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源_上_.docx
6页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源_上_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源(上) 孙玉伟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济南250014) 文 摘 用来源于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用户信息行为(UIB)进行阐释,分上下两篇,上篇:基于批判现实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探讨UIB的哲学基础;用知识异常状态、意义建构、认知负荷理论探讨UIB的认知科学基础;用自我效能感、次序效应和从众心理理论探讨UIB的心理学基础;用最小省力法则和布鲁克斯知识方程探讨UIB的图情学基础;下篇:用社会网络、小世界和信息贫困理论探讨UIB的社会学基础;用利用与满足、游戏娱乐、沉默的螺旋理论探讨UIB的传播学基础;用风险回报理论阐述UIB研究的经济学基础;用信息觅食理论阐述UIB 的生态学基础最后得出结论:UIB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图情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并融合在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领域内与这些学科共同发展 关键词 用户信息行为 理论基础 学科融合 1 内涵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1.1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Users'Information Behav ior UIB)内涵界定 自上世纪80年代信息行为研究从 以系统为中心 转变为 以用户为中心 的研究范式以来[1], UIB研究一直受到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图情学在解释人类信息行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
关于信息行为的定义,国外图情学者Wil son T D.认为:信息行为是与信息资源和渠道有关的人类行为的总和,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信息查询和使用行为,如和别人面对面交流的行为以及看电视等无意的信息接收等行为[3]我国图情学者胡昌平认为:信息行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系指主体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在外部作用刺激下表现出的获取、查寻、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4];朱婕、靖继鹏等人认为情报学领域的信息行为,一般是指当信息用户有了确定的信息需求时,以各种方式对所需求的信息进行寻求、传递和使用的行为[5]通过对以上定义的内涵分析,笔者将图情学领域的UIB研究划分为: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行为、信息查询与检索行为、信息使用行为(主要包括信息选择行为、信息交流传播行为、信息吸收行为、信息共享行为等)研究三大部分后面讨论的UIB研究的理论基础就是基于对此划分中涉及到的若干理论的归纳 1.2 问题的提出 UIB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Eliot对图书馆馆藏利用情况的研究[6],而其研究的真正开始的标志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Wilson(11011, 11017)信息寻求行为模型[7,8]、Ellis(11019)信息寻求行为模型[9]、Dervin(1976) 意义构建 理论及模型[10,11]、Belkin(11010)的知识异常态理论[12]、Taylor (1968)的信息需求层次理论模型[13]、Kuhlthau (11011)信息寻求过程模型[14]等著名理论或模型的研究,这些理论模型被后来的学者广泛引用,因此也可以将这些模型称为UIB研究的 元理论 。
除这些 元理论 之外,国外关于UIB研究的理论方面主要有2001年Karen E.等人的《conceptual framework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15]和2005年Fisher K.E.等人合编的《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16]以及2007年Nahl D.和Bilal D.合著的《Information and e motion:the emergent affective paradigm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ory》[17]其中较为集中地探讨信息行为研究相关理论的是《Theories of infor mation behavior》一书,此书共罗列了来自10个国家85位学者的73种与信息行为研究相关的理论;而 7 2022年第10期(Vol.30.No.10)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源(上) 孙玉伟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济南250014) 文 摘 用来源于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用户信息行为(UIB)进行阐释,分上下两篇,上篇:基于批判现实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探讨UIB的哲学基础;用知识异常状态、意义建构、认知负荷理论探讨UIB的认知科学基础;用自我效能感、次序效应和从众心理理论探讨UIB的心理学基础;用最小省力法则和布鲁克斯知识方程探讨UIB的图情学基础;下篇:用社会网络、小世界和信息贫困理论探讨UIB的社会学基础;用利用与满足、游戏娱乐、沉默的螺旋理论探讨UIB的传播学基础;用风险回报理论阐述UIB研究的经济学基础;用信息觅食理论阐述UIB 的生态学基础。
最后得出结论:UIB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图情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并融合在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领域内与这些学科共同发展 关键词 用户信息行为 理论基础 学科融合 1 内涵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1.1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Users'Information Behav ior UIB)内涵界定 自上世纪80年代信息行为研究从 以系统为中心 转变为 以用户为中心 的研究范式以来[1], UIB研究一直受到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图情学在解释人类信息行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关于信息行为的定义,国外图情学者Wil son T D.认为:信息行为是与信息资源和渠道有关的人类行为的总和,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信息查询和使用行为,如和别人面对面交流的行为以及看电视等无意的信息接收等行为[3]我国图情学者胡昌平认为:信息行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系指主体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在外部作用刺激下表现出的获取、查寻、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4];朱婕、靖继鹏等人认为情报学领域的信息行为,一般是指当信息用户有了确定的信息需求时,以各种方式对所需求的信息进行寻求、传递和使用的行为[5]。
通过对以上定义的内涵分析,笔者将图情学领域的UIB研究划分为: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行为、信息查询与检索行为、信息使用行为(主要包括信息选择行为、信息交流传播行为、信息吸收行为、信息共享行为等)研究三大部分后面讨论的UIB研究的理论基础就是基于对此划分中涉及到的若干理论的归纳 1.2 问题的提出 UIB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Eliot对图书馆馆藏利用情况的研究[6],而其研究的真正开始的标志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Wilson(11011, 11017)信息寻求行为模型[7,8]、Ellis(11019)信息寻求行为模型[9]、Dervin(1976) 意义构建 理论及模型[10,11]、Belkin(11010)的知识异常态理论[12]、Taylor (1968)的信息需求层次理论模型[13]、Kuhlthau (11011)信息寻求过程模型[14]等著名理论或模型的研究,这些理论模型被后来的学者广泛引用,因此也可以将这些模型称为UIB研究的 元理论 除这些 元理论 之外,国外关于UIB研究的理论方面主要有2001年Karen E.等人的《conceptual framework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15]和2005年Fisher K.E.等人合编的《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16]以及2007年Nahl D.和Bilal D.合著的《Information and e motion:the emergent affective paradigm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ory》[17]。
其中较为集中地探讨信息行为研究相关理论的是《Theories of infor mation behavior》一书,此书共罗列了来自10个国家85位学者的73种与信息行为研究相关的理论;而 7 2022年第10期(Vol.30.No.10)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