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上座部”的基本认知.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6150681
  • 上传时间:2017-11-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4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上座部”的基本认知一、目标:大家一起学习上座部佛教二、组讨论规范:只谈论《巴利三藏》、上座部佛教及止观禅法,不发无关文字、图片、链接1.不依大乘诸作品,只闻思修巴利三藏2.不念诵畜牲咒语,只实践戒定慧三学3.不信仰流变八宗,只修学体证八圣道4.不学习外道理论,只修行四圣谛佛法三、发言具体规则:1.贴图:适量、适当,不贴无意义、玩耍等不雅之图;2.字体格式:用字大小颜色合适,要考虑他人阅读方便;3.发言讨论:论点必须有论据,论据必须被共许;4.说话有益、适时、真实、柔和、慈爱;5.离于谎言、离间语、粗恶语、闲杂语;6.不得刻意宣扬非佛法等其他宗教或乱力怪神的观点和言论;7.避免无益徒劳之论例如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兵论、恐怖论、战争论、食物论、饮料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族论、乘具论、村里论、乡镇论、都市论、国土论、妇女论、英雄论、路边论、井边风传论、祖先论、种性论,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8.避免住于诤论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如何知此法、律耶?”,“汝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 前后 ]相应,汝言不相应”,“汝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无细虑而[自]言返复”……远离如是等任何诤论;9.常说十种恰当的话题:谈论少欲、知足、远离、离缚、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四、关于念佛号、咒语上座部佛教没有念佛号法门,不念阿弥陀佛,念咒语亦是佛教戒律禁止之事,非佛陀所教导上座部佛教所礼敬、所皈依的佛陀是指释迦摩尼佛,即世尊苟答马(古译:乔达摩)上座部佛教忆念佛陀功德的方法:佛随念——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五、巴利语三藏圣典1.《律藏》——分为五大册,分别是:《巴拉基咖》、《巴吉帝亚》、《大品》、《小品》、《附随》 2.《经藏》——共有五部,分别是:《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3.《论藏》——共有七部,分别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注:《阿弥陀佛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法华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六祖坛经》、《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大乘经论不属于巴利三藏经典,上座部佛教不予认可,亦无“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有为即无为”、“净土”、“本愿”“中观”、“唯识”、“如来藏”、“佛性”、“真如”、“密秘”等歪理邪说,故不予讨论六、巴利语三藏圣典的历史渊源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在公元前第三世纪后期,印度阿育王(公元前 269~232)护持佛教,举行第三次结集后,向外地派遣九个传教僧团,其中一支由摩哂陀领导至斯里兰卡(于公元前 247 年顷),使上座部佛教在斯国弘扬,并在首都阿耨罗陀(Anura(-)dhapura)建造大寺(Maha(-)viha(-)ra)供养僧团,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不久,阿育王出家的女儿僧加密多比丘尼,也受邀请带着菩提树分枝到达斯国,成立比丘尼僧团以后佛教二百年的发展,都以大寺教团为中心印度佛教第三次结集,才用文字记录过去一向口诵心记的三藏摩哂陀领导的僧团至斯国传教时,携有巴利文三藏但不久斯国比丘用僧伽罗语继续为巴利三藏写注释或义疏这可能是为了便利不懂得巴利文佛法的人,或当时斯国比丘不能以巴利文注疏三藏,而且将原巴利三藏译成僧伽罗语。

      所以现存南传巴利三藏之注释义疏等,是被伟大的觉音论师至斯国后,领导还原译成巴利文的公元 400~430 年顷,觉音论师至斯里兰卡大寺求学,著《清净道论》,是三藏注释的纲要书,其后更领导注释巴利三藏同时代的佛授及稍后护法二人,继续注释巴利三藏未完成的部分,奠定了大寺派复兴教学的基础,影响最为深远,而形成日后及今日流传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佛灭后数百年,经典是靠记忆和口传但圣典的主要部分,约在佛灭后二百年中便已编集完成因为有一值得注意的事实:阿育王是最为僧伽们所赞扬的,但在原始三藏经典中,完全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上座部巴利三藏的内容及形式,更无可疑是在阿育王时已成立但后来印度大乘佛教兴盛,提倡用梵文巴利三藏在印度已不流传,多数遗失,幸得上座部佛教早传入斯里兰卡,巴利三藏及注释等才能保存流传下来七、上座部为何具有“保守”的特点在中国汉地、西藏、韩国、日本等北传大乘佛教地区,佛教徒们几乎都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佛教作出一定的改变与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不同的信众根基然而,上座部佛教僧团以及历代的护法诸王,无不是以维护佛法的纯洁为己任自从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以后,大寺派的比库们就以师徒代代相传的巴利三藏圣典为依据,抵御各种外来的思想学说。

