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德教育综合改革分方案之一.doc
5页顺德教育综合改革分方案之一顺徳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改革开放以来,顺徳在推进综合改革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过程中,不 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1988年开始在全国较早建立起分级办学、分级管 理的体制,实行“三级办学,分工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进入21世纪后,完 善落实以区为主,区、镇/街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多元投入和办学体制,初步形 成了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一、顺德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耍(2010-2020年)》和顺徳被广 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开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新形势 和新要求,顺德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教育科学发展的方面一)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仍然以直接行政管理为主,公共服务型政府的 理念和实践建构不足;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管理、办学、评价3个职 能集于一身,政府、社会、学校办学的责、权、利还不够清晰;社会办学和参与 管理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 区、镇(街)两级政府间的责权利有待在法治的框架下加以划分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中,区、镇(街)两级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基础教 育统筹层次过低,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未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容易 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加大城乡Z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加大不同 经济水平的乡镇Z间的教育差距,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也不够平衡。
二、顺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顺德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着眼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以改善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为冃标,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增强基层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 能力,正确处理政府保障基本教育需求与满足社会多元教育需求Z间的关系,强 化社会参与和问责机制,形成“有限的政府、规范的市场、口主的学校、专业的 中介、自觉的公民”的教育公共治理格局1. 政府宏观管理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基本职能是付费、监管和直接提供教育服务,主要通过教 育发展规划、教育政策设计、公共财政投入、教育质量监控、资源配置和公共服 务平台建设等手段,推动地区教育发展2. 市场规范运作由市场提供的教育公共服务,可以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主耍用于满足家长和社会多元选择的需求,同时利用市场灵活性的优势,活化人力资源,提供专业 的评价等服务3. 中介专业化服务承接政府转移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学校教育管理咨询、监督评价、教 师专业发展等方而提供专业化服务,并发挥其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4. 学校自主办学扩大办学自主权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进,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 提高的能力,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并为学生发展负责。
5. 自觉的公民向家长、社区赋权参与、监督和评价政府、学校以及各种组织提供的教育活 动,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二)顺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各自在办学方面的责、权、利,探索管理权、办学权、 评价体系相对独立的体制,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 育管理体制,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基本保障与多元供给相平 衡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三、顺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一)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体制,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政府和学校Z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为法治框架下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以明 确政府和学校的职权和责任为核心,突出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核心地位, 赋予、扩大学校的办学口主权;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制定政策标准、保障教育投 入、监管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由政府对办学活动的直接微观管 理转变为间接宏观管理,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依法保障学校充 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法人问责制”, 扩大社会对学校的参与和监督1 .实施公办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促进薄弱学校发展。
政府提出委托管理标的,投标者 是社会组织(教育中介机构或教育机构),根拥他们提出的管理计划进行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与托管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委托管理合同,合同具体规定托管经 费的数额、托管方耍达到的学校管理冃标等合同中虽然规定了一些必须达到的 标准,但特许权获得者对学校管理却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只根据成效进行评估, 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实现“提供者”与“生产者”的分离二) 理顺区、镇(街)教育管理职能,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强镇扩权”推动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向镇集中的原则,合理划分区、 镇两级的教育管理权限,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机制,完善教育管理机构设置, 构建“大部制”后区镇统筹协调的教育管理体系架构,形成宏观管理上移、微观 管理下移,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层教育管 理专业化的运行机制1. 明晰区、镇(街)两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教育责任与管理权限按教育类别分项冃、按比例进一步明确区、镇(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 和管理责任高中阶段学校(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由区教育局管 理,义务教育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由镇(街)教育局管理进一步下放行政权力, 实现镇、街教育局单列设置。
