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风景区的比较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建议.docx
3页国内外风景区的比较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建议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城市里高强度的人工绿地,渴望回归 自然位于城乡过渡带的近自然生态公园,甚至远离城市的国家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 家风景名胜区)自然宁静的环境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提供游憩的休闲 机会,还能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一、国内外风景名胜区的定义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就其性质、功能及其保护利用而言,相当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作为人类共同事业,我们应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即国家风景区)系统,成为世界国 家公园系统中独树一帜的系统从事业和科学接轨角度看,当前国家风景区发展中还存在不 少差距,有的差距还向反方向扩大,这不能不引起足够的关注以下就对我国风景名胜区与 美国国家公园的定义、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做一些比较美国的国家公园系统包括国家公园(国家天然公园)、国家历史公园和国家娱乐公园第 一类是国家公园,共51个,是国家自然风景资源保护区美国国家公园也称国家天然公园, 是在自然保护的前提下,在旅游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有控制地向游人开放,供游人旅游、 娱乐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的一所大自然露天博物馆或自然保护区(孙筱祥,国家科 委蓝皮书)。
第二类是国家历史公园,种类较多是历史古迹、城市、古建筑、文物的保护 区第三类是国家娱乐公园,是专门为国民提供各种娱乐活动的旅游区因为国家天然公园 环境容量有限,并且国家对其旅游规模严格控制,也不允许大兴土木和建设豪华旅游设施, 因此美国政府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野外娱乐旅游生活的需要,又把一些山岳、海滨、 湖泊、森林、河川等开辟为国家娱乐公园和风景旅游区,供国民尽情游玩、休闲和度假 美国土地管理的特殊性,这导致了美国与中国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很大差异中国的风景名胜区的建立也是对国家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但是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比美国国家公园赋有更多、更深、 更辉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我国对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保护就尤为重视虽然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历史发展、文化背景、人口素质不同,风 景名胜事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对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和命名各不相同,但是其所研究和保护利 用的客观对象就其性质来说基本上是相似或相同的,都是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自然风景资源 和人文景观资源这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以国家公园的形式体现,而我国则是以风景 名胜区来命名。
二、中美风景名胜区的建立标准在美国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公园必须满足“全国性意义” “适宜性”和“可行性”的标准 国家公园系统只是广泛的重要地点保护系统的一小部分被评定为国家公园只是多种选择的 一种,国家公园管理局还通过实施一系列计划来帮助国家公园系统以外的其它保护区近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对国家公园下了比较具体而又概括性的定义, 也是为各国所认同的定义,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面积不能小于10平方公里,具有优美景 观、特殊生态或地形,具国家代表性,未经人类开采、聚居或建设;二是为了长期保护自然 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特殊生态系统而设置;三是应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采取措施,限制 工商业及聚居的开发,禁止伐木、采矿、设厂、农耕、放牧及狩猎等行为,以有效地维护自 然景观及生态平衡;四是要维持现有的自然状态,作现代及未来的科研、教育、旅游和启智 的资源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评定条件比较笼统和概念化,在具体执行时模糊度和难度较大《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1987》对各级风景名胜区的评定条件作了简要的说明:(1)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重要的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独特,国内外著名,规模 较大2)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较重要的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有地方代表性,有 一定规模和设藏条件,在省内外有影响。
3)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具有一定观赏、文化或 科学价值•环境优美,规模较小,设施简单,以接待本地区游人为主三、中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国家风景区是壮丽河山的缩影,国土景观精华,也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高品位的风景 资源,给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态环境效益是无法估量的,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相 当可观的美国国家公园除了建设必要的风景资源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设施以外,没有什么其他 开发项目,公园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做得十分严格而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在开发保护方面存在 的问题十分严重,只重视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风景名胜资源的 保护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方式不合理,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管理水平很低,达不到保护风 景名胜资源的目的现在我们有的风景区却被当作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作为地方政府 的“摇钱树”有的甚至出让或变相出让国家风景资源及其土地这既不符合我国的传统和 国家风景区的法规,更是与国家公园性质功能背道而驰从保护利用来看,为了保护公园的 生态平衡和自然景观原貌,达到永续利用之目的,对公园实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要求公园 内的人工设施限制在最低限度四、中国风景名胜发展面临的问题1. 