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芳华》观后感_10.doc.docx
4页电影《芳华》观后感 大学同寝室同学看完《芳华》后在朋友圈感慨:“芳华,太压抑,让我辈怀疑自己的信仰不管是否真实,都不推荐,尤其是小朋友我也看了《芳华》,看完后最大的感觉:这是一部真实自然的电影,虽然描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人的芳华,但对我这个七十后来说,竟也觉得能理解和懂得 “偷军装”事件 刚入伍的小萍没能及时领到军装,为了给在劳改的父亲早日邮寄自己身着军装的照片,偷拿同寝室丁丁的军装去照相馆照相本以为这事天衣无缝,丁丁不会发觉丁丁虽迷惑于军装一会不见,一会又突然出现的怪诞,却也没有证据直到丁丁路过照相馆时,发现橱窗上小萍的军装照看到这里,电影院里隐约有私语声:“她应该告诉室友一声就好了,光明正大地,人家也会借她吧是啊,开口问一声的事情,小萍为什么没有做?这个“恶”看起来很小,却是小萍被孤立的导火线本来她只是不善于沟通,却给人以品德不端的印象,直接导致被大家看不起和取笑在羞辱中,小萍把照片撕碎了,我想,碎的大概还有她对融入新环境的希望吧 有些人可以好心地去给小萍找理由,从小父亲劳改,母亲改嫁,缺少温暖,缺少自信,什么事都喜欢自己闷着这些理由对看电影的人来说都不难理解,但如果你也是剧中同寝室的一员,你会不轻视她吗?你可以出身不好,你可以舞艺不精,但品行有明显瑕疵,是很难有朋友的。
此“恶”虽小,却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他倒了,一连排都倒了恶虽小,莫为之 有些人觉得,那些同寝室的女兵,太缺少同情心和同理心,大有“霸凌”的架势,是当兵的样子吗?我觉得兵也是人,不要说在那个非黑既白的鸡血时代,即便是我上大学那会,某几个人合起伙来针对某一个人的事情,也是不少见的被针对的人,往往是自身身上有某个特殊的地方,被众人不待见,继而被持续性地取笑和欺凌电影中这部分的情节展开,铺垫充分,一切发生得非常自然而然带头欺凌的往往觉得这是被欺凌的人的错,谁让她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那么和我们不一样,她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恶”;跟着参与欺凌的往往觉得,是别人带头的,我只是跟着,这个“恶”就更小了没有谁认识到那个人不一样是正常的,人不该因为拥有某种不一样的特性而被取笑或者欺凌而事实往往是这样的:取笑和欺凌对被针对者来说,往往是具毁灭性的对电影中的小萍来说,就是这样,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的“恶”虽小,亦莫为之 我同寝室同学还说,她觉得这电影宣扬的就是自私,这些和小萍同寝室的就都很自私,我倒觉得大家看看这样的“自私”是如何引起的,又是如何发展的,能作为一面镜子,照照我们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自私”,如何避免这种“自私”。
“上前线的都是谁” 小萍临场因谎说自己身体不适被分到前线医院,刘峰因拥抱心仪的女孩被调到边区,继而也被调到前线同寝室同学感叹,这令她怀疑信仰之类,大概是事出此因了我觉得无论小说和电影,都是艺术作品,有生活的影子,但不是所有生活的面目生活中并不全是这样的事,但确实会有一部分是类似的事,那变成艺术作品,合情合理信仰也是人的信仰,有些人真心地热爱信仰,总还是有些人为了某些目的作作表面,总也有人会用一些冠冕的表面来处理隐晦的事件 “主角们谁过得最好” 男高干子弟做房地产风声水起,女高干子弟做了男高干子弟的妻子;刘峰当年的心仪对象大美女丁丁出国嫁人;常常出板报的小穗子考上大学,成了畅销书作家;刘峰和小萍没有结婚,但彼此照顾扶持,虽贫但知足而安电影因篇幅所限,它没有描写男高干子弟有很多小三,最后和女高干子弟离婚的场面;也没有描写大美女丁丁在国外不幸福的婚姻经历;电影只是描写了多年以后,这些曾经在芳华年代在一起的人,重聚首时刘峰和小萍神色知足而心安我想这样的知足和心安,是善良给他们最大奖赏吧 我同学这么大的反应,倒让我突然明白了这个电影上映前为什么有差点夭折,又延期放映的传闻了什么时候有机会,还是要好好来读读小说,看看更加全面的人物经历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