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背景与毕业生职业获得关系的公平性研究.docx
10页家庭背景与毕业生职业获得关系的公平性研究 摘要:家庭背景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通过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情况间接影响其未来的就业;另一方面,家庭背景也对毕业生职业获得直接产生影响,实现代际优势传递,破坏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公平性本文试图分析其中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以期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公平性情况作一试析 关键词:家庭背景,毕业生,职业获得,公平性 马丁路德说过:“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由我们的智慧带来的,它源于某种可怕的必然性帕金同样认为:社会分层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一种不平等,而且还是一套保证处于优势位置之家庭通过代际传递使子代报酬与父辈具有连续性的制度性安排这种必然性和制度安排到底在教育活动和就业活动中如何进行,其中的不公平性如何得以实现,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为它已经关系到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公平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中国传统的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下,教育与职业之间似乎是一一对应的确定性关系,即使有一些人为因素而导致的不确定关系,其比例也是较小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但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尚未良好的形成,毕业生就业市场实质上处于一种不完全市场之中。
这种不完全一方面是指人才市场中的竞争机制的不完全,另一方面指的是人才市场本身还处于发育阶段,没有成型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既存在确定性的一面,其不确定性也相比有所增加接受相同阶段教育,所受教育可能对有些个体的影响比较明显,直接有助于其就业,但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就不明显,或几乎没有影响那么,到底对哪些人有影响,对哪些人没有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学业生涯的社会不平等尤其可以用这样的事实来解释,即对学生和家庭来说,获得一份文凭似乎是谋求一份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所必需的但却不是充分的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凭借一定的文凭只是进入某些重要部门和令人羡慕职业的前提条件,此外家庭所拥有的关系网络和经济资本所起到的作用将是重要的,尤其是父母的职业及职业所赋予的权力等资源,这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中作用尤为重要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权力在中国作为一种母资源或者说是源资源,会使关系网络编制既快又发达布东(Boudon)虚构社会存在三种机制:首先,儿童的社会出身对其学业的影响(教育面前机会不平等公理),而就业将影响人们获得的社会地位(优胜劣汰公理),此外,两个公理所提出的关系在80%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社会出身就像一种“优待券”,非常有效,不过仍然留有20%的游戏余地同时,受教育程度在80%的情况下决定着职业的获得,不过其中仍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就是将一些好工作就给特权阶层子女而做的预备工作,以维持原来的代际不平等 但是,更为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将批评的矛头直指那些下层家庭的子女认为他们缺乏创造力,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对就业机会把握的消极,在就业上存在依赖心态和追求以稳定和高福利为标志的正式员工的非正常择业观等等今天,类似的声音仍然不断,但这种批评显然不是公正和客观的作为一个理性人或花费高昂成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追求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其基本的诉求,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理的、具有良好就业观的高级人才当整个就业市场在一个黑箱里操作,而整个社会似乎习惯这种黑箱的游戏规则,将大棒使向那些一直处于黑箱之下,有渴望光明的学生身上,显然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正如齐学红博士所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揭露黑暗,而不愿意去寻找光明其实,揭露黑暗同寻找光明同样需要勇气,可怕的是人们在黑暗中待久了,可能会失去对光明的渴望在我国长期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结构中,一些学校用就业率遮盖了其背后的差距,但择业观迫使人们必须考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
考察个人的就业问题,一是要考察个人“有没有职业”,即个人的就业机会状况;二要考察个人的“收入是多少”,即个人的就业收益状况;三要考察个人“在哪里就业”,即个人的就业环境状况这种对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考察不能单单用个体的特征来解释,必须纳入到家庭背景对其教育层次以及社会阶梯中职位等级的分配等结构性变量中,因为只有在这种结构性变量中才可以更清楚得看到就业市场中的公平状况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有大量研究给出了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一种家庭背景对受教育有着直接影响的假设故此,本文一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受教育情况影响来间接影响其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家庭背景直接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毕业生就业时的公平状况 1.受教育情况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1 学历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学历对毕业生工作找寻的影响是显著的毕业生学历的不同意味着他们能否平等地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单位与获得相应的职位无论是高校自身的招聘,还是国家公务员及企业的招聘,都有着明确的学历要求,且单位和职位相对较好的工作机会都会偏爱高学历人才最为典型的就是目前我国高校自身的招聘市场,博士一般有编制,而且是让人羡慕的教师编制,硕士一般是行政编制或者实行人事代理,而本科进入高校已经相当困难,除非家庭背景中有着地位特殊的人;国家公务员的招考亦如此,一般国家公务员主要要求研究生学历,地方公务员也要有正规本科学历,专业毕业生想在公务员的招考中找到自己的报考岗位已经很困难。
企业尽管在学历层次上相比高校和国家机关更加灵活,但不同学历所对应的不同职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槛,这些职位就意味着个体在企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该位置所赋予的其它资源(如工资、福利保障、权力、工作环境等)学历作为毕业生职业获得的第一道槛将很多低学历者拒之门外,尽管本科生和专科生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一定数量的专科生在就业困难时选择进入劳动力或劳务市场,而不是人才市场 此外,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传统的专科学校一种命运是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或者并入其它本科学校,另一种转为职业技术学院但这两种变化所培养学生的功能就完全不同,升格为普通本科的学校更多秉承地位教育,但职业技术学院一般则沦为生存教育的工具不同学校的学生从刚进校的时候已经被贴上职业教育还是正规本科教育的标签,并且延续到他的工作找寻过程以及日后的升迁机会等尽管从大量的报道和统计可以看出,职业技术人才在工作找寻时就业率比较高,有时甚至高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但两者之间无论在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社会地位还是未来的晋升机会等方面都相差甚远随着本科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大,一些一般本科学校的本科生开始挤压专科生稍好的职业岗位,使专科生的处境更加困难和糟糕。
