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媚俗与新闻的趣味性.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72103183
  • 上传时间:2022-04-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0.6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媚俗与新闻的趣味性                    刘大林新闻的趣味性是指受众理性主流心理趣向有人说,一个新闻事件即使时效性不强,[来自wwW.lw5u.Com]接近性不直接,重要性不大,显著性不突出,但只要具备了趣味性,有了可读性,就具备了报道价值可见,趣味性虽然是新闻价值五要素最后一项,但却十分重要然而,当新闻传播者罔顾新闻规律和社会责任,对新闻事件中所蕴涵的趣味性信息资源作过度的开发,片段截取、侧面聚焦新闻事实,用非理性思维扭曲价值判断标准,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使新闻报道丧失思想性、知识性,自然就形成新闻媚俗新闻趣味性是竞争激烈的美国新闻商品化的结果,用各种奇闻轶事,宗教、伦理、道德、法律的禁忌,甚至用色情、凶杀等新闻招徕读者,以扩大销路和影响,逐渐形成了新闻趣味性的概念在我国趣味性曾被当做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受到批判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闻界重新肯定了趣味性在新闻中的意义,提倡新闻高尚、健康的趣味,寓指导性、思想性于趣味性之中,以突出新闻的人情味和可读性市场经济确立后,新闻商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闻趣味性的“原罪”有了充分发酵的适宜环境一些新闻传播者为了短期的商业效益,在“眼球经济”的指导下,低俗的、恶俗的、庸俗的低级趣味大行其道,媚俗现象比比皆是。

      新闻媚俗直接颠倒了新闻事实主次轻重的关系,使重要新闻边缘化,降低了新闻事实的客观真实度,遮蔽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可见度并间接把受众心理体验滞留在狭隘、浅薄的表层空间,放弃了崇高和责任,使受众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无从判别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甚至形成善恶两极的同位合一当前,新闻媚俗在社会新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网上不用刻意搜索就会看到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报道仅以10月27日、28日各大门户网站转载的国内报刊刊登的社会新闻为例,新闻媚俗已经形成了无孔不入、随处可见的局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新闻传播者在“人气为王”[来自wWW.lw5u.coM]的庸俗的办报理念指导下,用文字游戏误导受众《5岁男孩失踪其母陪凶手睡觉儿子尸体就在身旁衣柜》,这个题目咋一看会让受众产生“性”联想浮想联翩但正文说: “周俊(老乡、女邻居)对他们说,自己说了实话,怕有人来报复她,晚上不敢睡觉听了这话,心怀感激的朱田英还让小玮的妈妈陪她睡了一个晚上用“陪护”显然比“陪睡”要接近客观事实二是新闻记者从“无冕之王”的自我角色定位出发,用臆想扭曲新闻事实《云南4家医院担心惹医患纠纷拒收高危产妇致胎死腹中》这篇报道明显题不对文。

      产妇到第一家医院就被确认: “胎儿死了”死胎原因是“戴环受孕”同时,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记者就以某省级医院医务部主任的说辞揣测四家医院的初衷,显然是主观臆断三是新闻当事人为了规避社会规范的管理,虚构法律与道德的)中突《女子挪用22万公款养流浪猫狗网友凑钱助其退赃》这篇报道写到: “关薇对流浪猫狗的感情,似乎超过常人……”可以看出养流浪猫狗不过是当事人不正常的癖好,与善举无关又强行把挪用资金这样的犯罪行为与之关连,以求减少经济损失,减轻法律处罚,显然不会为受众理性心理所包容四是当事人和记者迎合部分受众道德观念异化,形成非理性社会心理惯性,为自己而不为善开脱彭宇、郭美美等连篇累牍的报道形成了“好心不得好报”的社会心理惯性,这种惯性在《男孩捡包上交被认定为小偷失主冲进学校对其“审问”》这篇报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失主解释了原因,买了礼物,道歉忏悔的情况下,孩子的父亲和记者依然毫无善意地追问: “谁在制造不信任?”显得十分可笑从以上列举的四个方面四篇报道看,如果说过去,我国的新闻报道因为不切实际、生硬拔高、面孔木讷、索然无味,丧失了可读性那么不问理想、不思升华的新闻媚俗,专注噱头,则必然导致新闻的引领、导向的功能丧失和新闻事件本质失实。

      新闻传播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实事”,更重要的是“求是”,既要追求真实,还要追求真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合乎规律的“全面准确、客观具体”为基础,以健康向上的舆论引领生活,而不能迎合低级趣味以至于媚俗从普遍意义上说,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生存、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可以共同存在的递进的层次新闻需求”作为一种精神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新闻直接满足的是受众的信息需求,新闻报道不但要客观真实地告之以事,而且还要科学准确地明之以理受众视听新闻,也不是单单为了“解闷”、 “找乐”这样的趣味,更为重要的是“解惑”和“寻道”,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同时新闻需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需求,包括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个体局部需求和整体全局需求,也有当下需求与长远需求新闻不仅应当及时捕捉大众感兴趣的信息,更应当捕捉那些对社会生活、对全局来说重要的、但尚未引起大众兴趣的信息不仅应当根据社会的眼前需求,更应当根据社会的长远需求选择新闻信息否则,我们的生活只能是“一地鸡毛”,我们的心里只能是六神无主,我们的世界只能是破砖乱瓦作者单位:长春电视台)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