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研讨会:散文阅读复习.doc
10页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研讨会:散文阅读复习【精品文档】第 10 页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研讨会江苏高考近四年有三年考了“小说”,尽管如此,但我们仍然不能忽略“散文”阅读的复习;“散文”仍然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命题的一大选择下面谨以我校“散文”阅读的复习思路、复习计划来谈一谈“散文”复习的一些想法首先,我们的所有思路、计划,来自于“研究”反馈只有实际研究,才能找出实际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一、研究高考,其中包括高考的选文与命题二、研究复习,研究往届高三的复习计划、策略及其得失三、研究学生,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其次,在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本届高三的散文复习做出如下的构思、计划一、范例文本的选择通过研究高考“散文”类的选文特征,我们从选文的题材角度将散文阅读分解成三大部分:“写景叙事抒情类”“生活感悟哲理类”“文化历史反思类”,通过教学案将每一类散文的阅读要点对学生加以点化,让学生内化出一种自觉地将文本进行理性化的分类的能力和意识,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运用相关的一些理念、方法来进行文本的解读,或许有些功利,但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高效地把握文本,做到“八九不离十”。
我们在学案编制过程中,对于范例文本的选择,广泛搜猎,从苏教版的读本、选修教材,再到鲁教版、沪教版、人教版,精选其中的名家的优秀的文章,如,《故都的秋》《晨昏诺日朗》(赵丽宏)《合欢树》《沙田山居》《黄河一掬》(余光中)《水墨文字》(冯骥才)《故乡难言》(朱鸿)二、考点复习的落实研究高考“散文”的命题思路,10年的《溜索》小说化的散文,属于“生活感悟哲理类”散文,命题角度有:形象的作用、意义(牛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的作用,领队的形象意义),语言的表达特色(文中划线部分的表现特色),文本的主题探究(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09年的《上善若水》,属于“文化历史反思类”,命题角度有:语段的作用(开头三个问句),形象的意义解读(都江堰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作者评价的理由),文章的艺术特色(文章不以描写见长,说明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主题探究(“上善若水”在都江堰上展现出的几层深意)06年的《一幅烟雨牛鹭图》,属于“文化历史反思类”散文,命题角度有:文章的艺术特色(开头两段的写景特色、修辞手法),形象(意象)的作用(描写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态度的作用;“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用意何在?),作者情感取向(结合画线句子,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
从这几年的命题中实际上可以发现出,江苏高考侧重于两大方面:一是文本内容表达技巧层面上考查;而是文本情感主旨上的考查在这一方面可能大家的研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在此不作过多的解读三、计划思路的设定在今年我校的新老高三研讨会上,老高三的老师们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复习过程中,一些选文被反复多次的使用,尽管选文很精到,具有典型性,但多次使用到,未免就显得“滥”了,实质上的一种“浪费”,究其根源是我们复习都是传统的“踩点”复习,是按照考纲的考纲目录进行复习,一篇文章四道题目四个考点,不可避免的至少要被“蹂躏”四次因此,本次高三的复习计划的思路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整体思路是“整体阅读带动考点渗透”具体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将散文按题材角度分成三类,养成学生“分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拿到一篇文章,可以先将文章分分类,属于哪一种,然后按照这一种类型的散文特征的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在此基础上,依据各种类型的散文的不同特质将考试说明上的各个考点分散穿插于其中如在“写景叙事抒情类”散文的复习中,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中的“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渗透其中,其中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侧重于后者“体会语言表达艺术”;在“生活感悟哲理类(语句的解读)”散文的复习中,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中的“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渗透其中,其中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侧重于后者“体会语句的丰富含义”;“文化历史反思类(主题的解读、探讨)”散文的复习中,将考点“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和“主题探究”穿插于其中。
这样做到了,立足于整体的阅读,外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内聚学生的阅读素养;同时又兼顾考点的复习,点面结合并在“散文”每一专题最后一课时,还设置一课时的考点综合回顾、汇总,从而让学生对考点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了解四、复习重点的确定这一部分基于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能力,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本次期中考试虽然没有考察“散文”,但是仍能说明一些问题比如第一题,“小说第2小节补叙的内容有何作用?”,学生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实际上本题并不难,关键是学生未能够整体的把握好文章小说的标题“捐款”,就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情节、关键事件,可以说全文的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如果学生能够扣住“捐款”这一核心事件,就可以分析得出,第2小节的内容无非就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肖力为什么就捐款:肖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肖力有为乡人出力的心意,乡亲有希望肖力多为家乡做贡献的渴求,前两者从肖力自身角度出发,为捐款的“内部因素”,第三者从外部环境出发,为捐款的“外部因素”,都是为“捐款”做铺垫的但是学生并没有这样的思路分析,都是按照常规的“作用题”去硬套,甚至不惜无中生有从这一现象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一套完整合理成熟的阅读方法,也就造成了阅读能力的低下,导致阅读效率的低下。
故首先要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要多读,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要读思结合,文章后面的题应该是读文的一个思路、一个诱饵,结合题目,利用题目中或明或隐的信息去觅得读文的切入口;通过阅读积累阅读经验,提升文本整体的把握能力,每一种文体,每一类文章,都应该形成一定的阅读思维模式比如小说的阅读核心应该是“关键事件”,散文的阅读核心是“神”,或是情或是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应该扣住这些“阅读核心”去解读文本中的内容,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其作用,都应该基于此其次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高,这主要表现为,题目中的核心词抓不住,或者是误读为另一种题型如期中小说的最后一题,问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学生都被前半句话误导,都围绕小说情节的作用大做文章,而忽略了“写作意图”这一“题目核心词”以上两点,其实都是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欠缺,抓不住文章与题目的“核心”,从而导致学生最终的阅读的“经验化”“教条化”“空泛化”再者从学生的解题能力上来看,由于阅读的低效,导致解题的低能,只能套术语,背模式,没有深层体验、解读之后的思考作为基础得分之低,可想而知还有学生答题的语句组织表达上来看,常常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等错误,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地思念(的情感)”,“深刻揭示了作者对短暂人生的珍惜之情”“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幽寂”。
还有就是啰嗦,生怕没写到,少写了,被扣分,感觉属于答案的就统统写上,不做取舍整合第三种是,答案点之间的重复,这是学生思维的零散导致总之,从学生层面而言,“阅读”和“表达”两块的能力都是我们在复习之时,必须注重的两大提升点在复习时,我想以下一些做法应该可以行之有效针对学生的整体阅读把握能力不足的情况,让学生多读,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小说就概括核心事件,散文就概括“神”,或情或理;还要多进行层次的梳理的训练,理清思路相当重要针对审题能力不足的现象,可以采取,相同类型不同表述方式的题目比较,相同出题点但命题方向不同的题目对比,或者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灵活将现有的题目进行改编,从而提高学生对题目的解读能力在“表达层面”,平时的作业、练习的评改,教师要多下功夫,对于一些病句型的答案务必要批改出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多参照高考的参考答案,让其领会、模仿,从而达到答案输出的规范、简明、得体总而言之,散文教学的阅读还是将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的提升作为高三复习的要点,让每位学生形成相对规范、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