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产勘查理论及方法第三章 矿产勘查阶段及勘查系统.ppt
76页第三章 矿产勘查阶段与勘查系统,第一节 矿产勘查阶段及其划分 第二节 矿产勘查周期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矿产勘查要求及工作程序 第四节 可行性评价与勘查决策,第一节 矿产勘查阶段及其划分,一、矿产勘查阶段划分的意义 地质成矿事件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勘查工作的探索性、风险性决定了矿产勘查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二、矿产勘查阶段划分 1、广义的勘查阶段划分:区域地质调查 (矿产地质调查)矿床普查地质勘探开发勘探 狭义的勘查阶段划分: 矿床普查—地质勘探,广义划分各阶段基本特点,,地质勘探,基建勘探,2.矿产地质勘查阶段的一般划分: 我国2000以前的矿产勘查阶段划分与前苏联的相近,并有过多次变改及不同的探讨方案我国20世纪80年代早期及以前不同专家对矿产勘查工作的划分方案对照,国家三部委1987年颁发: 矿产勘查的阶段及其目的任务和要求,,1997年2月《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中,将地质研究阶段划分为踏勘、普查、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4个阶段我国目前的矿产勘查工作划分4个阶段(GB/T 13908-2002) : 预查 普查 详查 勘探,(一)预查 是通过对工作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矿产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并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参考资料。
全面收集预查区内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探矿工程等各种有关信息及研究成果,并应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 路线地质调查: 1:50000或1:25000的路线地质踏勘,辅以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异常进行Ⅲ-Ⅱ级查证,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对发现的矿(化)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引起的异常及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研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从基本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预测、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进行追索、验证,采集测试样品. 寻找的矿产与地表(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为开展下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应圈出预测矿产资源范围,当有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可以估算预测的资源量.,矿产勘查四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二)普查 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和(有限的)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详查区范围,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基础资料1:50000-1:2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有效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等方法手段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主要矿体特征,地表要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部要有工程验证,不要求系统工程网度;大致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并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对物探、化探异常进行Ⅰ-Ⅱ级验证. 大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区域和测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矿石加工选冶的性能作出概略评述. 依据普查所获得的地质矿产资料及国内、外矿产品市场情况,进行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是否值得转入详查,并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三) 详查 是对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查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并为制定矿山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资料。
1:10000-1:2000地质填图; 通过系统的取样工程、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矿石、共、伴生矿产特征. 开展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试验和研究. 圈定矿体, 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为是否进行勘探决策、矿山总体设计、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供依据.,(四)勘探,矿床勘探 是在发现矿床之后,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区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应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以及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在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矿山建设设计等方面提供依据1:10000-1:2000(必要时可用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 详细查明矿体、矿石特征 对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要详细查明 进行加工选冶性能试验 圈定矿体,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为矿山初步设计和矿山建设提供依据.探明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返本付息的需要 需指出的是成矿预测虽然是矿产勘查工作的核心,但成矿预测在矿产勘查工作阶段的一般划分中则无单独的阶段,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其贯穿与各个阶段之中。
