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省情认识 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doc
20页深化省情认识 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叶 福 生 董 树 平 付 春 晖 叶 跃 一、新视角: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一)湖北地位的历史变化:从“曾经的辉煌”到“尴尬的被超越”从发展的历史看,湖北在改革开放前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此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多次错失发展机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度放慢,以致被沿海和中西部部分省市如上海、浙江、四川、湖南等超越一五”到“六五”时期,湖北创造了发展的辉煌经过建国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重点投资和“三线”时期国家在鄂电力、铁路和汽车等项目建设,湖北形成了以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基础原料工业和机械、电力、通讯等基础装备工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崛起了一批像武汉、黄石、十堰、沙市等工业城市,同时还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间湖北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1984 年全省 GDP 为 328.22 亿元,居全国第9 位,占全国(各省市区汇总数,下同)的 4.6%地方财政收入 42.12 亿元,居全国第 8 位,占全国的 4.3%七五”到“八五”初期,湖北经济发展步伐放慢1989-1991 年 GDP 增速年均 5.2%,低于全国 0.6 个百分点。
1991 年 GDP 总量为 913.38 亿元,仍居全国第 9 位,但占全国比重仅为 4.3%,比 1984 年下降了 0.3 个百分点其间,浙江 GDP 在 1985 年超过湖北;上海在 1990 年退居湖北之后八五”中后期到“九五”前期,在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鼓舞下,湖北通过系列制度创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总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1997 年 GDP 达到 2856.47 亿元,上升到全国第 8位其间,上海在小平南巡的 1992 年重新超过湖北,其后几次与湖北的位次交替变化,1996 年再次退居湖北之后;四川因重庆直辖于 1997 年被湖北反超 “九五”后期到“十五”时期,湖北发展速度逐渐减缓,与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经济总量居全国的位次逐年下移,在中部地区的领先优势也日渐受到挑战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 1997 年的第 8 位退居到 2004 年的第 13 位,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为 3.4%其间,1999 年上海再超湖北,北京、福建于 2003年超过湖北,四川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发展并于 2003 年反超湖北,湖南也在 2004 年超过湖北。
十一五”时期,湖北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实力提高,在全国的位次前移2010 年,全省 GDP 达到 15967.61 亿元,在全国位次由 2005 年的第 12 位上升到第 11 位(超过福建),占全国比重达到 3.7%,上升了 0.3 个百分点纵观湖北经济地位的变迁,我们认识到,湖北经济发展与全国及先进省市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湖北 GDP、财政收入总量在全国占比呈下滑趋势GDP 在全国位次由 1978 年的第 10 位降至 2010 年的第 11 位,地方财政收入由 1980 年的第 10 位降至 2010 年的第 16 位二)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1.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由于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发展要求和发展环境不同,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可能全盘照搬先进地区和国外的经验,必须深化省情认识,在此基础上,把中央精神和湖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在全面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框架下,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抢抓发展机遇,在某些领域、某些重点、某些优势方面率先突破,进而带动湖北全局性跨越式发展,创出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跨越式发展路子。
否则,我们将会再一次贻误发展机遇2.深化省情认识是应对省域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当前区域发展呈现全新态势,周边省市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正在迅速崛起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 13 个区域规划,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 5 大国家中心城市目前沿海第二轮发展已经起步,多省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011 年 3 月,国务院继北京中关村与武汉东湖开发区之后批复同意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第 3 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当前全国四大经济区域内,普遍形成了各种通过国家、地方层面规划的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网络的经济区(圈、带)东部:在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经济圈发展的同时,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经由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凹地”上迅速崛起;中部:河南通过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领先中部发展,湖南紧靠珠三角、安徽紧靠长三角、江西双靠长三角和珠三角迅速崛起西部:自重庆设立“两江新区”后,四川也规划设立“天府新区”,意在四川地区培育出一个新的增长极,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东北:继 2009 年出台《东北振兴规划》以后,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意欲加快东北振兴。
面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周边省市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湖北要成功实现发展的超越而不是被超越,要摆脱被超越实现反超越,都需要深化省情认识,适应形势的新变化,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3.深化省情认识是将湖北条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并存一方面,优势从来不会自动发挥作用虽然湖北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区位优势、战略优势,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各种优势就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如果我们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升”传统的优势,把原有的优势进一步延伸、放大,传统的优势只能是条件的、潜在的优势另一方面,即使那些有可能制约经济发展的劣势,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量的事实表明,一旦我们用积极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我们所面临的劣势和优势,特别是从劣势中挖掘出使其转化为优势的潜力,从而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新挑战: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湖北最大的实际和最根本的省情 根据省委省政府新的战略部署,湖北明确“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今后 5-10 年全省发展的总定位,即在速度上要快于全国,水平上要高于全国,在中部和全国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