2.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高位均衡发展计划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财政配置 应从政府以财力供给能力或者实际的教育财政支出水平为均衡标准,转变为以确 定满足学生和学校均等地享受教育公共服务实际需求的财政配置标准首先,制 定义务教育合格标准和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教育内容和技能其次,度量义务教育 合格所需充足经费的水平,以确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耍的基本教育经费标 准,满足学生和学校均等地享受教育公共服务实际需求同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对己实现“三个增长”以及用丁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后仍然达不到全区 平均投入水平的镇(街),通过区级财政转移支付给予补助同时,逐步实现在 区域范围内统筹城乡教育布局规划、统一学校建设标准和统一城乡教师配置管 理三)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多元化改革,改善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效 率在政府承担基本责任的前提下,推行教育公共服务生产过程的市场化,通过 多元生产者间的竞争来降低成木,提高效率和质量,但并不影响公民享受基木教 育公共服务免费的权利推进非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 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教育发展,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 需求。
1. 实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计划通过竞投和契约的方式,政府财政向各类社会机构直接购买教育服务例如: 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的义务教育,按照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的一定比例提供财政 资金支持2. 实施教育券计划政府提供现金券资助父母将子女选择进入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学校凭教育 券领取教育经费教育券不仅对受教育者个人的教育成本负担进行补偿,而且为 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建立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按照“非 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和社会按比例合理分担”的原则,政府以购买服务 的形式,采用发放教育券的形式,按照每生每年由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保教费补 贴,并实行“高出部分不补、低于部分不发”的原则,由家长为孩子自选幼儿园四)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组织,提供专业化教育服务培育和发展管理服务型、咨询评估型、行业协会型教育中介组织具体來说, 重点和优先发展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机构、教育信息管理机构、民办教育协会 政府应为教育中介组织发育创设环境,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 行业自律制度1.建立区教育评估中心将区教研室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和具有一定专业资质的教育中介组织,接受政 府委托或通过政府购买评估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监测或评估。
组织与实施(一) 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高 度重视,精心谋划,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丁•作作为事关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大事 来抓;成立顺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为教育管 理体制改革提供保障;设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专项经费,解决调查研究、聘请专 家、材料印刷、成果集成岀版等方面的费用,切实解决管理体制改革和实施过程 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 顶层系统设计,试点项目先行确立试点改革项冃冃的是寻求突破口,解决限制教育发展与提供公共服务的 最关键的“瓶颈”,但设计必须综合全而,协调配套,并及时把试点成功的有效 措施和办法制度化改善•基层政府和学校提供合格的教育公共服务的激励系统, 更要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督和评估系统在争取上级政府授权许可范围内, 足够大胆,以便在教育服务提供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三) 借助专家力量,加强能力建设依托专家力量,组织论证,研究策略,提岀符合自身实际的教育管理体制改 革意见,确定改革重点,制定改革方案,研究改革措施,同时建立专家指导跟踪 机制,提高政府信息采集、监督和评估能力。
四) 试验周期与具体安排顺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验周期为3年第一年,主要制定教育管理体制改 革试点实施方案,聘请专家为顾问,就改革冃标、改革方向、组织实施和保障措 施等进行论证提升,并组织进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确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 框架;第二年,确立试点,以点带面,按改革方案全面开展改革探索和研究,举 办汇报会、交流和研讨会,进行阶段性总结;第三年,主耍是组织完善,开展全 面总结,召开专题论证会,形成改革成果并在镇(街)、学校推广具体工作安排:2011 年——确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制定改革方案,明确改革冃标、任务,研 究改革措施——组建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确定改革试点镇(街道)和学校——明晰区、镇(街道)教育投入和管理责任,完善镇(街道)教育管理机 构——明晰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与权限,确立新型政校关系的基本框架——确定基本教育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制定义务教育生均基本标准——整合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等教育直属事业单位,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 评估机构2012 年——组建学校理事会,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家长委员会——上收镇(街道)管办普通高中,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教育服务计划,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资 产管理和财政资助监管制度;向低收入家庭或农村地区家庭发放学前教育券。
——选择薄弱学校开展委托学校管理试点2013 年做好试验总结,形成经验成果,并进行交流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