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湖州市锦山中学2021年高二政治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7页浙江省湖州市锦山中学2021年高二政治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参考答案:B2.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回答12-15题12. “小康社会”是在活用传统思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既包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融汇了丰富的时代色彩党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A.对我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回归 B.对我国传统思想的摒弃 C.对我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对西方人文思想的借鉴13. 2011年11月初,由陈文贵编剧、阎建钢执导的大型历史电视剧《赵氏孤儿》在浙江象山影视城开拍2600年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至今相关历史事件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史记》,元人纪君祥据以创作杂剧,影响深远:现今京剧、潮剧、秦腔、豫剧都保留有《赵氏孤儿》这一剧目,同一题材的小说、话剧、电影亦不鲜见。
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③文化传承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基础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4. 右边漫画,请你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的主题,最贴切的是( )A.经验:发展的绊脚石B.常规:成功者的梦呓C.传统:创新的垫脚石D.细节:定成败的关键15. 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因素是( )A.思想运动 B.科学技术的进步C.教育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参考答案:CACD3.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 )①人们对砷元素的真理性认识有相对性②科学家的研究实验使矛盾的同一性转化为斗争性③砷元素与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④砷元素的结构在不同的生命环境中发生了相反的转化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参考答案:C4. 合理的理财方法,可以让家庭有限的资金保值或增值。
下表中的理财公式及其解读体现的哲理理财公式解 读理财=50%稳守+25%稳攻+25%强攻一半资金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用来保本,一半资金投资股票及基金获取风险收益可承担风险比重=100-目前年龄进行积极性投资时,以可承担风险比重作为资金分配参照例如,30岁可承担的风险比重是70,表示可将闲置资金中的70%进行积极性投资①把握联系的条件性 ②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来自实践的认识推动事物发展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参考答案:C5. 下面三幅图片展现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相互见面时的一些礼节这反映了:A.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参考答案:C6. 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参考答案:D7. “正能量”一词本为物理学术语,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
但经过一些博主通过微博将其赋予新内容并借助互联网得到广泛传播,成为社会的流行语,具有了积极意义这一现象表明A.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B.微博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途径C.网络是文化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参考答案:D8. 2012年7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地推出了各类展现英国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念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这同时也让英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英国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说明( )①商品交换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A9.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②“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寓于“唯一的家人之爱”中③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④人们对家的感悟取决于他的生活意趣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参考答案:C【考点】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①③适合题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唯一的家人之爱寓于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之中,②说法错误;人们对家的感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④生活环境决定人们对家的感悟,错误;故该题答案选C。
点评】文化对人的影响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也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时通常是作为答案要点来考查的因此,考生要对这一考点加强理解和运用,同时,重点把握文化塑造人生这一知识点 10. 据国家航天局表示,天宫一号是一个重达8吨的空间实验室组件今年发射的神舟九号已与其成功对接,其后发射的神舟十号也将与其对接,成为中国首个小型空间站及首个空间实验室我国建立小型空间站及空间实验室的事实表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所不能②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为自身服务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好事情的前提和基础④认识改造世界,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参考答案:D11. 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是A.中央电视台的“心连心”慰问演出 B.在“世界读书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C.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D.建设时速350公里的武广高速铁路参考答案:D12. 我们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体现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D.独自自主,自力更生参考答案:B13. 美国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曾说:“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这启示我们要①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辩证的否定观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D14.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这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的张米亚老师写下的一句歌词在地震中,正是他的“一对翅膀”,护卫着两名学生安全脱险因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最后不得不含泪将之锯掉,救出孩子大震中,张老师的妻子、同是该校老师的邓霞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这表明( )A.人的自然性制约着人的社会性 B.自私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的自然性渗透着人的社会性 D.人生价值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参考答案:B15.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这是因为( )A.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哲学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的C.先进的哲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D.哲学是与时俱进的一门学科参考答案:C16. 社会上存在着“有活没人干”的现象,有些大学生非管理岗位不去,脏累重活不干这是因为部分劳动者缺乏A.职业平等观 B.自主择业观 C.竞争就业观 D.多种方式就业观参考答案:A17. 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有关部门联合制作的“2006年中国报纸、广播、电视十大流行语”公布,“百家讲坛、潜规则、水立方”等入选,“和谐社会”位居榜首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则材料说明 A.受客观因素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会有不同 B.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我们要善于用联系观点看问题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参考答案:C1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联系观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发展观 D.矛盾观参考答案:D19. 日本作家芥川曾说:“在百米赛跑中,九十九步是一半,另一步是一半,这是一个超数学问题。
这启示我们 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质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A.①② B. ②④ C.②③ D.①④参考答案:B20. 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 B. ③④⑧ C.⑦⑧⑩ D. ②④⑥⑦参考答案:D2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A. ①② B. 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