矿产勘查—开发的各个阶段始终是一个预测—实践—评价的过程三、勘探阶段划分,概念: 一个矿床,从发现并经详查确定其具有工业价值开始,一直到其被开采完毕止,还需要逐步进行不同详细程度的勘探研究工作将这种不同程度的勘探与研究工作划分为阶段,即简称为勘探阶段矿床勘探进一步可划分为: 1 地质勘探阶段 矿山开发准备时期,为建矿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基建设计提供资料依据; 2 开发勘探阶段 直接为矿山建设与生产服务1.地质勘探阶段,常被称作矿床勘探,又常简称其为勘探以往的“规范”曾将其划分为初步勘探与详细勘探二个阶段现行规范中(2002)将初步勘探阶段取消,并将其工作任务分付于详查与勘探二阶段完成 地质勘探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性或枢纽作用: 一方面是对详查工作的继续深化与发展,并同时检查与验证详查评价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为未来矿山建设设计和投资决策提供所需的矿床储量和资料依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矿山企业的全局和命运地质勘探与前几个勘查阶段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勘探工作范围较有限,勘查程度更高,工程与工作量更大,所获储量与资料的可靠程度更高、更详细、更接近于实际,投资风险较小,但所需勘探投资额要大得多,所需时间也长得多。
具体矿床的地质勘探一般只有在与有关需求部门(如矿业公司、矿山企业)和投资者签订了合同并领取了探矿许可证后,才开始组织勘探施工对于属急须或短缺矿种的矿床,或位于资源危机矿山企业附近的矿床,为加快勘探与开采步伐,尽可能好地搞好其间的衔接,则往往实行切实的探采结合,即矿床勘探工程(如坑道)的设计与施工必须兼顾矿床开采时能够利用2.开发勘探阶段,开发勘探是直接为矿山建设生产服务的,属矿山地质工作范畴 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 逐步检验与核实地质勘探所获成果,为矿山建设与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矿产储量(高级储量与生产矿量)与地质资料; 探明尚未发现或遗漏的隐伏矿体,扩大矿产储量,延长矿山寿命等 按开发勘探的具体任务和顺序,又可将其划分为基建勘探、生产勘探与补充地质勘探基建勘探是在矿山投产前的矿山基建时期,为保证主体基建工程位置的正确选择、确定和顺利施工,为保证首采地段的试生产能够顺利进行而完成的勘探工作基建勘探,生产勘探是指在矿山投产后的生产时期,紧密结合矿山采矿生产的阶段开拓、矿块采准、切割与回采作业的程序,直接为采矿生产服务,并具有一定超前期的连续不断的勘探工作按其具体任务和特点,又可将其顺序细分为开拓勘探、采准勘探和回采(或备采)勘探等更小的阶段。
1)、矿床开拓:从地表掘进一系列井巷工程通达矿体,以达到人、机器(设备)、材料的运送和将矿石(包括废石)运出地表而形成人行、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动力供应等完整系统,称为矿床开拓(开拓系统)为完成矿床开拓工作而掘进的井巷工程称开拓工程,包括主井、付井、斜坡道、斜井、平硐、运输巷道、主溜井、风井、充填井、车场、硐室等 2)、矿块采准:在阶段开拓的基础上,在所划定的矿块内为回采工作而掘进的人行、凿岩爆破、出矿、通风等准备工程(平巷、天井等)称为采准工程采准工程随采矿方法而变 3)、 回采工作 在完成采准-切割工作以后,在采场内进行大量采矿工作包括凿岩、爆破、出矿、地压管理等拉底工程、切割天井、切割槽、扩漏等补充地质勘探是指生产矿山的外围、深部、边部的地质找矿与勘探工作其对资源危机矿山企业更具有特殊意义可以将其纳入矿山企业远景发展规划,也可以是为另辟开发基地,扩大资源量或种类等其最大特点是往往具有普查找矿与矿床勘探两者“合并”进行的样式,即两者间界线不易清楚划分矿床发现-开采地质工作阶段划分示意图,区调与矿调工作在地质填图上是有重合的,矿床勘探阶段划分示意图(初步勘探)地质勘探 (详细勘探 ) 矿床勘探开发勘探 基建勘探 生产勘探 补充勘探,,,,,,,,现行规范中(2002)将初步勘探阶段取消,并将其工作任务分付于详查与勘探二阶段完成。
第二节 勘探周期及其影响因素,一、矿床勘探周期矿床勘探周期是指完成一个矿床的阶段勘探任务所经历的时间地质勘探周期具体包括编制勘探计划与设计、按设计组织施工与管理、根据所收集整理的资料与信息编写勘探报告,并通过审批验收的整个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开发勘探周期大体与矿山生产建设的服务年限或矿山生命周期相当西方工业发达的矿业大国,大型矿床的地质勘探周期最长者为5年;矿山开发周期也短,长者不超过11—14年而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地质勘探周期则较长,大型矿床最少需5年,长者达十几年以上;矿山开发周期更长,大型矿床按探明储量设计规定需达25—30年以上二、影响矿床勘探周期的因素,1 与国家矿业管理体制有关如矿业管理体制是否理顺、有关部门的审批时速等矿业投资环境) 2 对矿床勘探程度的要求因为矿山设计部门与基建生产往往要求过高,或勘探部门因勘探不足,不能通过验收,而需反复补充勘探,或因过度勘探,均会延长勘探周期3 矿床地质特征的复杂性 同等勘探程度要求的相当规模的矿床(体),其地质特征越复杂、变化性越大者,则越难于查明,故势必消耗较多的时间 对于那些地质条件极复杂的小型矿床,甚至往往因达不到应有的地质勘探程度,而不得不被迫采取“边探边采”的探采结合方式。
其实质是将地质勘探与开发勘探被动地“合二而一”4 勘探技术手段与设备的先进性、便捷程度和有效性若勘探范围一定、工程量一定,若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笨重、效率低,或勘查效果不佳,所获取资料可信度低等,则势必需要较长的勘探时间当然,这与国家科技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有关 5 勘探矿区经济地理环境与交通运输条件等若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交通运输条件差,地区环境保护与矿业政策要求严格,以及勘探投资不足或可行性研究程度不够等不利条件,均会影响到矿床勘探工程施工进度6 有关勘探人员的业务素质若地质矿产预测与推断失误,勘探计划方案与设计失误,或组织管理不善,或技术措施不当、勘探工程质量不高等往往延误时日,甚至同一矿床的勘探工作时断时续、“几上几下”延误勘探周期的事例亦屡见不鲜7 勘探报告能否顺利验收勘探报告不能通过审评验收,需重新编写,或需增补勘探工程进行补充勘探后,再编写补充勘探总结报告提交审评验收,势必延长勘探周期造成地质勘探报告不予验收通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总之,地质勘探周期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缩短过长则造成勘探资金的过早支出、占用与积压,推迟矿山设计与基建时间;已投入大量勘探工程量与资金,由于种种原因而长期不能转入矿山建设开发的“呆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给国家造成了极大浪费。
矿山基建勘探与生产勘探周期视矿山基建生产的需要而定一般情况下,基建勘探要求尽可能地短,若大型矿山采取分段分期基建方式,则有可能使基建勘探周期“拉长”,但这种拉长,一般应该是合理的生产勘探周期大体与矿山采矿生产周期相一致第三节 矿产勘查要求及工作程序,一、矿产勘查研究内容 包括勘查区地质、矿体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综合评价、放射性测量等方面的要求1、勘查区地质研究内容,搜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资料,对砂矿床还包括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特征 地层:应划分地层层序、岩性组合、岩相分带,确定含矿层位对沉积矿产应研究含矿层的岩性组合、物质组成以及沉积环境与成矿关系等构造:应对控制或破坏矿床的主要构造进行研究,了解其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先 后次序及分布规律等岩浆岩:对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应了解或查明其岩类、岩相、岩性、演化特点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变质岩:对变质矿床应了解或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影响因素、相带分布特 点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围岩蚀变:应了解或研究矿床的围岩蚀变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 其与成矿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