其主题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加快发展,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做大总量中增强竞争力,在科学发展中富民强省湖北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视角对省情和发展环境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再认识一)湖北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快推进阶段,但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2010 年湖北人均 GDP 达到 4122 美元,“十二五”将向更高水平迈进按照发展经济学观点,人均 GDP 在 3000—10000 美元为经济加速成长阶段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揭示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特点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湖北 GDP 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3.9%二是人均 GDP 水平加快提高十一五”湖北人均 GDP 由 11554 元增加到 27906 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 14.1% 三是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十一五”湖北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创造 GDP 由 18712 元增加到 43946 元,年均增加5047 元四是工业化率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湖北第一产业比重由 16.4%降为 13.4%,二三产业占比上升到 86.6%,其中工业上升到 42.1%五是城市化发展加速十一五”湖北城市化水平由 43.2%上升到 49.7%,年均上升 1.3 个百分点。
但是,对比于沿海及周边先进省份的快速发展势头,湖北工业化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1.工业化水平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2010 年湖北 GDP 达到 15967.61 亿元,居全国第 11 位,超过 2 万亿的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其中广东、江苏、山东超过 3 万亿从人均 GDP 水平看,2010 年湖北人均 GDP 达到 4122 美元,居全国第 13 位,超过1 万美元的有上海、北京、天津, 5000—10000 美元的有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山东、福建湖北要达到沿海省份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还要至少 10 年的努力2.产业结构高级化任务仍很艰巨 2010 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为 13.4:48.7:37.9,湖北不仅第三产业占比较低,而且总量偏小,相当于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等省市的 29.2%~96%江苏、广东、浙江、山东、辽宁、河北、福建、河南等省份第二产业总量大、比重高,占比超过 50%,湖北第二产业仍在 50%以下从就业结构看,湖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 24.6%,大大低于江苏(44.4%)、浙江(46.5%)、福建(35.6%)、山东(31.6%)、广东(33.4%)等省份。
只有湖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42%,第二产业达到近 50%,第一产业在 8%左右,且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 30%,湖北工业化水平才有质的飞跃3.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按照工业化水平测度,武汉市处于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黄石、宜昌、襄阳等地正好处于中期阶段,而恩施、荆州、黄冈、十堰、咸宁、孝感、随州、天门、神农架等地,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有关资料显示,湖北贫困地区的土地面积达 57%,贫困人口近 10%,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改善任务还十分繁重4.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统计数据表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域经济上在近几年的全国经济强县(市)评选中,百强有向东部地区、向长三角地区集中的趋势:如 2010 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圈集中了百强县市中的 94 个县市 72 个席位(部分县市因地理位置相连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入选而分别只占 1 个席位)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浙江分别达到 29 和 24 个,山东 26 个,且多排位在靠前位置从中部省份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情况看,2004 年以来,湖北已连续六年无一县市入围,而中部河南 2010 年达到 6 个、湖南 4 个、江西 2 个、山西 1 个、安徽也于2009 年肥西县的入围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中部百强县市中,河南 36 个、山西 16 个、湖南 14 个、安徽 13 个、江西 12 个,湖北仅 13 个,与安徽并列第 4 位 2010 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GDP 平均为 475.64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 29.04 亿元,而湖北县域经济第一方阵(2010 年的 20 个发展先进县市区)的 GDP 平均仅为 208.57 亿元,相当于“全国百强”平均水平的43.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 7.72 亿元,相当于 26.6%二)湖北区位、资源优势明显,但输入性发展动力不强从发展的现实基础看,湖北不仅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和得中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也有后发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科教资源聚集、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区位、资源优势不等于发展优势,拥有区位、资源不等于拥有发展的主动权湖北可谓是区位资源虽“优”,但均未转化为“势”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自身区位辩证利用、对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才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战后日本,是一个典型有效配置国际资源取得发展成功的范例由于资源的短缺,战后日本在推进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大量进口原料和能源,其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达 87%。
而且支撑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本的积累,也需要大量引进为解决进口所需大量外汇需求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必须增加出口为此,从 50 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 60 到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