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让戏曲为美好生活添彩.pdf

1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5738313
  • 上传时间:2018-06-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930.79KB
  • / 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河南博物院珍藏的数十万件文物中, 有 “九大镇院之 宝” 其中, 贾湖骨笛是 “镇院之宝” 中唯一一件史前神器 一根不长的笛子凝结着八千年风雨 贾湖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 那是黄淮大平原西南 部边缘优良的生存环境为远古先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 础, 贾湖人在这里生息繁衍1200多年 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保存最完整、 文化积 淀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 发掘出土了30多支用鹤类尺骨制成的古老乐器——骨笛, 其有5孔、 6孔、 7孔、 8孔之分经测音得知, 它们已具备五 声、 六声和七声音阶骨笛的出土证明, 早在八千年前, 中 国先民就已经能够制作出乐器了 1987年5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居中、 王胜利 主持发掘贾湖遗址中规模最大、 随葬品最多的第 282 号 墓墓中出土了两支制作精良的七孔骨笛, 编号分别为 M282:21号和M282:20号出土时, 一支骨笛置于墓主 人左股骨外侧, 另一支在墓主人左股骨内侧 “M282:21号骨笛出土时, 断为三截 ” 主持发掘工作 的张居中先生说:“认真观察, M282:21号骨笛虽断为三 截, 但并非入土后所损。

      ” 它在墓主人生前已经折断这支 骨笛即使不是墓主人的祖先所传, 也是墓主人生前的骨笛 精品两处折断处的笛壁上, 主人钻了14个小孔, 用细线 精心缀合, 继续使用 这支断为三截的骨笛留给后人太多想象空间新石器 时代, 制造一支骨笛绝非易事也许它的音质、 音准都为主 人钟爱, 也许它曾伴随主人经历过惊天动地的事, 故主人才 虽折不弃它, 必定是主人的心爱之物! ” 张居中先生推断 同时出土的M282:20号骨笛则是M282:21号骨笛的 “克隆版” 经测音得知,两只骨笛的绝对音高只差两分, 即现代乐器制造家必须依赖科学仪器才能确定的半音的 1/50这说明, 古人在对声音的自然敏感度上远远超过今 人这两支骨笛被誉为骨笛中的 “绝代双骄” 这次发掘结束后不久, 张居中先生与时任河南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研究员拜见中国著名古乐器专家萧 兴华先生, 请他鉴定出土骨笛萧兴华对出土最完整的 M282:20号骨笛进行了音序测试,用它吹奏河北民歌 《小 白菜》 ,其准确的音高和坚实而嘹亮的音色,使得在场人都 大为震惊,来自8800年前的古老乐器第一次重新发出动人 乐声骨笛” 正式定名为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被认定为 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岁月悠悠, 遗韵犹存如今, 这对同胞兄弟中的一位落 户于河南博物院它矗立于玻璃展柜内, 在聚光灯下展示 着往昔辉煌若凝神端详, 耳边仿佛会传来八千年前的声 音: 在远古的中原荒野, 人们虔诚吹响骨笛祈求部落繁衍、 风调雨顺笛声呜呜八千年, 如泣如诉 “好音” 传!一般认为, 传统戏曲艺术囿于其特 定的美学形式和程式, 是一种曲高和寡 的古典艺术, 不具备现代影视艺术天然 的大众性和直观性特征, 导致其在当下 艺术生态格局中竞争力薄弱客观地 说, 不同艺术形式天然存在着受众多寡 的区别, 戏曲艺术同评书一样也是一门 天然的大众艺术所以, 真正值得我们 思考的是, 在今天的文化产业体制下, 传 统戏曲艺术如何同影视艺术、 网络艺术 同台竞技、 相映生辉 笔者曾对不同社会群体做了些调 查结果发现,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依然对 传统戏曲怀有浓厚兴趣, 这种兴趣略高于 对影视艺术的欣赏热情50到60岁这个 年龄段的人对样板戏印象深刻, 怀有趣味, 但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明显不如对影视艺术来得强烈40岁以下的人则普遍对传统 戏曲艺术不感兴趣,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看不懂、 听不惯, 这与那些老年人所表 现出的对传统戏曲艺术的青睐原因—— 有共鸣、 有看头形成鲜明对照。

