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训练最新.docx
5页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训练 第一单元 阅读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阅读方法 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精彩片段 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1.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 表示解释说明 C. 表示意思的递进 D. 表示插说 3.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 5.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美文欣赏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 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2、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3、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 阅读答案 精彩片段: 1.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2.B 3.孩子们忙乱,大人也紧张 4.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5.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美文欣赏: 1.因为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 2.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摆出贡品,边赏月,便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在分食贡月食品 3.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4.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