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与《庄子》中对蘧伯玉的人物评价.docx
10页《论语》与《庄子》中对蘧伯玉的人物评价本文导读:这是一篇关于《论语》与《庄子》中对蘧伯玉的人物评价的文章,春秋后期卫国大夫蘧伯玉,在先秦两汉典籍中多以君子形象出现《论语》中孔子赞曰“君子哉蘧伯玉”(《论语卫灵公》),对其君子之风颇多赞誉《史记孔子世家》载吴延陵季子使过卫,见蘧伯玉、史?,有“卫多君子,其 关键词: 蘧伯玉; 庄子; 孔子; 君子; 春秋后期卫国大夫蘧伯玉,在先秦两汉典籍中多以君子形象出现《论语》中孔子赞曰"君子哉蘧伯玉";(《论语-卫灵公》),对其君子之风颇多赞誉《史记-孔子世家》载吴延陵季子使过卫,见蘧伯玉、史?,有"卫多君子,其国无故";之叹,列其为卫国诸君子之首《礼记-礼器》论礼乐,蘧伯玉有"君子之人达";一语,可见其人亦时时以君子之操自警南宋罗大经也说"伯玉可谓真君子矣";(《鹤林玉露-丙编-卷一》)从这些记载看,蘧伯玉的君子形象深入人心其人其事尚散见《左传》《庄子》《淮南子》《韩诗外传》《说苑》《列女传》《新序》等先秦两汉古籍借由这些记载,虽未能完整复原其生平事迹及思想,但也可依稀想见其为人风范 在这些典籍中,颇值得注意的是《庄子》中蘧伯玉的两次出场。
众所周知,庄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说继承了老子之学并做了较大拓展,其说乃是"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这种认识下,儒家"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庄子-天下》)的君子,在《庄子》中往往被置于批评的位置上《人间世》中说"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即在天人视域下消解了君子这一儒家的重要伦理角色《马蹄》也指出:"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田子方》中更批评"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些地方都体现出对"君子";的不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统意义上"人之君子";的蘧伯玉,在《庄子》中却并非"天之小人";,而是以有道者的正面身份出现这一方面固然可说是庄子"寓言";的写法,但这两次出场却也与真实的蘧伯玉,尤其孔子眼中的蘧伯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只是又被庄子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对上述问题的进一步探微,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孔、庄两家对历史人物不同评价所体现出的各自思维特点与价值取向下文就此展开探讨 一、从"卷而怀之";到"形就心和"; 蘧伯玉之所以为"君子";,据《论语-卫灵公》载: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深许蘧伯玉为"君子";,因他能在仕宦中始终认清政治清浊,并灵活权变,适时决定出处进退政治清明之时,出仕行道求其用;晦暗之时则主动退避出走求其隐所谓"卷而怀之";,包咸解释说"谓不与时政,柔顺不忤于人";1皇侃说"进退随时,合时之变";(《论语集解义疏》卷8)朱熹说"伯玉出处合于圣人之道,故曰君子";2孔子又说: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蘧伯玉也可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也就是孟子所谓"士穷不失义,道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孔子对蘧伯玉的这种评价,应该是在相当了解其人后做出据《史记》,孔子周游列国适卫两度"主蘧伯玉家";(《史记-孔子世家》)又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二人过从甚密,"严事";语甚至有"师事之";的尊崇味道《白虎通义》卷4载:"孔子师老";孔子本人常陷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能进而不能退的困境中故对蘧伯玉之行颇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赞叹。
而进一步看,孔子的评价也有文献可循《吕氏春秋-召类》载: 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鳅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易》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由此可知蘧伯玉曾仕卫并居相位卫国虽为小国,受晋国等大国压迫,但在蘧伯玉主政下,众贤人在位,一切井井有条难以侵犯,遂使赵简子放弃偷袭计划《淮南子-泰族训》也载:"蘧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这两条记载可为了解"邦有道则仕";一语提供稍微详尽的背景知识此或为蘧伯玉晚年之时,其时孔子客居卫国,故得亲见蘧伯玉仕卫治迹之盛 而关于"卷而怀之";,据《左传》载卫国曾两次发生内乱: (孙文子)见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惧社稷之倾覆,将若之何?";对曰:"君制其国,臣敢奸之?虽奸之,庸如愈乎?";遂行,从近关出《左传-襄公十四年》) 子鲜不获命于敬姒,以公命与宁喜言,曰:"苟反,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宁喜告蘧伯玉,伯玉曰:"瑗不得闻君之出,敢闻其入?";遂行,从近关出。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第一条是孙文子逐卫君,第二条则是宁喜弑君此皆为蘧伯玉早年中年之事,钱穆说襄公十四年(前559年)其人"时必名德已重故孙、宁思引以共事最少亦当三十";3,有一定影响力他在两次内乱的关键时刻,被叛乱者征询意见时都未参与合作,而是迅速就近出亡杜预注"从近关出";,曰"惧难作,欲速出竟";4这又可为孔子所说的"卷而怀之";做生动的注脚那么"卷而怀之";,是之何处呢?《说苑-复恩》载:"蘧伯玉得罪于卫君,走而之晋晋大夫有木门子高者,蘧伯玉舍其家居二年,卫君赦其罪而反之";可见蘧伯玉确为避祸转徙异国,其中至少有一次亡至晋国的经历 结合各处记载,可知孔子对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评价并非虚语,相当程度上概括了其人的行事特征及经历明确了这一点,再转过来看《庄子》中的蘧伯玉形象,并进一步与《论语》进行对比《人间世》载: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