      对于以大 写意和追求意境为审美特征的中国传统戏 曲, 年轻人看不懂听不惯是自然而然的; 老 年人对其之所以有共鸣有看头, 也不过是 他们从小就受到家庭、 社会、 文化的濡染和 熏陶, 逐步积累了较多的审美经验而已 复兴传统戏曲艺术的一个根本之策应该是 培育和夯实它的群众基础在中华文明 5000年历史上, 戏曲艺术是值得浓墨重 彩的一笔它发端于中华民族最早的审 美生活实践, 继承和凝结了中华美学形神 兼备的写意品格和载道传统, 正是这一独 特的美学特质长期涵养着大众的精神和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说, 净化心灵、 陶冶 情操、 滋养精神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最突 出的美学价值传统戏曲艺术突出的净 化性和陶冶性也正是今天处在波澜壮阔 的改革实践中的人们最需要的一种审美 价值它不是感官的刺激、 神经的亢奋, 而是精神的愉悦, 心灵的净化我们今天 对待传统戏曲艺术也应做到 “创造性转换 和创新性发展” 实现传统戏曲艺术的 “双创” , 需要 探索一整套切实可行的 “双创” 策略将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引入中小学和大学艺 术通识教育是一条基础性、 系统性的策 略国家顶层设计还应同步建构相应的 社会保障机制, 明确将中国优秀传统戏 曲艺术纳入国家公益文化和公益艺术范 畴, 引入竞争机制, 优先扶持优秀传统戏 曲作品的创作生产和展演传播。

      国有剧 院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唯有多措并 举, 方可从体制机制上激发中国传统戏 曲艺术的 “双创” 活力 当然,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真正复兴归根结底还要看其整体创作质量是否 能够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特殊审美 需求 艺术创新是唯一选择艺术创新包 括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内容 上的创新主要是要与时俱进地将当代中 国正在进行的伟大改革实践作为艺术再 现和表现的重要内容, 将以爱国主义为主 要标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当代中 国精神、 当代中国气度和当代中国智慧作 为着力挖掘的主题鉴于中国传统戏曲 艺术的主体精神跟当代中国的主体精神 具有密不可分的血脉承传关系, 笔者认为 艺术形式的创新更为重要最根本的形 式创新还应聚焦于对传统程式 “唱念做 打” 的改革和发展上, 使之更加适应现代 生活, 更利于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 貌一切改革和创新都不应损害传统戏 曲艺术的独特美学精神要力戒形式创 新上的形式主义、 庸俗主义和解构主义, 确保一切形式创新都服从和服务于中国 传统戏曲艺术独特的审美品格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数以 百计的戏曲剧种, 音乐唱腔、 表演形态、 审美品格各有差异, 存在历史也长短不 一。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 存在于不同地 域、 民族, 共同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生活那么, 这样的一份精神财富, 我们 的家底是怎样的?第一个戏曲普查 “国家工程”2015年7月到2017年6月, 历时两 年时间, 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开 展并圆满完成,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发文、 文化部组 织实施的全国性戏曲剧种普查之前, 也曾有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戏曲调 查, 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纂、 历时 近20年全部出版面世的 《中国戏曲卷》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即是在调查的基础 上完成, 有近万名戏曲工作者参与 这次普查既是新时期的一次摸底, 与之前的历次调查相比, 它在广度、 深 度、 规范性、 科学性等方面又有了很大突 破普查对象从戏曲剧种延伸到了皮影 戏和木偶戏; 演出团体除了国办团体外, 也掌握了大量民营团体、 民间班社的丰 富信息, 这次普查还关注到了民间艺人 这次普查的目标, 是全面掌握我国 各地区、 各民族戏曲剧种的数量、 形成发 展历史、 艺术特点、 分布和流传地区、 演 出团体、 人才状况、 演出剧目、 生存现状 等, 实现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各地戏曲 文化资源的动态化、 科学化管理, 更好促 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普查从规划部署 到制定标准及落实普查, 都围绕这一目 标展开 为了保证普查数据准确、 有效, 由文 化部发布统一的普查标准规范为便于 搜集记录普查数据, 制定了普查数据 表普查数据分省编制, 按剧种综合立 卷全套表格由 《戏曲剧种数据表》 《演 出团体数据表》 《人才情况数据表》 等13 个分表组成为使数据严谨无误, 在采 集结束以后, 还有反复核查的步骤数 据的采集, 往往需要进行一线调查有 的地方调查需要克服诸多困难, 如西藏 自治区有3个大的藏戏剧种, 有130多支 藏戏队, 其中各县、 乡的藏戏队地处偏 远, 路途艰难, 工作人员不畏艰险, 克服 了各种恶劣自然地理条件, 完成了调查 任务他们搭建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 查信息平台, 用于普查基础数据的录入、 报送、 审核、 管理、 查询检索等, 也为后期 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厘清标准 摸清 “家底”在本次普查工作中, 要面对的一个 基础性问题是戏曲剧种的认定标准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戏曲剧种的认 定始终没有一个明确且相对科学的认定 标准而本次普查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 发布了 《中国戏曲剧种认定标准》 , 从以歌舞演故事、 舞言、 声腔音乐伴奏、 表演、 服饰装扮、 剧目、 演出团体、 群众基 础与文化认同等角度确定了八条标准来 认定剧种。

