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二次灌浆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33540409
  • 上传时间:2018-02-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2.4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4 二次灌浆施工作业指导书11.工程概况地脚螺栓锚固对高速旋转的机械设备来讲至关重要,二次灌浆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设备能否安全运行,为了保证设备基础二次灌浆质量,特制定本规定设备及钢柱就位后,进行二次灌浆施工,二次灌浆材料采用无收缩灌浆料,强度等级不低于 60MPa2.编制依据2.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15)2.2《水泥基础灌浆材料施工技术规程》(GB/T 50448-2015)2.3 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图纸以及相关的技术文件3.施工准备3.1 设备就位调整完后,对已凿毛的混凝土表面彻底清扫、对设备底板、地脚螺栓用棉纱将锈、油污等清除干净,地脚螺栓孔中的水必须清除干净3.2 二次灌浆签证单已经办理3.3 灌浆料浇筑施工前,应准备搅拌机具、模板、灌浆设备及养护物品3.4 灌浆前 24 小时,对混凝土表面洒水以保持湿润状态,但表面不得有积水,混凝土清理完后,周围支上模板模板应牢固,所有的缝隙要进行密封(特别是混凝土与模板之间)以免灌浆料漏出4.施工工序及方法4.1 施工工序:基础表面清理 模板支设 提前浇水湿润 二次灌浆 养护搅拌机具准备 配置二次灌浆料4.2 施工方法:4.2.1 灌浆前应将基础砼表面凿毛,凿去被油脂沾污及疏松的砼,清扫冲洗干净。

      灌浆前 24 小时,基础表面应充分湿润,灌浆前 1 小时应清除积水4.2.2 按原基础长、宽尺寸进行灌浆,标高为柱底板下表面以上 10mm模板表面应平整光洁,以便保证接头砼表面质量模面与下柱的表面应接触严密,如有缝隙,应采取在混凝土面上粘贴双面胶嵌实,防止漏浆立模前应清理接头内的垃圾及松动砼浮浆,并把接头面四周处理成同一水平面,以保证同一混凝土面的接缝呈一水#4 二次灌浆施工作业指导书2平线、四周接缝在同一标高4.2.3 搅拌用水宜采用饮用水,水温以 5-30℃为宜搅拌时加水量为 13%,即每100 公斤灌浆料加水 13 公斤,具体使用时灌浆料每袋 50 公斤允许加水 6.5 公斤搅拌地点应尽量靠近灌浆施工地点,距离不宜过长每次搅拌量应视使用量多少而定,以保证 30 分钟以内将料用完现场使用时,严禁在灌浆料中掺入任何外加剂、外掺料4.2.4 灌浆应密实,先灌地脚螺栓孔,然后从一端开始顺向浇灌或从中间向两端进行,以利排除设备底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空气,使灌浆充实不得自四面向中间浇灌,灌浆应连续完成,宜缩短灌浆时间4.2.5 灌浆距离较长时,应视实际工作情况分段施工4.2.6 在灌浆过程中严禁振捣,可采用灌浆助推器沿浆体流动方向的底部推动灌浆材料,严禁从灌浆层的中、上部推动。

      4.3 养护4.3.1 灌浆完毕后,裸露部分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和棉被,保持塑料薄膜内有积水,灌浆料表面不便浇水时,喷洒养护剂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7 天,起始养护温度不应小于 5 度,在负温条件养护时不得浇水4.4 拆模后灌浆料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大于 20 度时不得拆模,拆模时应注意保护成品,避免拆模造成的缺棱掉角4.5 冬期及高温施工4.5.1 日平均气温低于 5 度时,按冬期施工,搅拌用水不超过 65 度,浆体入模温度应在 10 度以上,受冻前抗压强度不低于 5MPa4.5.2 灌浆部位大于 35 度时,按高温环境施工,灌浆前 24 小时,灌浆基层避免太阳光直射,混凝土基层温度不应大于 35 度,浆体入模温度不应大于 30 度5.质量保证措施5.1 建筑施工完设备基础将其表面凿毛,地脚螺栓孔内杂物及积水清理干净,由工程科土建质检员组织移交给安装,参加人员在工序交接单上签字5.2 安装专业设备安装完验收合格后,将地脚螺栓孔内杂物及积水清理干净,由工程科安装质检员组织移交给土建进行二次灌浆,办理工序交接填写工序交接单;安装需将二次灌浆的具体要求在设备二次灌浆通知单上写明4 二次灌浆施工作业指导书35.3 灌浆前应对砼面进行 24 小时湿润,并将基础砼面应打毛直至露出石子为止,彻底清除砼表面油污,以防止设备基础出现二次灌浆裂纹。

      5.4 灌浆前保证砼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模板与砼面接触要密实以防止二次灌浆跑模板、漏浆5.5 参加二次灌浆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交底6.环境管理及防止二次污染措施6.1 接头底侧构件用塑料薄膜进行包裹,避免构件接头二次灌浆造成二次污染6.2 灌浆料包装袋不得随地乱弃7.安全措施7.1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系牢下颌带7.2 现场不得流动吸烟7.3 严禁酒后上班7.4 不得私自拆除、挪用、破坏安全设施7.5 严格执行“一对一”安全结伴监护7.6 禁止从高处向地面抛掷物品、材料7.7 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使用工地提供的安全设施7.8 非电工禁止拆接电源,非架工禁止搭拆脚手架8.绿色施工措施8.1 扬尘控制8.1.1 运送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应经常洒水8.1.2 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

      8.1.3 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8.2 噪音与振动控制#4 二次灌浆施工作业指导书48.2.1 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8.2.2 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的规定8.2.3 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8.3 光污染控制8.3.1 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8.3.2 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8.4 水污染控制8.4.1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的要求8.4.2 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8.4.3 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8.5 建筑垃圾控制8.5.1 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8.5.2 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 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 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 50%8.5.3 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8.6 节能措施8.6.1 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8.6.2 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4 二次灌浆施工作业指导书58.6.3 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8.6.4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9.应急保障措施9.1 现场施工区由 HSE 部安全主任牵头,设立应急指挥小组,并在施工区管理办公区设置医务值班室,在施工区设立施工人员应急集中点;9.2 一旦现场发生紧急事故,由相关人员立即报告应急指挥小组,同时第一时间通知 HSE 部应急值班人员,项目部 HSE 部根据现场情况划定警戒区,疏通抢救进出道路,并将无关人员集中至应急点,清点后按预定疏散路线疏散;9.3 医务室医务人员视情况对伤员进行应急处理或抢救,需要去医院抢救的,应立即拨打救护车组,灵武市中心医院:0591-4030120。

      4 二次灌浆施工作业指导书610.反馈单工程名称 单位工程作业指导书名称、编号 实际开、竣工时间工程量实际人力使用情况实耗工日数实际机械配置实际工器具使用实际材料使用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4 二次灌浆施工作业指导书7单项工程师签名 专业工程师签名#4 二次灌浆作施工业指导书811.《作业指导书》变更单作业指导书名称、编号变更名称 变更原因变更内容:变更人/时间 审核人/时间批准人/时间#4 二次灌浆作施工业指导书9。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