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信息化建设薄弱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91102975
  • 上传时间:2022-05-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6.13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信息化建设薄弱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李文 杜娟等摘要:在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然成为一种必备的专业能力,中小学骨干教师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更应予以重视该文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入手,以辽宁省信息化建设水平薄弱的某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法,构建和验证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内部因素(自我效能、技能基础)、外部因素(学校制度、培训研修、应用氛围)对骨干教师的五个应用能力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依据具体结果,提出了提升内驱力、构建“精准”培训模式、树立正确的技术观等建议关键词: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G434 :A一、引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和必要前提因此,国际教育组织和各国政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十分重视,几年来先后出台了各类策略和标准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二版,从技术素养、知识深化、知识创造等三个维度,对教师的ICT能力六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体内容作了规范。

      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地区的教师还不能顺利地达到这一标准,特别是由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薄弱的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提升缓慢笔者在参与相关的“国培”项目教学中,对这一现象予以了关注,并试图通过专项研究,探讨在这一类特殊地区,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特殊性,进而为提升信息化建设薄弱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骨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排头兵,在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们的理念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因此,本研究在信息化发展水平薄弱的地区,选择了中小学骨干教师为观测对象二、相关研究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休(Hew,KF)等人对美国及其他国家在1995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的经验性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出了K-12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123个影响因素,并将其分为资源、知识技能、制度、态度/信念、评价、学科文化等六大类此外,埃特默尔(Ertmer,PA)、蒙塔兹(Mumtaz,S)、威廉姆斯(Williams,D)、雷德蒙(Redmann,D)等学者都对此领域进行了不同研究这些研究多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对诸因素作阐述分析,但没有进一步对各因素的关系及影响程度做统计学意义上的验证。

      在因素分析方面,吉瓦克·赛米兹(Kivanc Semiz)等人认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我效能和结果期望三者显著相关杰夫·皮埃尔(Jef Peeraer)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文凯蒂什(Venkatesh,V)等人在技术接受基本模型及若干衍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UTAUT模型,探讨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进条件等因素对个体信息技术应用行为的影响,以及性别、年龄、经验、自愿性等调节变量的间接作用德兰特和麦立森(Drent,M.,Meelissen)研究发现,学习导向的教学态度、对于技术的积极态度、计算机经验和教师的个人能力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产生积极的影响哈桑(H Mirzajani)等人认为,教师的个人经验、学校环境和技术因素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接受和使用技术我国学者王卫军提出教师、学校、社会是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三大因素杨宁等将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徐鹏等人构建了学校因素、人为因素、政策制度因素、培训因素、自我效能因素和動机因素等组成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李美凤研究发现工作环境中的领导支持、同事态度及工作条件对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迁移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不仅受到包括动机、自我效能在内的内在动机影响,同时也受政策制度、学校氛围、培训研修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将借鉴上述相关研究结论,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究相关因素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路径和机制,提出促进信息化薄弱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三、研究假设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结合上述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设定影响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因素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其中内部因素分为自我效能、技能基础;外部因素分为学校制度、培训研修、应用氛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测量是依据《能力标准》内容,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研究主要探寻五个影响因素与能力标准中五个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首先就各影响因素与能力标准综合水平之间作出5个假设,并对影响因素中自我效能、技术基础、应用氛围之间关系建立2个假设,构建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H1:骨干教师的自我效能对信息技术能力产生显著影响;H2:骨干教师的技能基础对信息技术能力产生显著影响;H3:骨干教师所在学校的制度要求对信息技术能力产生显著影响;H4:骨干教师的培训研修经历对信息技术能力产生显著影响;H5:骨干教师应用实践的氛围对信息技术能力产生显著影响;H6:骨干教师的自我效能对其技能基础产生显著影响;H7:骨干教师应用实践的氛围对自我效能产生显著影响;五个影响因素对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五个维度分别有哪些影响,暂不作假设,通过调查分析后直接得出研究结论。

