)( 3)结合三种生产概念图,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 (4 分)2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疑题. ( 10 分)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力气来获得进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进展模式. “泛珠三角(9+2 )”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 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缘由. 3 分)(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其进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缘由. 3 分)( 3)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 2 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 (变大或变小) ,试分析其缘由. ( 4 分)28.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才能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甲和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乙,回答以下问题. 10 分)( 1)图甲中字母代表以城市为中心的土地功能分区,包括有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小麦种植区,花卉与乳牛区,其中表示商业区以及花卉与乳牛区的是 ( 1 分) A . a 和 e B .a 和 d C. b 和 d D. b 和 c图甲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 2)乙图中,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规章的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试分析等值线分布的规律及缘由. 3 分)图乙( 3)如要在乙图中①②③④处选建一仓储式超市,其最好的区位是 ,理由是 .如建一高级住宅区,最好的区位是 ,理由是 . 4 分)( 4)据乙图信息分析该城市的地域外形属于 .( 1 分)29.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陇海—兰新铁路线邻近某城市平面图,该城市人口在 40 万以上.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为了适应城市进展的需要, A ,B ,C 三地选择 处建大型飞机场最合适, 理由是 .( 3 分)( 2) E, F, H 三地选择 处建高科技工业区最合适,理由是 .( 3 分)( 3)图中① ~⑨工业基地有一处布局明显不合理,其在图中的数码代号是 , 理由是 .( 2 分)( 4)近几年该城市抓住进展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该市原有工业部门中应加快进展 .(2 分)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30.( 10 分) 读我国某城市进展变化图 ,回答以下问题( 1)城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连续上升,劳动力从产业向 产业逐步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 .(3 分)( 2)图 b 与图 a 相比,城市用地规模明显 ,城市人口数量呈 趋势.( 2 分)( 3)该城市建立了 城和 区,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进展和爱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