同时,这种现实持续影响并最终转化为专科生在职业找寻过程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说,当别人看不起一个人的时候情况可能还并不是最为糟糕的,更为糟糕的是一个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尽管从社会职能发展来看,这样使各职位有人去做,可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岗位,为什么是这些人去做而不是另外的群体去从事,这些答案反映其中的公平程度本科生就应该获得相比专科毕业生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目前的学历成长方式以及代际之间通过教育来维持原来的差距并且互塑,这种互塑使得学历差异反映出来的就业差距深深地打上“不公平”的烙印 1.2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如果说学历是学生职业获得的第一道槛的话,那么学校所享有的资源及其品牌价值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是巨大的正当很多地方高校毕业生为找一份工作而四处张罗并发愁买家的时候,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正在为去哪家大企业或国有企事业单位而东挑西选尽管他们都是本科毕业生,但他们职业前途的差距却是巨大的尽管经过四年的学习,一些一般本科学校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锻炼,已经由原来的小鸡变成了今天的凤凰,而一些重点大学的凤凰也有可能已经变成了小鸡,但从四年前一进大学校门时,大学校名及其社会的影响力已经给每一个大学生以不同的教育及职业意义。
他们在四年里具体学习情况和在学校中的发展情况有时变得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上什么样的大学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平等不是天生决定的天然物,甚至不是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决定的,它是一种社会建构,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是国家政策和强势群体所支持的国家人为的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985”高校、“211”高校、部属院校、一般大学等不同层次这种建构在政府主导和社会推动下已经深入“民心”,而且在各种资源的获得上也表现出巨大差距,学生对职业资源的获得亦是如此 上一个已经存在的有品牌的大学,即使表现不好,学位仍然是值钱的近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与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差20多个百分点,如清华大学等名牌院校的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每年在95%以上;而其他院校的一次性就业率则在70%以下,对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更少,有的省属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还不到15%在讨论学校对毕业生的影响时,可能没有人会否认学校层次对其学生在其工作找寻过程中的影响除此以外,学校所在地区对学生就业也存在明显的影响原因很简单,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面向全国招生,但却有着不同比例的分配指标数如北京的高校更集中招收北京市的高中毕业生而不是河南的高中毕业生,江苏省内的高校集中招收江苏生源而不是安徽省的高中毕业生或其他地方的学生。
可是,不同的地方因发展的不平衡和历史原因等,高校层次上存在明显差距,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的高校在水平和层次上要远远高于安徽、河南、内蒙古等省份,进而学校所在地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学校层次对毕业生工作找寻的影响,尽管这种转化相比其他因素并不是十分明显,但却客观存在 1.3 专业对毕业生的影响 北京大学对影响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作了调查,其中在他们设计的16种因素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①工作能力强;②有一定工作经验;③学历层次高:④学校名气、地位高;⑤所学专业为热门专业对第一个因素来说,其指标具有较强的模糊性,而第二个因素又是绝大部分大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在这五个影响因素中,具有实质意义的或者说具有明显影响的是后三个因素学历和学校层次笔者上面已经做了相关论述,这里将分析专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在专业选择上差异很大专业似乎作为一种自致性因素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影响更为直接,不同专业其职业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不同专业的这些差异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法律专业的学生基本不可能从事医学专业学生的工作,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同样不能从事电子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他们之间的不可替代性在本质上使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而形成各自的职业圈,他们一般在自己的职业圈内寻找自己的工作,而很少跳出圈外。
尽管有些专业的职业圈形成部分重叠,但却不能从整体上改变自己所在的职业圈一个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一般考虑从事的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或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培训工作,在找不到相关工作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试图寻找最为接近的工作岗位,或是去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或是从事一些服务性工作,但不会考虑去一个制造企业去从事技术工作,更不可能去一个工地做工人或去做一名城市清洁工人一个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尽管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日后都能够成为艺术家,但大都从事与艺术有关的工作这种职业圈显然对于个人的发展是重要的,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大学生在进入相应专业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初步确定他今后最有可能从事的职业或职业范围因此,毕业生所学专业对于他未来的工作找寻有着直接的影响既然专业对于毕业生职业获得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每个人进入大学时实质上就划定其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圈那么,在进入高校之前,专业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这种重要性,或者说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力根据其能力来判断专业的好坏这对于那些消息灵通家庭的子女来说无疑具有优势,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广阔的人脉来获知一些内部消息,也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