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pdf
629页目录 第一部分核心讲义 第1章文物保护学概论 第2章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 第3章金属类文物保护 第4章石质文物保护 第5章纸质文物保护 第6章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 第7章纺织品文物保护 第8章壁画、彩绘、泥塑保护 第9章皮革、尸体、骨角质类文物 保护 第10章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 第11章博物馆环境 第12章土遗址保护 第13章影像照片及录音类文物保 护 第14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第15章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 中的运用 第16章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5年吉林大学619考古学专业基础 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2015年四川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 士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2013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真题 及详解 2012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真题 及详解 2012年山东大学661考古综合真题及 详解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 及详解(考古方向) 2012年南京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 士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650考古学基础真题 及详解 2011年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真题 及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24文物学真题及详 解 第一部分核心讲义 第1章文物保护学概论 一、文物的基本内容和分类 1概述 (1)文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文物是历史特定时期所存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 出一定的历史现象,直观地反映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文物是考古学的传统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历史、科学技术和文化艺 术及其发展的可贵实物史料 (2)文物存在期限的有限性 文物的材料结构和性能,会因多种原因而产生变化,遭受到不同程度的 损害为探索解决文物资源利用期限的长久性与文物材料存在期限的有 限性之间的矛盾,需要重视对文物的保护 (3)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 研究各类文物的组成,材质的结构、性质、损害的原因及机理 研究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 研究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的技术与工艺 研究文物保护的新材料 2文物的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第二次修正)明确 指出受国家保护的文物有: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技术的古代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 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 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 筑 (3)历史上各个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 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 表性实物 此外,有些自然物体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同时,又具有历史、艺术、科 学价值,可以称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3文物的分类 (1)必要性 保存目的 由于文物种类繁多,加之文物材质不同,要求保存的环境也不同对于 不同质地的文物,必须将其分门别类地保存在最适宜的环境中 修复目的 由于文物的质地不同,存放的环境要求不同,且进行保护和修复所用的 材料和方法亦存在差别,为便于文物的保护修复,需要将文物必须正确 分类 管理目的 庞杂的文物只有科学分类,才便于管理,既确保文物的安全,又方便文 物的查找、整理、研究和合理利用 (2)方法 文物分类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但大体有两种方法 博物馆分类方法 a特点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分类方法,其特点主要是便于管理和快速查找,同时 兼顾文物保护进行分类 b具体分类 表1-1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分类 序 号 馆藏文物分 类 不同分类的文物举例 1 按文物材料 分类 金、银、铜、青铜、铁、玉、石、陶、瓷、丝、毛、 棉、麻、皮、骨角、牙、木、竹器等 2 按文物用途 分类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交通工具、兵器、乐器、礼器 等 3 按文物制造 分类 织物、刺绣、雕漆、错金银、珐琅等 4 按文物制造 年代分类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战 国、秦、汉、隋、唐、元、明、清等 c分类标准和方法 国内各博物馆又依据分类方法,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以 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 第一,将馆藏文物分六大体系:一级藏品,货币,考古发掘品,民族文 物,传世品,文献、拓片、老照片 第二,将考古发掘品按地区墓葬、遗址分为29类,主要按省、市、自治 区分 第三,传世品按质地如石器、玉器、陶器、铁器等分为18类 第四,货币按年代、质地、形状分18类 文物保护研究分类方法 a按文物材质成分分类 文物的材质成分对文物的性质、寿命影响很大,考古学家按文物材料组 成将文物分有机质文物和无机质文物两大类 第一,有机质文物 主要包括:纸质文物、纺织品文物、漆木竹器类文物、皮革类文物、尸 体类文物、骨角质类文物、音像类文物 第二,无机质文物 主要包括:金属类文物、石质文物、陶瓷砖瓦类文物、彩绘壁画类文 物 b按文物保存环境分类 文物的保存环境分类有利于研究适合文物保存的最佳条件,以便人为控 制文物保存环境 第一,馆藏文物 一般形体小、重量轻,如可移动的碑刻,玛瑙、翡翠、水晶、宝石等, 金属文物,陶瓷玻璃类文物,纺织品文物,骨、角质和象牙类文物,纸 质文物,动植物标本、尸体类文物 第二,室外文物 一般指形体较大、重量大的不可移动文物,如石窟寺、古城遗址、古村 落遗址、古城墙、烽燧、塔等。
