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前欧洲格局逆转之镜鉴.doc
9页一战前欧洲格局逆转之镜鉴一战前欧洲格局逆转之镜鉴 作者:李寒秋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07 年第 2 期,第 4~9 页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得到教训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得到什么教训 !普法战争、一战、二战,欧洲大陆的霸权移转,大国对立,直接导致了欧洲 近代文明的衰落!大国的崛起与颓败,曾不停上演的悲喜剧,人们偶然瞥见的 一幕,总会在今天或未来看见流转普法战争后,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权胜利者俾斯麦未能保持一贯的 自制与平衡,不仅夺取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还侮辱性地让普鲁士皇帝在 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皇帝,这导致法德间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战 爆发完全是法德仇恨结出的苦果一战前法德的外交对立,如同套在一起的两 个磨盘,把俄国、奥匈帝国、英国、意大利、土耳其、塞尔维亚和美国等都卷 入其中,同遭磨难欧洲西大政治军事集团对立的格局不可缓和,最终因巴尔 干一起偶然的暗杀事件,导致大战爆发这场大战造成两千万人死亡,参战欧洲各国的社会精英丧失殆尽欧洲近 代文明的两个核心国家——法德,齐心上演了一场闹剧,并终以悲剧结束本 是同根生的查理曼帝国的子孙们,携手将欧洲近代文明带入了一场重大危机。
德国:从玩德国:从玩 8 8 个球到只玩个球到只玩 1 1 个球个球欧洲大陆的中心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对所有欧洲大国都造成 了巨大的冲击俾斯麦的欧陆政策是在孤立法国的同时,防止出现一个反对德 国的大同盟为此,他殚精竭虑地编织大陆联盟国家外交体系,以维持与俄国 的传统友好关系以及与奥匈帝国的联盟关系为防止俄奥为争夺巴尔干擦枪走 火,俾斯麦先后通过 1873 年“德俄奥三皇同盟”、1879 年“德奥秘密军事条 约”和“俄德再保险条约”加以约束为转移法国对阿尔萨斯—洛林的注意力 ,俾斯麦刻意推动法国开展海外殖民活动,让英法争个你死我活果然,法国 在东南亚及非洲和英国抢得不可开交,在突尼斯又和意大利剑拔弩张法国因 此不能在对德复仇战争中获得英意的援手,这正中俾斯麦下怀俾斯麦极力维护欧洲大陆的均衡,避免德国过多参与世界事务而导致与英 国的利益迎头相撞但德国统一后,经济迅猛发展,对原材料进口地和制成品 出口市场的需要与日俱增,俾斯麦执政后期,不得不对国内新兴的制造业利益 集团让步,也开始参与全球殖民竞争俾斯麦去职后,这一利益集团一直在鼓 噪建立强大海军,重新瓜分殖民地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后,推行了争霸全球的 “世界政策”,俾斯麦稳健自制的外交政策被抛弃。
继任的首相比洛承认缺乏 俾斯麦那种“在空中同时玩 8 个球的能耐”,对德、奥、俄三国错综复杂的关 系,以及这 3 国与英国的微妙互动无法把握,因此只推行一种相对简单的外交 政策,那就是将德奥同盟固定下来,同时放弃在俄奥之间的协调与制约俾斯麦之后的德国外交决策者,尝试与英国正式结盟以减少海外扩张的阻 力,却不管英国有无这样的现实需要以及是否符合英国的外交传统最要命的 是,当恪守“光荣孤立”传统的英国不愿意和德国正式结盟时,德国外交决策 者的想法竟是通过武力恫吓和施加外交压力来逼英国就范如此简单粗暴的政 策,完全不符合德国复杂的地缘政治处境和外交态势德国咄咄逼人的态度引起了英国的极度警惕——一个有能力绝对保护大英 帝国的国家,就是一个能绝对摧毁大英帝国的国家,因此德国的友好承诺不具 备外交意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890 年俾斯麦去职后,德国称霸欧洲和挑战 英国世界霸权的情势越来越明朗,因此英国不得不与法俄调整在殖民地上的冲 突,一致对付德国而德国皇帝在屡遭英国拒绝后,恼羞成怒,更坚定了要把 英国拉下马取而代之的决心俾斯麦能同时玩 8 个球,他的继承者就只剩下玩 大英帝国这 1 个球的本事了——最后还玩砸了。
