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的社会化过程_时蓉华.pdf
7页⋯_ 学科知识介绍编者 按:社会心理学中的一讲《个人的杜 会化过程》,从上期开始刊发,本期续完个 人的社会 化过程华 东师 大心理系时蓉华二、关于社会化的理论:麦独孤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根本间题是探讨一个人如何从生来无道德及 自我中心的个体,经过社会化成为一个有道德观念的社会人当前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化理论有三大派别:一是从情绪与动机的趋向着手,这是精神分析派,以佛洛伊德为首,当代人是埃里克逊;二是从认识 趋向着手,以皮亚杰为首,当代人是柯尔堡,三是从强化学习着手,即行为主义,以华生为首,当代以班图拉为代表一)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着重于生物性的观点,后来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偏重于社会文化因素的观点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份构成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的所有生物性本能欲望的总组合,追求获得个人的快乐,要求满足本能欲望但它必须通过 自我来实现自我是从本我中的一部份发展而来的,自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本我欲望,因为 自我控制着认识、判断与执行的功能,所以能够以实际手段满足本我的欲望因此自我能约束本我但是自我控制本我的力量还不够,在幼儿期还出现了超我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超我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讲的“良心”,它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有人称它为头脑里的“检察官”。
佛洛伊德学派就是研究超我是怎样形成的,即社会上的检察官怎样跑到人们的头脑里去的社会行为规范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良心”当幼儿把自己和父母或其他人对比时,感到 自己微不足道,大人处处比他们优越,于是他们以大人为模范,女孩心目中以母亲为榜 样,男孩内心 以父亲为榜样(称为 自居),学习他们的行为,建立思想中的自我他们又感到这些大人虽然值得自己仿效,很羡慕大人,但他们又害怕大人要惩罚自己,批评自己不听话,要他们循规蹈矩于是他们十分害怕,不得不接受这些外来要求,以社会规范作为 自己行动的准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学到 了父母 的各种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而父母 的各种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一般是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值观这样,超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牢固,可以说,形成超我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过程一19一埃里克逊是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者,他的理论是牢固地建立在佛洛伊德理论 之上,他把佛洛伊德的著作称为“盘石”但他不同意佛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观 点,认为精神分析既要考虑生物学影响,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影响,主要应集中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埃里克逊批评佛洛伊德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还强调了自我的作用。
按照佛洛伊德的观点,人格的模式到了四、五岁 差不多已经塑造完成但埃里克逊则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继续到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说,社会化过程是经历着整个一生认为人格的发 展是一个经历着许多阶段的过程,每一个 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或核心间题,当这特殊的矛盾解决了,人格也就发展了一步,因为矛盾的产生是与个人以外的其他人物有关,故称心理社会发展埃里克逊认为,在每一个心理 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核心间题之后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下 面是埃里克逊的八个心理社会阶段:1婴儿期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早期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和羞耻感3.学前期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学龄初期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感6.青年晚期至成年早期是获得亲密感和 团结一致,避免孤独感成年期是获得创造力感而避免只顾自己的意识(即“自我专注”)成熟期是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以上八个 阶段是埃里克逊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并且分析了大量的病历而提出来的’他强调人格的发展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一点是他的独特之处。
1960年有人作了验证性研究,测定了一群十岁的孩子的道德行为,六年之后 又重复测定他们的道德行为,发现孩子们的道德发展在六年以后仍在继续,研究结果比较符合埃里克逊的观点埃里克逊的观点在西方有相当的影响,认为他既继续了佛洛伊德观点,又发展了佛洛伊德观点他不把人格与道德品质的形成仅限于生理的驱力,而是注意 了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每个阶段都提出了 一个主要的心理社会间题,这对于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对学校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培养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现实意义西方社会较重视埃里克逊理论,并在临床方面加以广泛的应用,很受人们欢迎,故埃里克逊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最有成就的精神分析学家但是,他的八个阶段是根据他的经验总结而来,还缺乏客观的科学实验根据;而且他继承了佛洛伊德的理论,还是强调 了本能,把本能说成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忽视了人的意识、理智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二)道德发展的认识理论:1.麦独孤的观点:190 8年,麦独孤在他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道德发展的观念,这可以说是后来皮亚杰与柯尔堡的道德发展观念的雏型麦独孤认为,人在出生后 一段时间内是无所一2 0一谓道德、不道德的,他的行为是由本能冲动所制约。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的扩大,他逐渐发展了道德品质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1 )行为决定于本能冲动2 )本能的冲动作用受到外界权威赏罚的影响而被 纠正3 )学会控制行为,这是 由于个人对社会赞许与社会惩罚的预期戈4)不管社会环境可能 给予的处罚或奖赏如何,个人行为完全根据他自己的原则麦独孤的道德发展观念中,反映了认知与学习因素的重要性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二 阶段论皮亚杰强调儿童道德品质 中的认知成份—道德判断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并且将道德发展分成两个阶段(19 6 5)他设计了一套两难问题的故事,要儿童判断主人公 的道德品质道德发展二阶段论表现如下:(1 )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年幼儿童以成人的判断为判断,年长儿童根据 自己观点作判断2 )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年幼儿童根据其行为的后果进行判断,年长儿童根据其行为的动机而作出是非判断,最后能结合动机与效果作判断3 )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有针对地采取惩罚方式年幼儿童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情,应该给以惩罚,让他受到痛苦,如打、骂、不给玩、不给零用钱等这些惩罚方式和所做的坏事情、所犯错误内容无关。