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人间世》列内篇之四,其主旨郭象说乃是"与人群者,不得离人然人间之变故,世世异宜,唯无心而不自用者,为能随变所适而不荷其累也";5即在纷繁的人世间,如何在不退场的前提下,通过自我角色定位、心理调适适应现实各种挑战,从而避祸远患而这一篇尤其关注士人政治上的进退实际上是庄子对当时战国之世诸侯兼并尚诈谋,纵横策士往来穿梭诸侯国之间的一种现实忧虑篇中"颜回之卫";"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三则寓言,都围绕人臣如何在乱政昏君之下求全展开历史上的蘧伯玉,以"卷而怀之";能得自保着称,恰能符合这一主题这应该是庄子借蘧伯玉来造设寓言的主要考虑此处蘧伯玉提出"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的主张认为侍奉君主,外在表现应是无限的迁就随顺,内在则不与之同流合污,保持内心之安顺与平和外内相得,各行其道互不干涉。
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达无滞,存国保身 那么《人间世》中蘧伯玉的这种主张,与上述《论语》中蘧伯玉的思想有何区别呢?上引包咸注《论语》,说蘧伯玉"卷而怀之";乃是"柔顺不忤于人";不可否认,离开官场确有"不忤于人";的一面但如果从《人间世》主旨出发看,恐怕未必能达到包咸所说因为选择离开,是一种对在位诸君的不合作,本身就是"忤";,就已经不是"形莫若就";了这一行为潜伏着不合作带来的风险事实上,对这种特立独行的离世隐居之举,庄子并不赞成《庄子》外篇《刻意》里对"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的"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进行了批评认为这些做法太过标新立异,与世俗格格不入他赞许的是"不刻意而高";的"圣人之德";,也就是郭象所说的"随变所适而不荷其累";在庄子看来,无论天下有道无道,都应该顺世而行,无是无非,因是因非,一切皆自然,顺物而动即可而离开显然是一种是此非彼的刻意之举离开并不能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终极方案对认识这一点颇有意味的是,《论语》"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一语,在《人间世》"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一节中,借接舆之口已被改成"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关于"成";"生";二字,郭象解释道:"付之自尔,而理自生成生成非我也,岂为治乱易节哉";5"岂为治乱易节";一语尤能发庄子本意这是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的心态因此从庄子立场出发,蘧伯玉应该做的不是"卷而怀之";的离开,而应是对卫国在位者持"为婴儿";"无町畦";"无崖";的随顺这样一来,实际上也就把孔子在《论语》中上述"卷而怀之";的观念否定了 不难看出,由《论语-卫灵公》到《庄子-人间世》,蘧伯玉已被庄子进行了一次创造性转化窥探这一过程,可以清楚看到儒、道二家在士人进退这一个重大问题上细微却显着的思想分际蘧伯玉的"卷而怀之";,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做了一次否定庄子的"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则又对蘧伯玉的"卷而怀之";做了一次否定否定之否定,庄子的"为";"与之为";"亦与之为";,似乎又回到了孔子"为之";的原点,但实际上却是"再插足已非前水";,有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内蕴这正是庄子的深刻之处然而问题在于,老庄道家真的走出这一"现";与"隐";的抉择范畴了吗?恐怕未必即使身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后来也有"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的"莫知其所终";之举。
庄子也以"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决绝,辞去楚王许以为相之聘,宁可做一个漆园吏的小官游戏人间他见魏王时,又痛斥当时"昏上乱相";之局(《庄子-山木》)他们都无例外地选择了"邦无道卷而怀之";,而非"形就心和";,更非"与之为婴儿";、"与之为无町畦";、"与之为无崖";那么庄子的这种"形就心和";之道,在"人间世";中究竟当落在何人、何处呢?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二、从"欲寡其过";到"六十而化"; 与《庄子》相同,《论语》中蘧伯玉也出现了两次,且在内容上恰好可与《庄子》中的两次出场一一呼应除了上节所述,《论语-宪问》载: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虽以君子名世,出仕为官又有显着政绩,其人却仍能虚怀若谷,正如邢昺所说"常自修省,欲寡少其过,而未能无过也";6这一形象经由使者之口委婉传达,得到孔子交口称赞众所周知,儒家讲"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而"改过";也是孔子反复申言的,《论语》中多见其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公冶长》)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