法国:一心一意对德复仇法国:一心一意对德复仇普法战争后,法国建立了共和国执政的激进党人秉承平民主义与和平主 义的雅各宾主义传统,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坚决反对殖民活动 法兰西殖民帝国的建立,完全是由一小撮野心勃勃的冒险家、军人和传教士, 在或多或少脱离政府管制的情况下完成的通过广泛占有殖民地、原料输入和 市场开发,并巨额输出资本获取大额利息,法国增强了综合国力,得以继续在 欧洲大陆占据大国地位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300 年来 ,法国一直梦想拥有欧洲大陆霸权的权杖而不可得,不料通过建立世界殖民帝 国,却牢牢占据了世界强国的地位这也使法国在法德外交较量中,重新获得 了某种均势尽管战败的法国还是欧洲乃至世界的头等强国,但高卢人傲慢、富于幻想 和冲动的性格,决定了法国不可能安于现状,也不可能忘记复仇尽管阿尔萨 斯—洛林的居民绝大多数讲德语,其并入法国版图是波旁王朝对德扩张政策的 产物,但高卢人清楚地记得 30 年前的故事,却不记得 300 年前的教训于是“ 阿尔萨斯—洛林”的绳索,同时捆住了法德,使两国在外交上失去了弹性法 国为了对德复仇,与宿敌英国协调了殖民地冲突,与俄国成为了盟友,花大价 钱争取到了意大利的中立,与传统盟国土耳其和奥地利反目成仇,却根本不愿 也不能与德国达成和解。
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处境恶劣的国家,法国历史上不是被周边国家侵犯,就 是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犯当时的法国决策者未曾奉行过稳健、平衡与开放的外 交战略,因此法国总是在胜利与失败间摇摆,胜利经常转瞬即逝,失败却无法 挽回从拿破仑第一帝国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事实上从欧洲霸权的顶峰 螺旋状的向下滑落,这种滑落绝大部分原因是法国一贯的挑战外交、冒险外交 和复仇外交政策造成的一战前,法国外交“成功”地将俄英拉到了对付德国 的阵营中,并如愿以偿地跟德国打了一场复仇战争,但结果却是:胜利者法国 变成了一个次等强国,甚至比不上普法战争后的法国奥匈帝国:冢中枯骨,盛装死尸奥匈帝国:冢中枯骨,盛装死尸自波旁王朝路易十五决定与特雷斯女皇统治下的奥地利通过联姻建立友好 关系以来,奥地利从未对法国产生过地缘政治上的威胁,两个拿破仑帝国与奥 地利发生战争,更多的是因为两个拿破仑都认为奥地利妨碍了他们的扩张意愿 ,尽管这个判断并不正确德国统一后,奥匈帝国是有可能成为法国盟友的, 因为德国是通过损害奥地利和法国的利益才获得统一的,法奥都有联合起来报复德国的必要失去了均势外交大师梅特涅之后的奥地利,总在关键时刻出错奥地利最 终选择了彻底投靠德国,把奥匈帝国的利益和德国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依靠德 国保护其在巴尔干寻求扩张。
奥地利在失去德意志优势地位和意大利领地后, 一意孤行地要往巴尔干扩张,希望从“西亚病夫”土耳其帝国那里获得土地和 人口奥匈帝国追随时代潮流,追求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和实力外交,却看不到 自身的权力基础和国家实力是最弱的,经不起一点波折奥匈帝国内部,两个 少数统治民族奥地利和匈牙利统治着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 、罗马尼亚、波兰和意大利等众多民族,这是一个陈旧而脆弱的政治结构薄弱的统治基础,使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要靠不断的征服来维持其统 治下各族臣民的效忠,因此它不放过任何一个带给王朝威望、帝国荣耀的机会 奥匈帝国趁俄国在 1905 年日俄战争中失败衰弱之机,接管了原属土耳其帝国 的波黑地区,结果把巴尔干地区的泛斯拉夫主义怒火引上身19 世纪是民族主 义潮流激荡的世纪,奥匈帝国古老的前民族主义时代的政治架构,已经不起任 何风浪了,它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还能存在,得益于梅特涅的足智多谋和长 袖善舞梅特涅之后的外交决策者,没能记住他的箴言,“化解他人的利益比 亟于追求自身的利益更为重要”,只追求耀武扬威,势必最终导致大战的爆发 和帝国的解体俄国:不求局部战争,只求全面战争俄国:不求局部战争,只求全面战争1890 年,德国拒绝延长“俄德再保险条约”。
