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小衔接接问题需要幼儿园.doc
3页幼小衔接问题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共同关注与应对 宾阳县幼儿园 凌雪峰【内容摘要】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专家、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但还存在诸如单向衔接,突击衔接、形式衔接、盲目超前衔接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共同关注关键词】 幼小衔接问题 共同关注 应对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专家、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幼儿教育新纲要的施行与深入,幼小教育之间的差距已日益缩小我认为,幼儿园、小学、家长应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权衡其中的利弊,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做法一、改变教育环境,提高幼儿入学适应能力需要幼儿园与家长的共同努力1、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许多幼儿园与小学都采用了外部环境及学习方式改变的这一形式如桌椅摆放形式的变换、课时数量、授课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等上下功夫我园在幼儿衔接工作上,采取了这样一些形式:学习环境的变化,作息时间改变,师生关系改变等等,具体措施与对应培养目标如下:(1)要求幼儿每天早晨7:50前入园,不迟到。
培养幼儿守时,有规律生活的良好习惯)(2)将集体活动成为主要活动形式,要求遵守活动规则使幼儿日常行为向规范过渡)(3)适当延长上课时间,适当减少课堂中的游戏成分加大幼儿有意注意的培训力度,延长幼儿有意注意时间)(4)要求幼儿会独立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生活适应能力)(5)教师适度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学习过程中重抽象活动参与提高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水平)(6)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适当改变太多儿童化的教师态度,在师生关系中,肯定性和混合性接触应成为主体培养幼儿对未来师生关系的适应)在这样一些措施下,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有所提高幼儿的自制力意志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锻炼,为其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作了有效铺垫2、大班孩子临近上小学了,家长应更加关注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家长需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使孩子能顺利地进入小学学习一般来说,家长可侧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1)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2)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家教咨询中,不少小学生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不会管理自己的东西,书本和学习用具常常丢失。
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支铅笔,买了就丢!”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就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大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3)有注注意的培养无意注意是幼儿期的心理特征,这种注意是在外界事物吸引下产生的,无须做意志上的努力,所以幼儿园老师赏以游戏为教育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但到了小学,一节课40分钟,要求孩子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就需要有意注意了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曾听小学老师说,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了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戏,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4)生活规律化从现在开始,家长应培养孩子早起、早睡,生活有规律使孩子将来能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律二、幼小衔接需要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携手共育在幼儿衔接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幼儿园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而小学却被动等待幼儿园靠上来,形成衔接上的“单向性”现象二,幼儿园与小学都积极开展衔接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衔接活动,但在实际研讨过程中,由于理念差异而产生分歧,双方相持不下。
第一种现象显然有悖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儿童发展具有连续性,这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存在,且相互交叉为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要积极向对方靠拢,互相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这是幼小衔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幼小两方处于不同的教育阶段,一些观念上的差距在所难免,即便双方进行积极的衔接工作,尚存在不少分歧,对此,我园与周边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幼小衔接活动:通过互换角色上课(小学一年级教师到幼儿园上课幼儿园教师到小学上课),互动评课,小学教师专题讲座等形式,与小学紧密联系、互动交流,使幼小双方均对另一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有了具体的认识,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教育链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双方在理念上的差异,在研讨中常会形成争论,双方相持不下,争论逐渐向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幼儿的终身发展这一方向转移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与人们本身发展的需求,时代要求我们应该从这一新视角去审视各阶段教育的意义与相互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不管是幼儿园教育也好,小学教育也好,都是在为孩子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当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分歧时,便可以立于这一基点解决问题三、幼儿园与家长应掌握授予幼小衔接知识的“度”和“量”一句著名的广告词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心理已深入家长的内心于是,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让孩子早早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家长的这种做法,往往使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胆小、依赖、退缩的性格,甚至害怕上学,装病逃学由于难以接受所学的知识,孩子必然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把学习当成处罚,最终导致厌学恶果所以,家长要认识到要让孩子掌握知识达到何种程度为好那么,要不要教幼儿一些小学的知识呢?这是大班幼儿教育面临着的一个两难问题家长希望教,一些小学的入学摸底测验也迫使幼儿教师不得不教但教了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幼儿学会了小学的部分知识,会使其养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不良习惯,如果教错了,小学教师还得纠正我认为,教给大班幼儿一些零星、初浅、基础化的知识是有益的幼儿上学前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知识,教师讲课时就更容易引起学习的共鸣只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授予知识的“度”和“量”比如,小学阶段,拼音教程只安排一个月时间如果入学之前从未接触拼音,幼儿就会面临困难因些,我园在大班手段开设了专门的“拼音游戏”时间,让幼儿通过与“拼音宝宝”做游戏对拼音字母有粗浅的认知,对字母书写规范有一定的印象。
又如,我园一直以生活游戏识字的形式,让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自然认得一些汉字,以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不要求书写,只要求认读并理解意义,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施行后的小学语文教育理论也是契合的我们的知识点衔接内容是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设定的,在实施中做到把握它的“度”和“量”,帮助幼儿开一个好头,使他们对小学阶段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的互相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