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消费及态度研究.pdf
4页中药消费及态度研究 零点调查公司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广州 样本量: 1543 被访者:市民 中医是中华民族自己的医学,近代以前几乎是中国疗伤治病的不二法门,即至晚近也依然拥有众 多的信奉者传统中医学信奉“调理生息,兼治标本”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药无疑是中医的一 把利剑近年来,各种西药都争相打入中国市场,不经意地打开家庭邮箱,都可能会发现许多真 真假假的西洋药品的促销广告传单,电视广告中充斥着各类西药品牌的广告,大商场中的无处方 药品柜台里摆放的也大多是国内或国外制药企业生产的西药药品不仅如此,虽然欧美社会相信 中药功效者大有增加,而中国在国际重要市场上所占份额不过是区区的4%之数作为在铺天盖 地的西药和日韩产的中药面前,中国的传统中药在中国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呢?零点调 查公司针对这些问题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城市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 多段随机抽样方式,对三市1543 户市民进行了入户访问 中药与西药,谁的疗效更可信?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药与西药在总体治疗功能上各有千秋者最多,约占4 成;较相信中药 者占 3 成,较信赖西药者占2 成多,表明西药与中药的信赖者近乎平分秋色。
表: 三市市民对中西药的疗效信任比较频数/ 百分比 北京上海广州总体 相信中药175/33.9 148/28.9 158/30.7 481/31.2 相信西药101/19.6 160/31.3 101/19.6 362/23.5 各有千秋220/42.6 173/33.8 240/46.6 633/41.0 说不清20/3.9 31/6.1 16/3.1 67/4.3 总计516/100.0 512/100.0 515/100.0 1543/100.0 从各地区来看,上海市市民中相信西药药效的比例相对较大,而北京、广州两市市民则较倾向 于相信中药的药效从总体上看,三个城市中,41%的受访者认为中西药的医疗效果各有千秋, 相信中药的占31.2 %, 略高于西药的23.5 %,“说不清”的占4.3 % 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年轻人比年纪大的人会更相信西药疗效,文化程度较高者则更会强调两者各 有千秋 附表: 不同年龄受访者对中西药药效信任情况比较频数/ 百分比 相信中药相信西药各有千秋 18-24 岁74/28.8 78/30.4 86/33.5 25-34 岁81/29.8 49/18.0 129/47.4 35-44 岁128/30.2 115/27.1 164/38.7 45-54 岁100/32.9 71/23.4 124/40.8 55 岁及以上98/34.3 49/17.1 130/45.5 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在18-24 岁受访者中,相信西药药效的占30.4 %,高于相信中药的 (28.8 %),而在其余的年龄段中,受访者相信中药药效的百分比都高于相信西药的百分比,仅 次于认为各有千秋的比例,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其相信中药药效的百分比也相应增高。
研究人员 认为由于近年来西方文化舶来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则更易相信疗效反应迅速的西洋 药,由此在18- 24 岁的年龄段中,相信西药药效的比例高于中药 附表: 不同文化程度受访者对中西药药效信任情况比较频数/ 百分比 相信中药相信西药各有千秋 低于小学水平12/36.47/21.211/33.3 小学32/42.116/21.126/34.2 初中122/34.290/25.2129/36.1 高中 (职高、中专、技校)195/33.0144/24.4225/38.1 大专70/27.555/21.6121/47.5 大学本科及以上50/21.650/21.6121/52.4 在文化程度在小学和低于小学的受访者中,相信中药药效的比例最高,分别占 36.4 %和 42.1 %; 而文化程度在初中至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其余几个层次中,认为中西药各有千秋的比例最高,相信 中药药效的比例其次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相信中药药效的比例逐渐降低,而西药药效的比例 逐渐上升,至大学本科及以上,有52.4 %的受访者认为各有千秋,超过半数,且相信中、西药药 效的比例已经持平,各占21.6 %由于本次调查是针对18 周岁以上的市民进行的,因此文化程 度在小学和低于小学的受访者多数是指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而这些中老年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 熏陶较深,对中国古老文化中的中医学更为信任。