俄德两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友 好关系,尽管俄国对普鲁士从一个受俄国庇护的弱国成长为欧洲大陆首屈一指 的强国抱有不快,但两国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而俄奥两国却是不共戴天,奥 匈帝国对巴尔干斯拉夫地区的扩张,挑战了俄国自诩斯拉夫人保护者的虚荣, 而俄国鼓动的泛斯拉夫主义浪潮则使得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民族人心思变, 危及奥匈帝国的生存为此俄奥矛盾,不可调和俾斯麦后的德国决策者,轻 率地采取了对奥一边倒政策,迫使俄国与法国接近这样,尽管俄德并无重大 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殖民地冲突,却均受制于本国的盟国而互相对立俄法作为欧洲大陆两端的强国,很少发生直接冲突只因拿破仑一世的野 心和拿破仑三世的记仇,才导致过两国间的战争1879 年后俄德爆发经济战, 导致俄国的农产品出口受阻,财政状况恶化这时来自法国的巨额资本,给俄 国以经济复苏的机会,这样法俄接近已水到渠成1891 年法俄缔结外交协定, 1893 年,法俄军事协定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大国间结盟与敌对的对象已经固定 ,欧洲大国协调外交走入了死胡同和奥匈帝国一样,俄国也是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国家俄国在巴尔干的 势力扩张屡遭德奥遏制,在斯拉夫兄弟面前丢面子,而这时法国对俄国的野心 也不积极支持,俄国最终丧失了一切耐心,根本不打算在小规模可控的外交冲 突中耗费精力,只打算准备进行全面战争,把所有的大小盟国和对手全部拖进 来进行“最后的审判”。
这一转变最终导致了一个奇特的外交格局,奥地利的 外交被塞尔维亚牵制,德国的外交被奥地利牵制,俄国的外交被德国牵制,法 国的外交被俄国牵制,英国的外交被法国牵制,最终欧洲的各大国统统被巴尔干局势所左右,这也印证了俾斯麦的预言,欧洲大国“总有一天会为了几个巴 尔干的蠢货打一场欧洲大战的”英国:收缩战线全力对德英国:收缩战线全力对德英法本是世仇,其世仇的历史悠远于法德在 1882 年英国占领埃及后,英 法的矛盾开始升级,两国率先爆发了海军竞赛至于英俄间更是矛盾重重,在 中亚、远东、近东,几乎无处不起冲突英国一向善于评估具体威胁,为了防 备法俄在殖民地纠纷中联手,便于 1882 年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缔结了“地中海 协定”,从而间接与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拉上了关系德国崛起,使欧洲大陆无可挽回地分裂为两大政治军事集团英国已经无 法保持“光荣孤立”来捍卫本国的世界霸权,毕竟大英帝国的统治中心在不列 颠,归根结底还是欧洲一部分,英国的世界霸权是建立在英国优越的地缘政治 处境和欧洲大国联合统治世界的基础上,不可能在欧洲大国内部的均势失去平 衡后还能长久维持尤其是当德国过于强盛,其拥有的实力能够同时打败法俄 两国,并进而终结大英帝国世界霸权的时候,大英帝国的掌权者不可能对此局 势泰然处之。
对英国决策层来说,如果德国不愿意自我约束,自损实力,那么,英国将 会建立反德同盟以求彻底消除这种威胁,就像当年建立反法联盟一样基于此 ,英国实质上已经决定要与德国进行殊死一战来维护大英帝国的存在英国外 交的历史记录和行为模式,向来是做决定前斟酌利害关系,而做好了决定就会 坚持到底1902 年,英日同盟缔结后,英国在远东地区找到了一个遏制俄国竞争,而 又不给英国造成额外战略负担的盟友1905 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其扩张 势头受挫,英国便不再把俄国看作全世界的头号敌人1904 年英法协约后,英 俄接近与谅解便势在必行了于是,1907 年英俄达成在波斯和阿富汗划分势力 范围的协议至此,英国和法俄解决了殖民冲突,进而把国家力量全部聚焦在 对德关系上来了权力政治和现实主义外交的悲剧权力政治和现实主义外交的悲剧19 世纪后半叶,权力政治和现实主义外交原则,成为欧洲各国决策者普遍 接受的观念保守传统、自我节制与内外均衡的正统主义原则变得不重要了, 而这种原则正是保卫欧洲和平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维也纳体系维持下去的最根 本原因随着科技进步、交通发达、市场扩张,国家的管理深度和镇压力量进 一步加强,一旦那些保守国家不再需要彼此支持来对付国内外形形色色的革命 运动,那么它们在外交上就可以自行其是、互相拆台。
尽管一战的起因是法德 矛盾,但决定性因素确是俄、德和奥匈三个君主专制国家的分裂,而英国的态 度转变,则成了压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