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成功故事.docx
19页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成功故事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胜利故事: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开展区大栏平安村) ,中国当代作家 ,党员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 202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的祖父是管嵩峰,是一位木匠;父亲管贻范,曾担当大队会计;妻子杜勤兰,二人于1979年结婚;女儿管笑笑,11011年诞生,2000年考入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学习,后被保送清华大学比拟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 1966年,辍学回乡放牧牛羊 1973年8月,作为农夫合同工到高密县第五棉油厂工作 1976年2月,参军,曾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等职 1978年,起先进展文学创作1101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展露文学天赋 11014年9月,考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1015年,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透亮的红萝卜》 1101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在文坛引起轰动 11017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莫言担当编剧 11018年,《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
11019年,出版长篇小说《食草家族》11013年,出版长篇小说《酒国》11016年,出版长篇小说《丰乳肥臀》11019年,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2001年,出版长篇小说《檀香刑》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四十一炮》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生死疲惫》2022年,出版长篇小说《蛙》 2022年,中选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 2022年,创作小说《等待摩西》 2022年11月,与王振共同创刊《两块砖墨讯》 2022年7月31日,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 2022年4月14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 敬重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或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惦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恒久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许多人共享了我的荣耀,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共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1014年她的骨灰,安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局部,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翻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黄昏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喊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摩挲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苦痛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管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管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摆着身体跌倒在地看管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灰心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管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安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值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终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紧要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逆境,看不到光明和盼望我产生了一种剧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假如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找寻有一次,找遍了全部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许多人当面讪笑我,学校里有几特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和善,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仍旧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致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非常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意我她是个勤劳的人,厌烦偷懒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搁了干活,她从来没指责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遗忘了她安排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指责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慢慢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意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
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变更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莫非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示我少说话,她盼望我能做一个缄默寡言、平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实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急,但我的说故事的实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冲突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育,但我并没改掉我喜爱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挖苦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从前的同学在校内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溢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苦痛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
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四周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孤独,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呈现出很多稀里糊涂的幻像我们那地方流传着很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梦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效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很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很多梦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许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盼望我能告知他们造就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起先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起先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
二百多年前,我的家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宏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很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摆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倾听了许很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严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剧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痴迷故事的孩子,醉心地倾听着人们的讲解并描述那时我是一个肯定的有神论者,我坚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改变成人,我遇到一个生疏人,也会疑心他是一个动物改变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惊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颂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颂,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熬煎 我在家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懊丧地告知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家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剧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置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起先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需成认,假如没有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开展与进步,假如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头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倾听故事,用嘴巴讲解并描述故事的孩子,起先尝试用笔来讲解并描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101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闻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亮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今,就犹如一个四处游荡的农夫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最终有了一个可以安家立命的场所我必需成认,在创立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谨慎,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鼓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需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需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需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假如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依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像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