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耕国画艺术初探.doc
6页李耕国画艺术初探李耕国画艺术初探内容摘要李耕先生一生致力中国画创作,取得非凡的成就本文着重从李耕先生的艺术渊源、李耕国画特有的以写意为主的艺术观、以线描为主的笔墨观和独具一格的构图原理以及富有想象力的艺术特色等方面作一些探究,希望能进一步继承其优良画风,弘扬其艺术精髓画家大师徐悲鸿曾这样评价李耕:“有以奇崛胜者,首推李君耕,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 ”同样,著名画家蔡若虹也对李耕先生作出极高的评价,他说:“我国古典人物画之传统流传至今,保持最完整者唯李耕一人而已 ”是的,李耕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艺术大师,他以自己聪慧才智,一生辛劳地进行艺术实践,广泛吸收前人国画艺术精髓,不断开拓创新,在艺术观念、媒介材料、艺术语言、艺术特征等方面独居一格,自成一派,令世人耳目一新,其作品广泛流传海内外,对仙游画派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一李耕国画艺术独特,离不开其艺术渊源他扎根于八闽大地,尤其扎根于仙游文化土壤之中,通过对中外历史典故和时代、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体验、感悟和提炼,创作出极富乡土气息的艺术作品,表达对仙游乡土的热爱之情画家张英在《怀念画家李耕先生》一文中深情地说:“李耕大师生长在农村,植根于农村。
他亲自耕耘、播种,和劳动人民保持深厚的友谊劳动保持着他的朴实素质,劳动又加深了他画的意境,他画“《樵耕读》 、《二十四个季节》正是他生活的缩影,难怪画得那么深情逼真,散发出乡土气息 ”李耕很多风景画,都以仙游风景为主,李耕前辈在总结经验时说:“为了描绘仙游四大名胜古迹,我经常徜洋于九鲤湖、菜溪、麦斜岩、天马山等名山胜水之间,山水多姿,阴阳昏晦的壮丽景观,为我的山水画艺术的升华多所裨益 ”如以九鲤风景的国画“九鲤飞瀑” ,以仙游天马山的“天马曙曦” ,菜溪岩的“菜溪锄圭”等等无不散发出仙游乡土气息,包含着画家对仙游乡土的热爱之情二二李耕国画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画以“写意”为主的艺术观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哲学观的影响,李耕国画较早地提出了“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雨变态中”的创作原则,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和“以情立意” “以形写神”等艺术理论,他既强调了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世界,又重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正如李耕说:“绘画艺术,来自生活,又不同于生活,最后又高于生活 ”李耕国画艺术不仅仅注重“以形写神”原则,而更强调要超过具体物象的摹拟与再现,以发挥主观创造作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思想。
正如李耕所论: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表意达心,聊以自娱李耕国画写意,不是简单描绘含混不清的图象和意念,而是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深邃体察之总和它不同于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主要是通过形象,并超越形象之外,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和内在气质,重视人的精神的直接抒发李耕国画艺术不特别看重形象的视觉真实,不执着事物的自然特征,比如比例、透视、结构等,更常是“缘物寄情” 李耕说:“在我许多作品上人物形体夸张的近乎失真,是完全不符人体规范,但在特定的意境里都给人非常新奇的艺术感受 ”如《唐玄宗游华清池》中的人物形体身高八个头,也有五个头,是完全不符合“站七、盘五、蹲三”的比例,可给人毅然是和谐得体、自然主要是得力于“以形写神,迁思妙得”的古训李耕国画的写意观,使画家们摆脱了时空观念的限制,去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李耕说过,要善于在有限的画面上创作出广阔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画家可以把他所见、所想、所知组合一个宏观意识图,达到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的自由境界总之李耕国画不拘泥“形似” ,不摹拟“自然” ,着力于事物的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从而获得很大的自由,成为一种融汇性较强的画种。
