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合花.doc
2页摘要:茹志娟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丰富,并且在创作手法上自成一家, 文风清新携永,宛如文坛中一朵盛开的白百合,芳香清淡,却足以沁人心脾,这一点在她 的成名作《百合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在宣扬恢宏场景及崇尚“高大全”英雄 人物塑造的新时期写作思潮下,茹志娟是如何成就《百合花》的超凡脱俗或者说《百合花》 是如何成就茹志娟与众不同的?本文通过对《百合花》的品读,分析其携永之所在 关键词:茹志鹃 百合花 品读 分析 携永所在 茹志鹃在 1958 年时写了《百合花》 ,时至今日,经历 53 年沧桑,这多清丽的白色花 朵人在人们心中散发馨香,沁人心脾茹志鹃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 、 《春暖时节》 、 《静静的产院》为代表、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一类是以《百合花》 、 《高高的白扬树》为代表、抒情性较强的作品;一类是以《关大妈》 、 《三走严家庄》为代表、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而这三类作品中,以第二类影响最大,由此可见, 《百合花》深入人心的原因在于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茹志娟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
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这篇作品与 1958 年 3 月号的《延河》发表后,在广大的读者中传递着一个信息:茹 志鹃值得读 在新时期追求恢宏场景及崇尚“高大全”英雄人物写作的风气下,茹志鹃的《百合花》 确实算是一朵奇葩,她擅长写小人物小情节,于是,她便把伟大精细地编制在这些小情愫 这中茅盾在同年的《人民文学》第六期做了一篇《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文章,谈的主 要就是茹志娟的《百合花》茅盾是带着欣喜若狂的心情来评说的,我在这儿摘抄几段, 以飨读者:“我所举的那些例子中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 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 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这些细节描写,安 排得这样自然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
一般 说来,在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说里写两个人物,是不太容易处理的,但《百合花》的作者处 理得很好全篇共六千余字,开头两千字集中写通讯员,然后引出第二个人物(新媳妇), 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写她,接着把这两个人物交错在一处写,而最后又集中写新媳妇,可是 同时仍然在烘托通讯员,因为读者此时抑不住感动的情绪,一半是为了新媳妇,一半也是 为了通讯员———,主要是为了通讯员 《百合花》用一种微笑讲述着一种残酷,让悲壮愈发深沉 有人说,从 1958 年的《百合花》到 1978 年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的创作经 历了一个从微笑到深沉的过渡,这是作家思想的思想和写作上得成熟 《剪》写于文革之后, 综观茹志鹃在新时期的创作,如果说五、六十年代她的声音虽是热情的,但又是单纯的话, 那么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 10 年磨炼,10 年沉思,她的文学眼界已远为开阔,思想力 度也远为加深,包容在她作品中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远比 17 年前丰厚,因此单从思想内容而言,这就是一个跃上新高度的创作期 《剪》的文字愈发老练,但是,行文间的清新之风却 没有当年《百合花》那样让人,如果把《剪》比作成熟时期风姿韵味正浓的女性,那么 《百合花》应该是在某个雨后初次遇见的青纯少女,与多年以后的成熟相比,少怒时期的 女子确实风韵不及,但是,初见,却永远有其替代不了的美好,所以, 《百合花》的携永其 实更在于她字里行间的那股不可替代的灵气,不在于思想层次或作家的犀利程度,只是一 种不可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