安全隐患较大,需大力加强宣传郊野旅游虽大有裨益,但如果不掌握一些必要的登山知识和防卫技巧,也存在不少安全 隐患。
较严重的如突遇雷雨,被山洪围困等此外,游客登山迷途、遇劫、被蛇咬伤等事故 时有发生如果游客觉悟不高,在山上吸烟、随意烧烤等行为还很容易导致山林火灾2. 随意开发超负荷开发问题严重为了经济利益,毁林抢种、开山采石、房地产开发等违背国家公园含义的开发项目对风 景名胜带来了巨大威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山采石和 毁林种果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面积、高强度的开发,必然要破坏现在的自然植被和水源涵养 林•使水源涵养失掉根基,汇水区不复存在,水源就会干涸五、中国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建议从新的国家公园价值观来审视,风景名胜区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是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为了发展风景名胜事业,主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管理和法制建设第一、在新公园观指导下,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基本职责就是保护国家的自然和历史 对公园实行“三分式管理方式”,把公园分别归入自然、历史和游憩三个系统,进行分类分 系统管理颁布评价自然公园的新标准颁布和完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的法律条例第二、 限制风景名胜区游人及其服务设施从生态观念和科学观点来看,“允许公园被用于商业目 的的旅游,是对一种独特而绝佳的国家公园财富的浪费” “保护的最佳决策是对游人限制政 策”限制的标准是“生态健康”和“心理承受力”从“野游感受质量”和“公园体验质量” 出发,实行有限制的利用。
其有效手段之一是减少公园内游人服务设施的数量和分布范围 公园手册规定“一切可以在公园边界外提供的服务设施,就应在边界外”有些在边界内的 设施,也选择在环境容量许可的地点同时,对边界外的开发也要作出相应的管理第三、 建立城市郊区公园一方面国家公园容量有限,实行限制利用,另一方面居民对户外游憩活 动又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建立新的户外游憩公园这种公园既有国家公园的自然性,具有 野游体验质量,又要有较大容量,且靠近大都市在全国性户外游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在 大都会地区边缘,一小时能到达的地区,选择生态环境好,野游质量较高的地段,设立“城 市国家公园”或“国家游憩公园”,让公园接近人类,为居民提供开放公园这些公园虽不 及西部公园那么壮丽和独特,但靠近城市既满足了居民对大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动需求,也 减轻了国家自然公园的压力第四、分区控制分区制是国家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等方面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用以保证国家公园内的大部分土地及其生物资源得以保存野生 状态,把人为的设施限制在最小限度以内规划中心思想是把公园作为科研和教育中心, 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的课堂,对公园进行保护性的低密度的利用,提高“野游体验质量”为了 正确处理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一般把国家公园划分为3 — 5个不同的功能区,如生态 保护区、特殊景观区、历史文化区、游憩区和一般控制区等。
2. 保护生态,注重可持续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主,休闲康乐服务为辅,突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资源,保护郊野地区的观赏价值尽量减少人为开发建设应借鉴自然保护区的模式.将郊 野公园分为核心区、缓;中区和康乐休憩区三部分进行控制:核心区是地带性植被主要生存 地繁殖地和原生地,以保持原始生态环境为主严禁砍伐捕猎和毁林开荒,防止自然资源 遭受破坏:缓冲区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和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为目的进行适当改造经过批准 可以进行科学试验、参观考察和教学实习等核心、缓冲中区域不得开发、建设任何康乐设 施和项目康乐休憩区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建筑形式也应当简单质朴,和周边环 境协调.且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有限开发,所选区域应该是园区边境外3. 寓教于乐,突出教育性应对生物多样性知识进行旅游深层次的内涵开发,使各种旅游活动都包含自然保护教育 等内容,实现旅游观光翌I穹科学昔及翌转变,从面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 然的感情交流,让旅游者在消闲游乐中自觉地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可利用与生物多样性 相关的节日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生动 地展示有关自然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
4. 防患未然,保障安全性首先是公园管理部门要对游客进行安全教育,编制《登山指南》特别告诫游人不要在 天气恶劣时登山,不要随意到未开发的区域游玩,严格遵守登山制度其次不要独自到较偏 僻的地方游玩,公园管理部门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治安巡逻员沿路安置报警此外,公 园的游客中心应配备基本的救护设施以应对游客游玩途中摔伤、中暑、被蛇咬等紧急情况 最后,在园区入口处,可设置当日的火警危险程度的告示牌,以提高游人警惕公园内划出 隔火道,阻止山火蔓延;还可选种一些较耐火的树种以减轻林木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