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生课程班考试 题.pdf
4页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生课程班考试题科目:基础心理学姓名:陈永红学号:分数:为什么说早期经历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影响?在人生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贯穿始终人格的发展受到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习俗的制约(彭聃龄,2004) 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经历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就个体早期经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进行说明和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历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在其早期理论中,他提出了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 压抑和抵抗以及泛性论, 并对梦进行了解析 在他的后期理论中, 弗洛伊德又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概念以及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并对人的意识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童年生活的遗忘问题始终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对歇斯底里的研究和梦的解析中,歇斯底里患者的病源多数是早已潜伏在童年生活的 “痛苦”经历中,而在梦中出现的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幻影也不过是童年生活经历中那些被压抑的因素的重视。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 童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被压缩到潜意识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忆的部分就是被压抑得最厉害的部分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又最活跃,最不安分,因此,尽管它们被压抑在心理的最底层, 仍要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己 而意识对它们的自我表现企图给予严密的监督,以致它们不得不以变态心理或梦幻的形式表现出来此外,在研究日常心理时,弗洛伊德发现,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痛苦经历,有时也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这是一种偶发现象, 是在意识不备或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偶然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再次证明,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童年痛苦回忆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它们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在正常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 一旦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上, 又存在着其他有利于它们表现的条件,它们就可以表现出来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其表现的程度也是极其有限的意识决不允许这些痛苦的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纵然有机会它们也只能零碎地表现出来精品w o r d 学习资料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 - - - 欢迎下载 - - -第 1 页,共 4 页2 从理论建构上看,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完善全面的。
但是,他的理论过于强调性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用这种观点牵强地解释早期经验在毕生发展中的作用,这是需要辨正分析的 如同艾里克森所说, 弗洛伊德的理论低估了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只看到了原始驱力的作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对自我的影响 他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与某种重要冲突有关的人格危机,如信任与不信任等, 其中有正面特质和负面特质 成功解决这些危机需要在正面和负面特质之间取得平衡, 即让正面特质占优势, 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特质 如果冲突能得到满意的解决,个体将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则会妨碍自我的健康发展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和儿童早期经验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人格培养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的生物遗传的影响,更要看到社会文化的决定作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 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家庭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而这些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发展更为重要人一出生,便置身于家庭和社会文化之中并受其熏陶与影响,家庭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一、家庭因素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家庭虽然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单元, 但它对人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无一定的道理 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西蒙斯(P.Symonds )研究认为: “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 (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意味着当我们考虑亲子精品w o r d 学习资料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 - - - 欢迎下载 - - -第 2 页,共 4 页3 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造成心理情绪失调和心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也得留意它们与正常、领导力和天才发展的关系。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应,因此也加强了孩子的利他行为模式而不是攻击行为模式 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形成的,例如: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就学会了责难;在敌意中长大,就学会了争斗;在虐待中长大,就学会了伤害; 在支配中长大, 就学会了依赖; 在干涉中长大, 就会被动与胆怯;在娇宠中长大,就会任性;在否定中长大,就学会了拒绝;在鼓励中长大,就增长了自信;在公平中长大,就学会了正义;在宽容中长大,就学会了耐心;在赞赏中长大,就学会了欣赏;在爱中成长,就学会爱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 表现得过于支配, 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 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 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普朗明在他的天性与教养中对人格的天性与教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共享环境( shared environment )即子女们在同一家庭成长所享有的环境构成,而非共享环境( unshared environment )由在同一家庭成长却不被子女们共同享受的环境,如性别差异、 排行顺序或特定生活事件而被父母区别对待研究结果表明:重要的不是家庭单位, 而是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独特经验即孩子在家庭中的非共享环境儿童在家庭内与家庭外得到的经验对其人格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其中,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会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 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二、儿童早期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 历来为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的人格心理学家们所重视。
斯皮茨( Spitz )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 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了 “失怙精品w o r d 学习资料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 - - - 欢迎下载 - - -第 3 页,共 4 页4 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并且有人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进行婴儿依恋的研究,将婴儿依恋模式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与矛盾依恋三类, 并做了数十年的追踪研究, 将婴儿时期的依恋对人格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 结果表明:早期安全依恋的婴儿在长大后有更强的自信与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表现出对目标更大的坚持性,更小的依赖性,并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 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 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
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回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参考文献: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钱志亮, 儿童问题咨询实用手册心理卷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郭念锋等,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年. 精品w o r d 学习资料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 - - - 欢迎下载 - - -第 4 页,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