      佛灭七百年左右,印度次大陆新兴起一种梵语称为「外度量」(Vaitulya)的学说这种学说后来陆续传入斯里兰卡,从大寺分离出去的无畏山寺僧人承认并接受了这种学说,而大寺派僧人却依据传承下来的三藏圣典,判定「外度量」学说为「非佛说」 ,进行严格的抵制马哈些那王(Mahàsena,公元 334-362 年)在位时,支持无畏山寺派,迫害大寺派,强行禁止信众供养大寺派僧人,违者罚钱一百面对国王的迫害,大寺派僧人表示:为了保持佛法的纯洁,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外度量」学说坚持传统的大寺派僧人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始终都同各种思想学说特别是无畏山寺的「外度量」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从上面的例子可知,上座部佛教在维护传统、保持佛法的纯洁性方面,具有「保守」的特点八、上座部为何注重对巴利语的学习巴利语:原意为圣典语、佛经语,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用语巴利语与梵语同属古印度语,但梵语属于雅语,巴利语属于俗语;梵语是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陀及圣弟子们的用语佛陀曾禁止僧众们用梵语来统一佛语佛陀在世时,随着信徒队伍的不断扩大,不同地区的人也用不同的方言来传播佛法在《律藏·小品》中记载:有两位婆罗门种姓出身的比库要求佛陀允许他们把佛陀所说的经教加进好像吠陀语一样的梵语读诵法——音韵(chanda,阐陀),但佛陀却没有答应。

      他说:「诸比库,不得把佛语加上音韵若加上者,犯恶作诸比库,我允许用自己的语言来学习佛语」也就是说,世尊是允许不同地区的人用不同的语言来学习佛法的,为了佛法的弘传更加平民化的广泛传播,打破出身、姓氏宗族的界限,禁止用梵语来统一佛语为了使佛法普及化和大众化,传教用语是因地置宜的佛陀在他近半个世纪的说法生涯中,主要奔走于以勾沙喇国(Kosala,憍萨罗国)和马嘎塔国为中心的恒河流域一带地区,说法的对象包括王族、婆罗门、吠舍、首陀罗等社会不同种姓阶层佛陀的出生地是附属于勾沙喇国的释迦族(Sakya)城邦他的母语很可能就是勾沙喇方言然而,在三藏圣典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关于有信众听不懂佛陀说法的记载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佛陀说法时所使用的语言想必就是当时在马嘎塔一带广阔地域内都能够接受的口头语言,就好象今天的北京话和东北、华北广大地区的方言都大同小异一样当然,我们也不否定它们在发音和文法表达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古马嘎底语只是一种半固定形式的语言,而巴利语则是在这种普通语言基础上的确定化,它多少还受到西南印度阿盘提语及后来形成的佛教梵语的影响当这种语言传到兰卡岛之后,它便变成了神圣的语言,以记诵佛经专用语的姿态出现,而成为圣典的代名词。

      现在南传佛教弟子在读诵佛经时,都采用巴利语一位南传上座部比库除了要懂得本国语言以外,通常还必须精通巴利语假如现在尚存一种巴利文字母的话,这些不同文字版本的经典都可以还原为巴利文原典精通了巴利语也就可以自由无碍地阅读所有巴利典籍九、上座部的修学精神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曾教导说,若诸比库遵行七法,能够使僧团兴盛而不会衰败此七法中的第三条是:「诸比库,只要比库众对尚未制定者将不再制定,已经制定者将不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诸比库,如此即可期待比库众增长而不衰退」在佛陀入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安居,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摩诃迦叶)长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大阿拉汉参加的第一次结集在此次结集中,与会者们就什么是「杂碎戒」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于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中作甘马(即僧团会议),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此项决议获得了全体与会者的一致通过由于当时的与会者都是德高望重、诸漏已尽、所作已办的阿拉汉长老比库,因此,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库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上座部佛教至今仍传承着完整系统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照止观禅修,亦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培育定力之后再修观,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

      上座部佛教分别说系自古以来就自称是上座部传承的正统,之所以被称为「分别说」是因为该派僧人用分析的方法来解说佛法华氏城结集的目的就是一次严格地审定、校订和筛选当时流传于各地的经典以及佛教传说,恢复佛陀真实言教的会议上座部僧人在维护传统和教法纯洁性方面的精严作风,使我们几乎没有多大的理由可以怀疑和指责巴利语律藏和经藏在传承佛陀教诫和教授方面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十、新入学上座部佛教应阅读的书籍次第如果有时间、有条件的话应当完整的去看经和论,假如没有时间的话,那么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里面,就是先学论后学经现在很多人认为经典是很容易看的,而且经典比较浅显易懂,这个确实如此但是如果只是看经而没有的论的话,不能够很系统因为在经典里面佛陀因为不同对象,同样的一样东西他会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说例如:讲到涅槃,在这个场合上说了这样,在那个场合上说了那样但如果我们先对阿毗达摩(论)有一定的了解,努力掌握之后我们再去看经,那我们就很容易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当我们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再去看经典,或者去理解经典就很容易引自玛欣德尊者原话)1. 第一阶段:《您认识佛教吗?》、《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试论佛陀观在历史中的变化.四圣谛佛法根本.正法之流变.正法的特点.佛法之特性.南传佛教传承.南传菩萨道.佛陀对在家弟子的说法.如是我思.造神.禁用梵语.缘起论》、《觉悟之路》、《法句经故事集》、《亲近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圣弟子传》、《长老偈长老尼偈》、《南传弥兰王问经》、《四圣谛》、《佛陀之言》、《现代佛法》、《现代良机》、《现代生老死》、《现代布施》、《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辅助书籍:《印度佛教史》、《南传佛教史》2. 第二阶段:《阿毗达摩讲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论藏的义注讲要)3. 第三阶段:《禅修入门与次第.去尘除垢.显正法藏.正念之道.如实知见.智慧之光.菩提资粮.观察缘起.突破止观.佛学问答整理》、《清净道论》4. 第四阶段:经藏5. 第五阶段:律藏6. 第六阶段:论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