而年长儿童认为惩罚方式应该结合其错误性质,以使犯错误者在接受惩罚时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痛改前非例如,打破了邻居的玻璃窗,他应该用 自己的零用钱来赔偿3.柯尔堡的道德发展理论:当前在美国 沿着皮亚杰开辟的道路进行研究而有所发展的是柯尔堡柯尔堡认为皮亚杰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过于笼统而简略,他根据皮亚杰的基本概念加以延伸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认为道德判断能力 的发展除了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柯尔堡的三水平六阶段如下:(1 )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 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意见,包括两个阶段a.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 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 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a.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b.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 )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准。
也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b.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一21一柯尔堡为了证明这发展阶段的普遍性研究了不同文化国家的儿童,获得了基本相同 的尸倾向(1 96 9)并且他通过研究表明,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相关(1 9 63)柯尔堡的理论有积极的方面儿童道德水平虽然不能跨越,但可以加速过渡,并且向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有现实意义有人认为柯尔堡的划定各阶段的标准不够客观有人作了重复研究,发现各个阶段之间的先后不是必然的,只是在第一、二、三阶段有顺序四、五、六阶段可能是平行的,柯尔堡本人也承认有这种可能性三)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这派理论在六十年代以班图拉为代表,主要论点是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的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环境,指社会文化、外部条件、榜样、强化等班图拉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榜样在儿童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而表扬赞许等作用并不十分显著榜样还可以抑制儿童的某些行为,抗拒外界的诱惑沃尔特斯等人(Wa lte r s.1963 )的实验表现。
儿童通过模仿可以控制 自己的行为,他们把一群五岁儿童分成三个等组,先给三组儿童参观许多非常吸引人的玩具,并告诫他们,“不许玩这些玩具”然后分别给以三种不同的实验情境:第一组是榜样—鼓励组,给看一电影短片,讲一个小男孩正在玩被成人规定不许玩的令人喜爱的玩具后来当孩子的母亲看到这一情景,非但不阻止,反而大加赞扬,而且与孩子一起玩;第二组是榜样—批评组,也看类似 电影,所不同的是当孩子正 和玩被规定不准玩的可爱的玩具时,孩子的母亲看见了,加以严厉的批评,于是小男孩马上放下手上的玩具,吓得和沙发上发抖,并用毯子捂住脸,表示害怕;第三组是控制组,不给看电影最后进行一次检查,比较有榜样与无榜样,以及不同的榜样的作用让每一组孩子单独地在房间里逗上1 5分钟,房间内有许多规定不准玩的惹人喜爱的玩具,实验者在单面观察窗口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很快被玩具所吸引他们不顾禁令而去抓取那些玩具,平均只有克制了8 0秒钟;第二组儿童面对逗人喜欢的玩具,能有较长时间的克制,平均克制了7分钟之 久,有的孩子有1 5分钟一直未动那些玩具;第三组儿童平均有5分钟时间的克制这一个实验说明了榜样的作用由于第一组是榜样—奖励组,因此他们不必去抗拒诱惑,认为自己不顾规定去动玩具也能受表扬;第二组是榜样—批评组,因此他们害怕自己若也玩了玩具,将会受到同样的批评,故而能抗拒外界诱惑,克制 自己。
社会学习理论 这一 学派的实验研究比较多他们根据实验的事实与结论来建立 自己的理论,比较有说服力;而且他们还强调 了社会环境、文化因素、榜样、强化等作用,故能充分估计到教育的作用但是,这派理论没有阐明道德行为的发展变化过程没有深入分析儿童的内在特点是怎样实现其中介作用的故是行为主 义的这一派理论的特点主要在于强调外界条件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强调社会学习和 成人榜样的作用,不承认有年龄特征而精神分析理论与认知理论都提出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其中埃里克逊重视人的内在的本能的力量,柯尔堡则重视了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三派理论都是企图阐明人是怎样实现社会化的,但都从各 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一些经验或实验的事实加以归纳成不同的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化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三、社会化过程—社会角色的获得上面说过,通过社会化,人就成为一个社会人,具体说,也就是成为 一个社会角色,形成一一2 2一定的社会态度,或者具有某种社会性格限于时间,此处主要讲社会角色的获得,角色的获得是社会化的一个方面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这一角度,一般称之 为角色理论,该理论为米特(19 34)所创立,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如何形成一个“我”。
这个“我” ,可以是父亲,儿子、教师等等一)角色的概念:所谓角色乃是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 团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被该社会和 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这里所讲的位置就是指个人在社会和 团体中所 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是社会地位、身份,例如,家庭中父亲这一角色,意味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