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解读中的披文入情之道.docx
7页文本解读中的“披文入情”之道 向爱平【摘 要】文章皆为有情物选入语文教材的小说、散文、诗歌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解读这样的文本必须准确把握其中的情感,然后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同欢乐共悲戚,从而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关键词】走进作者;品文析情;做朗读者:G633.3 :A :1671-0568(2017)15-0004-02文章皆为有情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对于诗文来说,感情是其根本,语言犹如苗叶,声音则为花朵,思想即为果实如果说思想是诗文的灵魂,情感就是诗文的生命今天,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小说、散文、诗歌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解读这样的文本必须准确把握其中的情感,然后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同欢乐共悲戚,从而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那么,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何去探寻文本中的丰富情感?这里简说“三法”一、走进作者文本中的情感与作者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作者的生存处境往往是其作品情感的来源语文教材中的《慈母情深》一文选自于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母亲》在把握《慈母情深》一文的情感时,很多教师只是关注了文本中“情”的一面——母亲对孩子的“爱”;其实,文本中还隐含着另一种深深的“情”——孩子对自己母亲的“体恤之情”。
要把握这种情感,就必须走进作者梁晓声的生活背景正如梁晓声所说:“我的小学时代,中国处于连续的自然灾害年头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大多数人家的生活都很困难我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含辛茹苦,我的同学们的母亲们,甚至我这一代人的母亲们,几乎也全都是那样的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也是我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我想,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爱心,它一定是从对自己父母的体恤开始形成的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几段叙述: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如果没有走进作者自身的生活环境,文中的这一处叙述就很容易被忽视,自然也就忽略了作为孩子应该具有的对父母的“体恤之情”,而这种“体恤之情”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重要的情感品质正如作者所说:“一个孩子开始体恤父母了,那就意味着他或她开始长大成人了。
挖掘现代文本的情感如此,解读古代诗文的情感更是如此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我们经常会理解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事实上这首只有短短22字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被称为齐梁以后两百多年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恰恰是因为这其中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只要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就不难理解陈子昂24岁中举从政,一生冒死直谏,清廉正派,却不得重用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是说前面的英雄已经远离我们,却又不见后来者,此刻孤独的英雄在咀嚼着英雄的孤独,每个人在国家危难之时,都有英雄情节陈子昂作为有使命感的国家栋梁,一个时代的英雄,身边却没有志同道合的人,面对滔滔江水他怎能不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呢?二、品文析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从作家创作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继而又从读者阅读的角度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读文章时,也要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为我们所理解在我国现当代作家中,何其芳是自觉致力于情感的表达并取得了不俗成绩的作家之一他说:“我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有时叙述着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
正如以前我写诗时一样入迷,我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的完成往往耗费两三天的苦心经营,几乎其中每个字都经过我的精神手指的抚摩在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就选入了何其芳先生的作品小学有《一夜的工作》,中学有《秋天》《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这里,我们来读读《一夜的工作》里的几段文字: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綠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文中对周总理工作与生活状态的描写,就像工笔画,一笔一笔地,一段画面一个形象地加以呈现。
就是在这样的呈现中,一种氛围、一种心理、一种情感同时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细节形绘情感,情感融入语言;情感与细节,细节与语言相生相成,相得益彰直至最后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大国总理的无比敬爱之情的表达,是那么流畅而自然、热忱而奔放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作者之心对所写人物之心的入微体会,最为关键的是形之于笔墨时对文字极端苛刻的揣摩与运用 何其芳的作品如此,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也是如此小说如此,散文如此,诗歌更是如此其例不胜枚举一句话,作者经过“精神手指”“抚摩”出来的文字凝聚了他们深厚的感情,抓住这些文字进行体会,便是我们把握作品情感的“披文”之道三、做一个“朗读者”2017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这档节目给我们解读语文教材文本中的情感能带来怎样的启示?这就是,语文教师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朗读者”朱自清先生说:“就一首首诗说,我们得多吟诵,细分析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是我们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
通过朗读把作品中所蕴涵的无形情感转化为内心的真实体验,使抽象、空洞的文理生动形象地跃然纸上,让作者的情感与我们的心灵感受相联接,更能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心声因此,做一个“朗读者”又是一条十分有效的“披文入情”之道莫怀戚的《散步》里有這样一段文字: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2007年4月28日,笔者教学这篇散文在教学之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问笔者备课的情况没有听笔者多言,于老师说:“你把这篇文章读给我听听当笔者读到“她老了”一处时,于老师果断地打断了他说:“你读得不行!我来读读当听于老师读到“她老了”时,笔者的眼睛立刻模糊了,心禁不住颤动起来笔者时年43岁,自以为已经对人生有所体悟和觉察,对母亲生命的岁月也有了理解但是,当听于老师读“她老了”3个字时,才知自己是多么肤浅,远不及已经66岁高龄的于老师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母亲的那份深情于老师一口气读完了《散步》全文,而笔者听得热泪盈眶读完了,于老师说:“语文老师备课,重要的是备‘读你的功夫还没有达到,要练‘读功啊!”“练‘读功”,这是于老师对笔者的真诚教诲之言,也一直是于老师的文本解读之道。
是的,语文教师若要“披文入情”,首先就得做一个优秀的“朗读者”参考文献:[1] 王林.作家和你谈课文[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2] 易明善,陆文璧,潘显一.何其芳研究专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3] 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代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编辑:易继斌)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7年5期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的其它文章传承中华文化经典打造馥郁书香校园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借助儿童文学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浅谈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浅谈高中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