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个人理解.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90518994
  • 上传时间:2019-06-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5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成书于西汉的《礼记·曲礼》亦见于《孔子家语·卷七·五刑解第三十》《礼记·曲礼上》记有:“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人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句古训可以说诠释了整个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其内涵绵延中华五千年,在历朝历代均有名家作注写评东汉郑玄注云:“礼不下庶人,为其遽於事,且不能备物刑不上大夫,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唐孔颖达正义云:“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又分地是务,不服燕饮,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这句话的该如何解读在现代仍有争议一方延续自秦汉以来传统解释,“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而另一方则从先秦的语言习惯理解这句话,古语中“上”和“下”做动词,正确翻译“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应为礼仪不把庶民置于下,刑罚不把士大夫置于上这两种解释有着明显冲突的地方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原文中,两句之间并不是逗号,而是句号也就是说二者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两个单独的部分而现代的书中常常将二者连为一句,难免会断章取义。

      从原文的出处看,礼不下庶人这句是有他的语言背景的,即“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人下之;礼不下庶人这整段话作何解释呢?结合当时时代来看,古时候贵族出行都是坐车的,车前面有一条横木,这条横木的名字就叫“式”抚轼”即乘车时,身子前俯,两手倚凭车前横木,以表示敬意所以“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就可以解释为国君在路上遇到大夫,国君行抚式礼,大夫则要恭敬地下车行礼以此类推,大夫行抚式礼时,士人下车行礼但士人遇到庶民时就不用了,因为庶民是没有车的贵族不对庶民行礼,庶民也不需要还礼礼不下庶人都能够体现出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来讲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为政以德的价值观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礼”上义务的相互性,还有一定意义上庶民权利与王权的平等地位而对“刑不上大夫”之意蕴,孔子曾作出过经典阐释《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有曾求教于孔子:先王制定法律,规定刑不上大夫如果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适用刑罚吗?孔子作了这样的解释:对于君子的治理,通常以礼教驾御其内心,从而赋予其廉耻之节操古代的大夫,如果有违法犯罪行为,不必直接定其罪名,以避讳不名之耻因此,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

      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会因有罪而逃避惩罚,这实际上是礼教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这句在古代一直受到曲解,误以为当官就不受法律的约束,而老百姓则得不到任何尊重和保护这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的思想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则有必要恢复其本来意思,提倡这种义务的双向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用强大的道德观念束缚统治阶级,达到社会平等的地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