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Bod****ee
  • 文档编号:47715795
  • 上传时间:2018-07-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0.5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地理必修 I 复习提纲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 ,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 140 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 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 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 要 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 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 光球、色球和日冕三 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 11 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2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 23.5º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 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 归 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 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 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 12 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 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12 月 22 日 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 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 ,最小 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 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 、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 6、7、8, 冬季 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 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 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 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3经度由地方时为 12 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 为 12 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0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 6 点,昏线 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 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 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 180 经 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 东 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结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圈层范围特点 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 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 33 千米) ,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 6 千米。

      地势 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 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 都明显增加) 地幔莫霍面与古 登堡面之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 物质组织,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距地表 2900 千米深处,纵波减速, 横波消失) 地核古登堡面 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的铁和镍, 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 态,内核呈固态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4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 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2.2 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 (主 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 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注意名称与分布) 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 山、地震 ③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 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 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 大西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美洲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火 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5四: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 外力作用与地貌 2.3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 、水汽和固体 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如多云的白天温 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如晴朗的天空呈蔚 蓝色 2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 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 度角的大小不同,影响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 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 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 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6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 ,只改 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 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 力或动力原因) 。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 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 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 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 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 ;1 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二)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 侧一般为冷锋 72.4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势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 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 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 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 洋流的分布 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 港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 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 生物演化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双减”背景下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趣味化教学策略探析.docx 超越表面趣味: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与高阶思维培育的优化路径.docx 高中语文整本书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培养.docx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反思与能力提升路径探析.docx 初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docx 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探究.docx 基于真实学情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索.docx 手术器械物品清点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docx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docx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docx 10《苏武传》(教案)-【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09《屈原列传》(教案)-【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0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训练答案.docx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和反思.docx 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docx 浅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的现状及应用策略.docx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docx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docx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docx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