      各地在普查实际工作中, 也 发现了疑似新剧种出现的状况,专家 委员会召开了两次增补剧种论证会 公布的普查结果中, 《中国戏曲志》未 收入但增补至本次普查名录的剧种有 17个,可分为四种类型除第一种一 度衰微,现重新恢复的剧种 (仅蛤蟆 嗡一个剧种) 之外,其余三种——从 原有剧种中分立而出作为独立剧种 (怀安软秧歌、弦子腔、沙东落子、扽 腔4个) 、在编撰《中国戏曲志》时未 曾发现或被遗漏的剧种 (武安傩戏、 鹧鸪戏、啀戏、仫佬剧、果洛马背藏 戏、玉树格萨尔藏戏、巴贡戏、夏尔 巴玛尼戏8个) 、由曲艺发展演变而成 或由多个小戏融合发展而成的剧种 (郧剧、漫瀚剧、紫阳民歌剧、高跷竹 马戏4个) ,它们的识别和确定,特别 是新剧种的确立,以剧种的认定标准 为重要依据 根据本次普查统计的结果, 全国现 有348个剧种考虑到城镇化的快速进 程、 乡村戏曲文化生态的改变给剧种生 存带来的挑战和困难, 348这个现存剧种 总数还是令人欣慰的, 说明近些年来对 于戏曲保护传承的重视和相关工作, 起 到了一定作用地方剧种发展不均衡当前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存发展状况 很不均衡, 需要分门别类地看待 “大剧 种”“小剧种”(或称 “少数剧种”“稀有剧 种” 等) 和 “天下第一团” 等。

      比如, 豫剧分 布于河南、 河北、 山西、 山东、 陕西等十几 个省市 (区) , 在全国仍有138个国办团 体, 是当之无愧的大剧种2017年8月至 9月,“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 举 行, 来自8个省市 (区) 的21个院团携25 个优秀剧目亮相北京,《焦裕禄》 《程婴救 孤》 《朝阳沟》 等剧目引起轰动、 一票难求, 可见豫剧旺盛的生命力、 魅力及影响力 地方大剧种如陕西省的秦腔, 分布几 乎遍布全省城乡的专业院团或民营团体, 演出活动频繁, 在西安及关中地区, 创演 尤为活跃大剧种不仅流布范围大, 表演 团体多, 而且相对地优秀人才多, 上演剧 目多, 原创剧目多, 受众相对稳定但同 是大剧种, 生存状况也有所差异如川剧 原本在四川和重庆的每个市区县基本都 有国办团体, 当前萎缩之势明显 小剧种 (或称少数剧种) 生存状况则 艰难得多仍以河南省为例, 2012 年 时, 188个国办团体中少数剧种国办团体 仅占22个, 比1983年统计时减少了10 个, 其中一些少数剧种国办团体实际上还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近年来的政 策扶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又 为一些剧种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017 年, 河南省举办稀有剧种展演活动, 大平 调、 四平调、 太康道情、 大弦戏等18个稀 有剧种在郑州展演, 其中9个剧种又参 加了 “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 仅有一个国办团体支撑的戏曲剧种 所属院团, 又称 “天下第一团” 本次普 查统计的 “天下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