独到之处--传统中药的独特优点 在西方舶来药品的强大声势面前,传统中药既没有耀眼的广告宣传,也没有强大的营销策略,但 依旧对于相当大的一部分市民保留强有力的影响,其缘由何在呢?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中 药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优点吸引着广大的市民呢?调查结果显示,三市市民认为中药的独特优点是 基本一致的,即副作用小、治病治本,而北京市民更倾向于中药的首要特点是治病治本 表: 三市市民对中药不同独特优点的比较 第一位中选率 % 第二位中选率%第三位 中选 率% 第四位中选率 % 北京治病治本64.7副作用小48.8 治疗西药不 能治的病 23.0 适合中国 人体质 11.1 上海副作用小62.6治病治本45.8 治疗西药不 能治的病 19.6 适合中国 人体质 13.4 广州副作用小58.7治病治本52.5 治疗西药不 能治的病 19.4 适合中国 人体质 15.7 对症下药--传统中药可有效针对的疾病 传统中药的实用价值在哪里?它能够有效医治哪些疾病呢?本次调查中有75.1 %的受访者表示 自己或家中的人过去的1 年中使用过中药, 22.2 %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的1 年中没有使用过中药 表: 三市市民使用中药治疗的疾病及认为中药可以有效医治的疾病 序位过去 1年中用中药治疗的疾 病 中选率%中药可有效治疗的疾病中选率% 1 感冒33.2 慢性病33.5 2 哮喘9.4 感冒17.0 3 胃病8.6 胃病5.9 4 清热解毒7.9 哮喘5.9 5 慢性病6.2 调理功能疾病5.6 6 高血压4.5 清热解毒5.0 7 心脏病4.0 不易发作的病2.6 8 头疼3.8 头疼2.4 9 风湿痛3.6 高血压2.4 10 疾病调理功能3.6 风湿痛2.4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心脏病外,三市市民中在过去1 年中使用中药医治的疾病和他们认为中药有 效针对的疾病是基本一致的。
不难看出,人们普遍认为传统中药所能有效医治的疾病是一些慢性 疾病这和传统中医学崇尚的“调理生息,治病治本”的思想是吻合的 进还是退--传统中药的前景 传统中医药学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辉煌灿烂,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在西 洋药品的大举进攻下,传统中药风光逊减,那么传统中药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呢? 表:三市市民未来一年使用中药量的预测比较频数/ 百分比 北京上海广州总体 增加72/27.9 95/26.7 75/21.1 242/24.9 差不多116/45.0 174/48.9 178/50.0 468/48.2 减少70/27.1 87/24.4 103/28.9 260/26.8 从各地来看,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认为未来一年使用中药量差不多的比例最高都已接近 甚至达到了50% 预计减少与增加者的比例比较接近认为在未来一年中使用中药量会增多的主 要原因是年老多病和相信中药,因为他们相信中药的疗效,因此随着年龄增大,疾病增多,用药 量也会增多;认为在未来一年中使用中药量会差不多的主要原因是身体健康和视情况而定,因为 他们身体健康较少得病,因此他们的用药量不会有太大变化;而认为在未来一年中使用中药量会 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身体健康和希望身体健康,出于对健康的期望,他们希望生病次数越少越好, 用药量自然就下降了。
零点调查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由于中药的信赖群体不大可能出现锐减的可能,同时中药医疗机 构与中成药制造商营销行为模式短期也难期有重大改观,因此国内中药市场总需求量将会基本稳 定在现有水平上,并会持续较长时间 表:三市市民在未来一年中使用中药量变化的原因 第一位中选率%第二位中选率% 增多原因年老多病38.8 相信中药12.1 差不多的原因身体健康不用药19.7 视情况而定10.7 减少原因身体健康不用药23.8 希望身体健康13.6 结语 中医学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医学科学,它采用传统中草药为医治工具,它拥有几千年的历史, 如此强大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使得传统中药流传至今,长盛不衰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 开放,西方文化的不断引进,西药已经成功的打入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并且形成与中药分庭抗 礼之势 在西药的强劲攻势下,传统中药的旗帜多少有些摇摇欲坠,不仅原有庞大的市场被瓜分, 且其在生产运作模式、营销策略、广告宣传等方面都落后于西药,但是中药凭借其“副作用小, 治病治本”的独特优点,依然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占有较重的地位如果中药制造商及中医治疗 机构,能学习西药和西方医疗机构的营销与管理经验,加强市场的开发与技术发展能力,适应医 药市场的新的发展特点,则中药产品不无可能更显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