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doc
3页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第7课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战国七雄混战的情况,理解七雄混战的影响和后果2.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3. 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构成和作用,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程序 学法导航【回顾反馈】 1. 东周分 春秋 和 战国 两个时期2. 春秋主要霸主有 齐桓公 、 晋文公 、 楚庄王 、 秦穆公 等,后来,长江下游的 吴国 和 越国 也先后北上争霸3. 诸侯争霸有何重大影响?(春秋争霸中,大国兼并小国,开疆拓土,有利于部分地区和天下的统一同时,在华夏与周边外族的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自主学习】一、战国七雄1. 战国初年,晋国被 韩 、 赵 、 魏 三家大夫瓜分2. 战国七雄指 齐 、 楚 、 燕 、 韩 、 赵 、 魏 、 秦 3. 战国时期,七雄交战频繁,著名战役有齐国与魏国的 桂陵之战 、 马陵之战 ,秦国与赵国的 长平之战 4. 通过持续争战,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地处西边的 秦国 逐渐成为实力最大的诸侯国,对 东方六国 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1. 公元前356 年, 商鞅 在 秦孝公 支持下开始变法2. 概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内容:( 政治上,① 建立县制,有国君委派官吏治理;②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③ 编定户籍,严明法度;经济上,④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⑤ 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⑥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 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 的统治代替了 奴隶主贵族 的统治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 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守 李冰 主持修建都江堰2. 都江堰由 渠首 和 灌溉网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而渠首又分为 鱼嘴 、 宝瓶口 和 飞沙堰 三个主体工程3.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它消除了 岷江 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合作探究】《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不过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说明了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展示提升】学以致用 大家动手绘制“战国七雄”简图 (依坐标图,按东、南、西、北、中的顺序依次画出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的都城位置当堂检测】1. 与“徙木立信”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D ) A. 管仲 B. 齐桓公 C. 孙膑 D. 商鞅2. 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是在哪一时期 ( C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秦朝 3. 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人是( B ) A. 李冰 B. 商鞅 C. 李春 D. 李时珍 4. 以下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D )① 长平之战 ②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③ 李冰修筑都江堰④ 商鞅变法A. ②③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5.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C ) A. 获得秦孝公的支持 B. 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 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愿望● 回顾反馈(5分钟) 轻松回味,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10分钟)利用《战国形势图》,明确战国七雄的位置和混战格局。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准确理解商鞅变法的本质和作用,揭示变法与生产力的关系释读根据教材内容及图示,理解都江堰的原理和功用,肯定李冰的历史功绩,识记李冰像● 合作探究(15分钟) 结合商鞅的政治活动和当时时代的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作用,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明确历史的是非曲直● 展示提升(10分钟)比比看,看谁画得又快又准!● 当堂检测(5分钟)牛刀小试,手到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