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把我国 怀念良师苏秉琦先生.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316243906
  • 上传时间:2022-06-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4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把我国 怀念良师苏秉琦先生 【关键词】苏秉琦先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摘 要】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设考古专业,聘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苏秉琦先生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苏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承担考古教研室的重任达30年之久,培养出一支具有专长,有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师队伍,既出了成果,也出了人才,为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到处出现基建工程,而基建工程的发展,促进了考古事业的兴起在旧中国,只有少数考古学家在研究机构中从事研究,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需要相当数量的考古人员到田野配合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的需要对考古学界提出了培养干部的要求,经过老一辈考古学家的酝酿和讨论,1952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设考古专业,由此考古学这门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新兴学科,登上了大学的殿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考古专业改为考古系,如此更有利于学科的独立发展与考古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博物馆事业也在全国各地日渐兴旺,根据需要,北大考古系又扩建为考古文博学院,分设考古系与博物馆学系任何事业总是逐步发展的,由初创到逐步发展壮大,进而臻于完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达到今天的繁荣、辉煌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几代人的努力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也说创业维艰,考古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北大考古系已有了庞大的教师队伍,诸多著名考古学家,各门课程的体系与内涵日趋完善,且与时俱进,增添了新的科技部门及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这是经过长期不懈奋斗的结果,令人钦佩  回首当年初建考古专业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教师只有阎文儒和宿白二位先生,他们是从北大文科研究所过来的,经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协商,聘请苏秉琦先生兼任考古教研室主任,由此苏先生成为考古教研室的第一位主任苏先生认真负责,他与宿白先生主持教研室的各项工作,如课程设置,设中国考古学课程,以及各不同历史阶段与主要课程相关的辅助课程进行配合,使同学们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例如,为攻读商周考古的同学开设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文献学等,同样,学习秦汉、隋唐时期考古的同学,也有相关的选修课程,如石窟寺、绘画、陶瓷等,使同学们能够得到多方面的相关知识配合教学还经常组织同学去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通过参观,同学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物有了感性认识,巩固并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安排历届田野实习是教研室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世纪50年代初,主要在考古研究所各工地实习,如洛阳中州路发掘工地、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工地等,都曾有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学生参加实习随着师资力量的加强,北大考古教研室也单独承担一个遗址的发掘,并负责完成发掘报告,如洛阳涧西王湾遗址,就是由北大考古专业师生进行发掘的学生实习发掘工作告一段落,要进行室内整理,利用发掘资料编写实习报告如此可以对田野发掘、整理、写出报告的全过程有个基本的了解,为日后从事考古工作奠定基础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由于我曾参加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考古训练班,听过中国考古学课程,所以我免修中国考古学,因此在北大本科读书时并未听苏先生授课我有幸聆听先生的教诲,是1954年毕业后被分配留校任助教那年秋季,1951级北大考古专业的同学在考古研究所洛阳考古队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大约在11月间,要由田野发掘转入室内整理,编写实习报告,当时是配合基建工程,发掘工作很紧张,队里抽不出人来同学实习, 希望北大考古教研室派一同志同学实习,教研室决定派我去,我欣然接受因为我参加考古训练班学习时,曾在洛阳实习,参加发掘洛阳烧沟战国墓,毕业实习时是在郭宝钧先生指导下调查、试掘,寻找西周“王城”,对洛阳涧东一带比较熟悉。

      而这次同学实习整理的是当时在洛阳中州路工地发掘出的一部分东周墓葬,有少数是春秋时期的,大多数是战国墓,一般为中小型墓葬,适合同学实习整理工作是在苏秉琦先生指导下进行的,苏先生对整理资料有系统的工作程序,首先依据文化层和墓葬之间的打破关系,选出保存比较好,又有早晚关系的墓葬,如春秋时期的选出几座,并尽量选出土器物组合不同的,如单一件鬲的,战国墓绝大多数是鼎、豆、壶,另有小部分出鼎、盒、壶挑选出比较典型的墓葬之后,要求同学自己观察,分析早、晚时期在组合和器形上的变化苏先生循循善诱,同学们虽然领会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同学都能观察出共同点和不同特点如同学们注意到一件春秋时期的陶鼎深腹、直耳、无盖,豆体较瘦高,个别墓出土陶鬲;战国时期的鼎腹较浅、耳略外侈、有盖,豆体较矮、腹较肥硕,壶制作多较精致,罕见鬲,战国墓出现鼎、盒、壶的组合尤为同学所关注通过对墓葬出土陶器组合和器物形制的变化,同学们学到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大家都说,这个阶段学到不少知识,初步掌握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  参加这次同学实习,对我自己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感到首先观察器物整体组合,然后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器形的变化,这种整理方法较沿用按照金石学的路子分类研究要好。

      如分类别排队,即是采用类型学对器物进行排比,从纵向演变区分早晚,而所选排比的器物要求用造型比较好的,这样往往将典型单位的器物拆散,选用甲墓的鼎,乙墓的豆,虽然两墓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但也可能略有早晚,这样做的结果读者只能相信作者的结论,不利于自己进行判断当然,大量器物分型分式报导也是必要的,但尽量多发表一部分典型单位的成组标本,以便读者看到更多的原始材料苏先生整理考古资料的方法超越了金石学分类研究的方法,在运用类型学方面有所创新,我通过这次实践受益匪浅  另一次直接得到苏秉琦先生的教诲是1959年,我在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