三三李耕国画的笔墨观以线描为主线条在李耕国画中是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意念的极为重要的手段,正如唐代张远说“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李耕国画中线条与它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依附关系,而获得极大的自由,使画家可以单独去追求线条的品格,可以通过运笔轻重、缓急、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处理,去追求笔墨的节奏、韵律、气势、意趣之美李耕曾对线描有自己独到的论述,如“盖线描之运用,妙在融会贯通,恒待得法,不宜死板地死搬硬套,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描法作为不变的框框,应视其可用则用,不可用则要另以生活中观察衣纹变化,画家要加以总结概括,使其笔法、线型能生动地体现它的规律性,表达它的表现力他还告诫我们:我们学习传统线描,不宜陷入的“窠臼” , “在学到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贵在发挥自我见解,独树一格 ”如《逍遥虎背》李耕用迅捷、圆润的草书笔法勾勒出法僧的衣纹,起、承、转、合、具有跌宕的弹性美又如描绘《麻姑晋酿图》 ,笔笔精雕细镂,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与神采,整幅作品意态端庄,气势凝重总之,强调笔墨线描是李耕国画的重要技法。
四四李耕国画的构图很独到他强调“宁弯勿直,宁斜勿正,宁偏勿中,宁错勿整齐 ”的构图原理一幅作品中, “忌正、中、均、齐、直” ,只有这样,作品中人物,才会避免孤立、机械,从而有变化、有情趣, 、有昂扬向上、勃勃生机感,有一波三折、参差错落的动态感 “一个画面,首先应把它看成一个整体,一个棋局,上、下、左、右、大小,不能太偏、太小、太大太偏些使画面部分局促,部分空淡;太小了画面空虚,中心突出,下沉了,使观者压抑,沉闷;太高,则人物挂在半空其次布局应轻重均衡,主次分明无论画一个人,几个人,或一处风景,都要考虑构图的最终效果特别是空的处理,疏密处理,是否合情等作品上每个人,每棵树,每一块石头,每条线条,都不能有累赘,重复和缺乏之变化构图既要强调特征,又要概括全貌,在有限的画面上展开无限的空间,并且要渲染要点,删削杂笔,创造有条不尽的空间这些极其博大的构图原理,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并加以完善和发展五五李耕国画具有高超的艺术特色其作品大多充满丰富想象力,异乎寻常的夸张,大胆的剪裁等风格他十分强调主观的意念,注重想象力的高度发挥,经常使用夸张手段,使形象更加突出感人,使观者印象深刻难忘,得到艺术上的极大满足。
李耕对这些特色说明:“动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入妙传神之处,往往夸张的近乎失真,却给人以力的感觉,我常常廖廖几笔,即令人物形神兼备,形象逼真,生动气韵,使人物造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剪裁,为的是突出主要形象;大胆剪裁次要的形象,以空为有,以少胜多,以虚为实,把空白留给观者去想象,李耕强调说:“为了突出主题,一定要在‘简’上下功夫, ‘简’而不空, ‘简’中见繁,以少胜多,画面‘简’ ,内容不‘简’ 总之,李耕国画这些风格特点,艺术特色和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懈去学习,去体会,去研究,去探讨我们只有继承其优良的传统,才能真正做到推陈出新,去追求至高至上的艺术境界论论 文文 摘摘 录录 资资 料料 篇篇 目(参考文献)目(参考文献)1、 《访国画家李耕老人》陈伟中 1961 年 7 月 23 日2、 《怀念画家李耕先生》张英 林懋义 1976 年 1 月3、 《怀念我的父亲——国画家李耕》李朴 1983 年4、 《试谈“李耕画派” 》李朴 1984 年 12 月5、 《李耕古典人物画技法》黄志强 1995 年 11 月6、 《菜根精舍论画》李耕 1960 年 4 月7、 《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总编 1990 年 9 月8、 《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第 13——18 期9、 《李耕论画录》黄志强、孙仁英 1995 年 5 月10、 《孙仁英古典人物画》孙仁英 1991 年 8 月李耕国画艺术初探李耕国画艺术初探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学生姓名: 郑梅仙 学 号: 210A05022015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李耕国画艺术初探论文写作纲要李耕国画艺术初探论文写作纲要一、总论部分:从现代最著名国画家之一徐悲鸿和原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蔡若虹等对李耕画家艺术评价入题,提出论题,即初步探究李耕国画艺术。
二、分论部分:作为本论文的最主要内容,分别从五个方面探究李耕国画艺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点:(一)产生李耕国画独特艺术的渊源 (二)侧重论述李耕国画艺术的写意观 (三)侧重探究李耕国画艺术的笔墨观 (四) 、(五)侧重探究李耕国画艺术的构图方法和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三、总结部分:论述传承李耕国画艺术的重要性和探究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