第三,地下水下文物 地下水下现在还未发现,或已发现但因种种原因而未发掘的文物 二、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 1鉴定文物的真伪 (1)原因 文物是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能再生的文化遗产 国内外时有伪造文物的案件发生 (2)条件 随着先进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为文物鉴定真伪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 据 2研究古代文物的制作工艺 我国古代有许多制造工艺都居于世界前列,考古学家利用现代分析技术 研究古代文物的制造工艺,继承发扬这些古老工艺 3分析测定文物的成分、结构及表面性质 文物的性能、保存情况与文物本身的组成成分有密切的关系,分析测定 文物组成成分、结构的方法很多 (1)文物成分的化学分析法 科学家根据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产物的性质、含量来确定文物的组成成 分此方法所用仪器简单,但缺点是需要样品多,属破坏性分析,方法 繁琐 (2)文物中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原理 用电磁波作外界能源对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进行激发,并设法测 定退激时电磁波的波长和强度,便可以对待测文物的成分和数量进行分 析鉴定 专用分析仪器 a紫外分光度计,测定紫外线波段的电磁波 b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X射线波段的电磁波。
c红外光谱仪,测定红外线波段的电磁波等 方法 近代分析技术应用,为文物断代、文物成分确定、文物内部结构、文物 腐蚀机理、文物保护新材料研究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现代仪器分 析方法如表1-2所示: 表1-2文物中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分析 方法 分析技术适用对象 成分 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AES)、电感耦合离子体发射 光谱(ICPAES)、原子吸收光谱 (AAS)、X荧光分析(XRF)、原子X荧光 (PIXE)、中子活化分析(NAA)等 陶瓷、玻璃、釉 料、颜料、金属、 纸张、骨质等分析 结构 分析 核磁共振(NMR),色质联谱(GCMS, 1CMS)、红外线吸收光谱(IR)、激光拉 曼光谱(NRS),X射线衍射分析(XRD)、 顺磁共振(ESR)等 宝石、陶瓷、有机 物材料等方面的分 析 微观 形态 及表 面分 析 光学显微镜(偏光、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 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显微分光光度计及图像分析系 统、电子探针(EPA),光电子能谱 (ESCA)、俄歇电子能谱(AES)等 釉料、陶瓷、金 属、纺织品、木 料、岩石、纸张、 古生物样品、金属 锈层等的分析 断代 分析 C-14法断代、热释光(T1D)、穆斯堡尔法 (R1Mossbauer)、电子自旋共振法 (ESR)等 对古遗址、石窟 寺、木乃伊以及纸 张、毛皮、丝绸、 漆器等断代中 热分 析 差热分析(DTA)、热重分析(TG)、热机 械分析(TMA)、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DSC)等 研究陶瓷的烧结工 艺,原材料的相 变,测定玻璃化温 度等 4研究文物毁坏的原因及锈蚀腐败的机理 (1)研究文物毁坏的原因 文物毁坏的原因主要包括:文物本身组成和性质的因素、环境因素、人 为的破坏、自然因素的破坏。
人为因素的破坏 a城市现代化建设对古代建筑拆毁、破坏 b缺乏科学规划的乱搭乱建,破坏文物古迹、古遗址的环境 c开矿、采石、爆破造成的强烈震动,对石窟、地质构造和地下文物 保存环境基础的破坏 d地下水的过度开发,河流改道,引起地基下沉,波及地下环境改 变,而影响地下文物的保存 e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三废的排放,使空气、地下水、河流、江湖 污染,而使文物受到腐蚀 f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文物古迹参观人数剧增,特别使得室内空 气的温湿度、二氧化碳、尘埃难以控制,给文物带来严重的危害 g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文物素养不高,对文物的触摸、涂刻造成 的危害 h不合理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出土后保护措施不利,使文物在环境温湿 度突变,光照特别是紫外线照射使文物遭到的破坏 i不科学保存方法,不符文物保护要求的保护修复材料,不科学合理 的保护方法、工艺给文物带来的有害保护或破坏性保护 j文物盗掘造成文物的损坏 k管理不善引起文物的破坏 自然因素的破坏 a重大自然灾害对文物的破坏 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雷击,地下水位下降等对文 物造成的严重破坏 b经常性缓慢累积性破坏 第一,气候变化对文物的破坏 第二,紫外光的辐射对文物的破坏 第三,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破坏 c生物对文物的破坏 研究生物对文物的破坏主要是研究鼠类,有害昆虫及有害微生物对文物 的破坏。
d文物材料自身老化变质对文物的破坏 外界因素是文物材料老化变质的条件,是外因文物材料自身老化变 质,其内在因素还在于文物材料本身只有通过研究文物的组成、结 构、性质,才能探究出物材料老化变质的具体方式和变化规律 (2)研究文物腐蚀机理 文物腐败机理 研究文物锈蚀腐败的机理就是研究文物材料老化变质的原因、速度、规 律,以便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保存文物 有机质文物中植物纤维类文物和蛋白质类文物的腐败机理 a过程 第一,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明胶蛋白质等材料是微生物 的培养基和营养物质 第二,微生物在生长、繁殖、代谢过程中,分泌分解出纤维素酶、淀粉 酶、果胶酶及蛋白酶 第三,在酶的作用下,纤维素及蛋白质文物材料发生一系列的水解、分 解反应,分解产生葡萄糖、麦芽糖、氨基酸等这些分解产物是微生物 的优良营养基 第四,葡萄糖作为纤维素的分解产物,是微生物容易吸收的最好营养物 质;氨基酸不仅是微生物优良的营养基,且会使微生物进一步分解、脱 氨、脱酸使有机质文物腐烂发臭 b有害微生物产生的主要酶类 表1-3有害微生物产生的主要酶类 主要产酶菌 产生的主要酶 类 木霉、毛霉、曲霉、青霉、毛壳霉、芽枝霉等纤维素酶 毛霉、黑曲霉、米曲霉、枯草杆霉、巨大芽孢杆菌等淀粉酶 黄曲霉、产黄青霉、总状毛霉、木霉、根霉、链霉菌、 枯草杆菌等 蛋白酶 木霉、芽枝霉、镰刀霉、米根霉、黄曲霉、黑曲霉、枯 草杆菌等 果胶酶 文物腐败机理的化学表示 a纤维素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水解反应: b蛋白质文物在蛋白酶作用下的分解反应: 5研究文物保护材料 (1)原因 文物长期保存在地上或地下,受到自然、人为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危害。
为了很好地保护文物,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就要针对文物病害 合成或筛选性能良好、经济耐用的各类文物保护需要的材料 (2)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合成或筛选性能良好符合文物保护基本要求的保护材料 研究利用各种文物保护材料进行文物保护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3)文物保护的主要材料 文物保护的主要材料有文物清洗剂、除锈剂、防腐防霉杀菌剂、消毒 剂、杀虫剂、黏结剂、加固剂、修补剂、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