      四、调查与数据收集(一)样本选取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薄弱地区X市教师作为被试该市地处辽宁西北部地区,由于传统工业产业的衰落,经济发展乏力,目前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在教育事业方面,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信息化建设缓慢,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显著不足,学校信息化环境条件仅达到“基本有”的水平,而数量和应用上与建设标准尚有很大差距十三五”期间,2014年、2016年该市打造了二批市级课改“名师工作室”11个,围绕工作室组建了拥有110名成员的骨干教师队伍本问卷即是面向这些名师、骨干教师发放,以此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7份,实际回收106份,回收率为99.06%,其中有效问卷99份被测教师性别、年龄、教龄等情况如表1所示二)问卷设计与发放在参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教育中的ICT测量指南》(Guide to Measur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及国内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指标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设定的各影响因素及能力测量五个维度,编制问卷题项。

      邀请教育技术学专家、省电教馆教研员以及学科教师评议、讨论,提出修订意见,最终形成“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定稿问卷共分为两部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因变量集,根据教师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集包括自我效能、技能基础、学校制度、培训研修、应用氛围五个方面两部分共43个题项,问卷填写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法问卷测量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方式,选取省内同类地区的35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前期试测,对问卷进行区分度、信度、效度检验,删除修改部分题目之后正式调查,以纸质方式向X市106名骨干教师发放,并现场回收本研究采集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三)问卷质量分析1.项目分析本研究基于区分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对问卷的题目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依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因变量部分有3个题项、自变量部分有4个题项,其双尾概率值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不具有鉴别力,故删去此部分题目,保留36个题项2.问卷信度计算问卷的整体和各维度的Alpha信度系数,检验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结果表明,影响因素部分为自我效能、技能基础、学校制度、培训研修、应用氛围共五个因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部分共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共五个维度,调查问卷共36个题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4总问卷题目及各维度题目均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结果如表2所示3.2问卷效度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于影响因素部分共抽取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KMO检验结果为0.789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共抽取5个因子,KMO检验结果为0.812两份数据检测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p值为0.000),表明问卷题项间存在共同因素,效度结构较好,其结构能够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五、数据分析结果(一)描述性统计样本中各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下页表3所示从平均值和标准差来看,被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M=4.407,SD=1.825),接近问卷中较好的水平,说明骨干教师确实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都起着引领带头作用自我效能感(M=4.285,SD=0.278),高于中学教师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上的平均得分2.85±0.45这说明被测对象身为区域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确实有着较高的自我效能信念。

      技能基础(M=4.478,SD=0.134)也属于较高水平,说明X市骨干教师的技术操作水平达到了较高程度,这可能与近年来开展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有关,也可能是作为骨干教师主动加强自身水平提升的结果其他因素学校制度(M=3.279,SD=0.846)、培训研修(M=4.407,SD=1.048)等均接近一般水平,說明在这几个因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变量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来看,除培训研修外,自我效能、技能基础、学校制度、应用氛围的显著性概率值都为p<0.01,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中低度相关(相关系数r0.7为高度相关),说明教师参加培训活动受学校制度影响较大技能基础与培训研修存在着负相关,表明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参与培训研修的意愿反而较小,说明现有培训还多是以技术操作类知识为主,缺少深入应用融合方面的训练,对于技术能力较好的教师来说,缺乏吸引力二)回归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变量间相关性的因果关系,以验证假设,研究对各变量作了回归分析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为因变量,以影响因素中的自我效能、技能基础、学校制度、培训研修、应用氛围五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数据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影响因素的多元相关系数R为0.945,判定系数R2为0.892,调整后的R2为0.887,说明白变量对因变量的有88.7%的信息解释度,所建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量达到显著水平(F=154.092,p<0.00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技能基础、自我效能、应用氛围、培训研修、学校制度得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Y应用能力=常量+0 477×技能基础+0.256×自我效能+0.219×应用氛围+0.173×培训研修+0.115×学校制度2.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部分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各维度分别作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中的自我效能、技能基础、学校制度、培训研修、应用氛围五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依次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影响技术素养因素的回归分析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的技术素养作为因变量,得知技术素养与影响因素的多元相关系数R为.146,判定系数R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