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地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docx
7页地方高校地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校地域文化教学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要将培养学生兴趣作为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地域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加强过程管理,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地域文化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词:地域文化,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一、前言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地方性”作为办学定位之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着力体现地域特色加强区域文化研究,开设地方文化课程,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高校地域文化课程内容如何科学设置,如何有效实施教学关乎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高校的办学定位上、学科建设上以及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上如,赵峰在《依托地域文化打造办学特色》一文中强调地方高校应走地域文化特色的办学之路[1]刘文锴的文章《地方高校办学特色路径探究》建议,地方高校办学应走地方性路线,要注重地域文化研究[2]曹毓民在《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孕育和滋养地方高校办学特色。
[3]王悦、欣张彤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的导入——以河北为例》一文提出了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具体运用的策略[4]而对于对于地域文化的教学,研究的成果不多,主要有:蒋波的文章《简谈高校地域文化教学》强调了地域文化教学的作用,认为地域文化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家乡情结,教学方法上要把讲述法和引导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考古实物和媒体宣传片[5]曲晓红在《地方高校开展地域文化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了实施地域文化教学的困境,并指出了应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来推进地域文化教学[6]王海燕的博士论文《地域文化与课程——关于人与文化的思考》分析了与地域文化的概念、特征和作用,并提出建构地域文化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7]上述研究为实施地域文化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还需结合各地方院校的实际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为此,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运城学院山西地域文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试做探讨二、地域文化教学面临的挑战设置地域文化课程、开展地域文化教学,是落实学校“地方性”办学定位的具体举措之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域文化教学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地域文化教学涉及面广,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地理、社会、建筑、戏曲、民俗等多个领域,内容庞杂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熟悉了解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要一专多能教学内容的复杂多样性给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材适用性不强地域文化教材和其他专业课教材相比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没有国家规划可用,相关教材、教参数量极少,且内容体系零散,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如笔者所讲授的山西地域文化综合性参考资料仅有:乔志强主编的《山西通史》[8]、降大任的《山西史纲》[9]、张玉勤的《山西史》[10]、冯宝志的《三晋文化》[11]、杨秋梅的《山西历史与文化》[12]这些资料中要么内容庞杂,要么属通俗史话类,大多不适用于本科教学有些初版以后没再版,征订不下教材更小范围的运城地域文化参考教材更少,且都属于史话类如运城师专中文系编写的《河东史话》[13]、于波主编的《三晋史话运城卷》[14]这些教材、教参,没有学科理论,知识系统性不强,体系不完整,给地域文化教学带来了极大影响三)学生思想重视不够在运城学院文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地域文化课程多属于选修课或素质拓展课,加之与学生考研和就业关联性不强,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一些学生认为只要按时上课,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获得相应的成绩就行了,上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正常毕业规定的学分另外,智能的普及和校园免费无线网络的覆盖,在为学生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些学生上课玩智能,不认真听讲甚至已成为常态四)传统教法亟需改革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少,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不强,能动性较差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状况掌握不够,学生也不能参与到教学之中,往往导致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出现,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场地和范围仅限于教室之中,师生活动空间受限,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开展三、推动地域文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地域文化教学,最关键的是实施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域文化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注重参与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在山西历史文化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学生讲解+师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即每次课安排2~3名来自山西同学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他同学可以就其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讨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讲解和讨论的内容进行综合点评,最后再由教师讲授其他教学内容。
这一做法很好的体现了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情感,渗透了情感教育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服务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生源也主要来自本地区从运城学院近4年的招生情况看,山西省内生源占到75%以上让学生讲述家乡的历史文化,一是学生较为熟悉,容易讲解;二是讲述的内容也属于我们山西地域历史文化我们向近3年讲过家乡历史文化的同学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一些同学讲完之后表示,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立志要传播和弘扬家乡的地域文化通过介绍家乡历史文化,学生发自肺腑的乡情和自豪感油然而生第二,提升了学生的教学水平运城学院开设地域文化课程的专业多为师范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许多同学要走上教师岗位,利用地域文化教学平台介绍家乡历史文化资源,锻炼了他们的授课技巧及方法学生上台讲课前,制作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PPT,也熟悉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第三,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研究性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15]学生讲课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如何整理资料,如何运用资料在学生讲课后,教师要以正面激励为主,肯定学生讲授和讨论有关内容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为大四毕业论文的选题乃至以后的科研确定方向和目标。
第四,调节了课堂教学学生讲课环节之后,还有教师点评和其他同学参与提问讨论环节,这些环节活跃了课堂氛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学生讲课、学生讨论以及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上,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切实尊重学生意愿,要积极引导,切忌强迫命令,否则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二)开展体验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往地域文化教学主要以校内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实践性教学和体验性教学体验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为依归的教学模式,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16]地域文化教学应当利用当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体验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运城学院地处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运城市,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遗存众多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0处之多,总量位于全国地级市前列,甚至超过了10余个省、市、自治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数量蜚声中外的名胜古迹有关帝庙、永乐宫、后土祠、鹳雀楼、飞云楼、蒲津浮桥黄河大铁牛、河东盐池等,这些文化遗产为开展地域文化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载体尤其是近在咫尺的舜帝陵和市区内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文化馆、广场、公园、盐池古迹为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可以去运城市博物馆参观,感受悠久灿烂的地域历史文化;和学生考察盐池神庙及盐池禁墙、禁门遗址,领略独特的河东盐文化;参观考察舜帝陵,接受虞舜德孝文化的熏陶;去市区标志性广场——南风广场看运城人物浮雕,了解灿若星河的地域历史人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历史实物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有关地域文化资料的宣传视频,图文声情并茂,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将历史实物带进课堂,有助于学生获得历史文化的真实感和厚重感四、完善相应的配套改革地域文化教学除了着力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外,还应在以下内容上寻求制度突破一)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挥引领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核一定要从“重结果轻过程”转向“重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加强过程考核,提高过程评价比重,对那些学习态度好,主动性强,积极收集资料参与课堂讲授和讨论的同学要在考核成绩当中充分体现出来,切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加强政策引导,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所在高校要在地域文化教学上为实践教学松绑,鼓励开展实践教学,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
人才培养方案中地域文化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要更加明晰,教学大纲中要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三)改革授课形式地域文化教学涉及面广,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可以考虑将部分内容以学术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内外的专家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地域文化教学平台,也能够起到整合地域文化的教学研究队伍的作用总之,地域文化教学要更新教育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研究,尊重学生创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依托丰富地域文化资源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今后的发展结合起来,推动高校地域文化教学的发展参考文献:[1]赵峰.依托地域文化打造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9(5).[2]刘文锴.地方高校办学特色路径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3]曹毓民.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0-12-3(7).[4]王悦欣,张彤.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的导入——以河北为例[J].河北学刊,2011(6).[5]蒋波.简谈高校地域文化教学[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5).[6]曲晓红.地方高校开展地域文化教学的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1(1).[7]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关于人与文化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8]乔志强.山西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9]降大任.山西史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0]张玉勤.山西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1]冯宝志.三晋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作者简介:杨强(1980-),男,山西临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历史教学研究.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