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家国一体马克垚.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44294669
  • 上传时间:2023-12-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家国一体问题马克垚  内容提要:在中国和西方古代君主制社会中,都有“君主是民之父母的思想”发生、流传但西欧的这种思想没有中国的强烈,因为西欧国家还有教会,教皇、神甫、牧师等独占了民之父母的称谓和地位,使得国王被称为民之父母的机会减少中国君主力量强大,特别是宋代之后,明清王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专制君主制,皇帝、官僚被称为民之父母的情况大为增加但是从制度上说,中国古代是天命王权,是受天的委托而进行统治的,如果统治不好,就要被天抛弃官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更对皇帝的权力起到制衡作用,政治上公、私是有区别的所以,中国古代家国并非一体君为民之父母一说,可以休矣  关键词:家国一体 君主制 官僚制度  作者简介:马克垚,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东方主义的一个普遍命题,就是认为古代中国的国家形态是家国一体,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庭,皇帝就是大家长,人民都是皇帝的儿女,所以没有西方那种个人主义,没有个人的自觉意识[1]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不但西方学者这么认为,中国的学者也有这么主张的,甚至还深入到人民的思想意识之中所以有必要做一些探讨,看看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一、西方古代的家国一体思想  人类原始社会末期,大概都经历过家长制家族的时代,一个男性家长(当然也有女性大家长)领导着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共同生活,然后过渡向部落、国家。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就说家庭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基本形式,若干家庭组合而成村庄,村庄再组成国家(城邦),家庭常常由亲属中的老人主持,君王(basileus)正是家长、村长的发展[2]罗马也是一个城邦,它的元老就是家族长元老院就是家族长的会议,集合而成罗马城邦的政治机构,也就是罗马国家到了罗马帝国时期,西塞罗还说,人民缅怀罗慕卢斯,称其为父亲、神明[3]后来罗马接受了基督教,依据《旧约》,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是众生之父,也就是世人的父亲而教皇也是父亲(pope),一般的神甫也被信徒称为父亲所以教会的教阶制,基础也是家族制教皇成了父亲,基于中世纪教权和王权的分割和冲突,皇帝、君王就不好称为父亲了可是托马斯·阿奎那在其著作中还说“一家之主却不称为君主,只称为父即使这样,这两种情况也有某种相似之点,并且君主有时被称为他们人民的父亲”[4]  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是统治思想,流行的是基督教君权神授的教诲虽然基督教说众生是上帝的儿女,可是它仍然给君主以特权被称为保罗书信的《罗马书》就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从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

      抗拒的必自取刑罚[5]英国的政治思想家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用人的身体来比喻君主和人民,他说君主是人体之首,只服从上帝及其在尘世的代表(教会),犹如头脑由灵魂指挥一样;官吏、法官、士兵等犹如人体的耳、眼、手等,农民则犹如人体之脚,靠他们支持全身,并使之行动,所以对脚也应该保护好(这里面包含有爱民思想)[6]到15世纪,福蒂斯丘在论英格兰的法律时,仍然用人的身体来比喻,他说国王有如人的头颅,而法律就是自然体中的肌腱[7]用人的首脑比喻君主和用父亲比喻君主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宣传专制主义统治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就说,国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像父亲之于儿女,或像首脑之于躯干,没有他就不可能有文明社会[8]  16世纪开始,西欧专制君主制的思想十分流行,也反映实际政治上君主专制的盛行法国的博丹以宣扬主权论而闻名,他是一个专制主义的鼓吹者,他宣扬的主权是属于专制君主的他的主权论由家庭分析开始,他对国家的定义是“国家是拥有共同财产的若干家庭组成的合法政府”,仍然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即家庭—村庄—国家[城邦]这一发展形式他说的家庭是大家庭,包括父母、子女、奴隶、仆人以及属于家庭的财产博丹的家庭定义是罗马法式的,即父家长有无限权威,控制其家庭成员的人身、财产以至生命。

      他还鼓吹,王公、立法者应该努力恢复罗马的父权[9]所以,博丹的主权论也是建立在父家长制基础上的,他认为家长和国君都拥有主权权力,他是主张家国一体的  17世纪专制君主论的鼓吹者是菲尔麦,他写的《父权论》在他死后方才出版他引用《圣经》证明人不是生而自由的,而是隶属于父权的最初的父亲是人类的始祖亚当,也就是人类最初的王,以后一切王权均由此发展而来君主就同亚当一样,根据神命统治属下的人民他高于法律,制定法律一个君主或父亲,对他的臣民和子女的生命、财产、人身享有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权力[10]菲尔麦的说法在当时还有不小的影响,因为父家长制在当时的西欧依然相当流行,是现实的存在用父权论证、类比王权也是人们的习惯思维洛克用他的《政府论》驳斥菲尔麦,认为父权只有在儿女未成年时可以行使,而且也没有专制主义那样的专断权力,为此儿女一定尊敬和孝顺父母以为回报他区分开父权、政治权力和专制权力,但他的着眼点在于保护人的私有财产[11]而提倡专制统治的霍布斯,就认为家长的权力、按约而建立的国家权力和专制者的权力是一样的他说,“一个大家族如果不成为某个国家的一部分,其本身就主权的权利而言便是一个小王国……其中父亲或家长就是主权者”。

      [12]这些也可以说是西欧的家国一体论  西欧虽然用父权来比喻王权,但是缺乏中国那样的爱民如子的说教,这首先是因为西欧的父亲观念主要来自罗马法的家父权,家长对子女具有生杀予夺之权另外西欧的政治思想传统中,还有着国家由征服而来的说法这起源于希腊、罗马的奴隶制,这些奴隶制还留下了它“有毒的刺”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就是主奴关系,城邦内的状态则是公民轮番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不在主奴关系之列而野蛮民族的统治就是专制政体,这种政体君主和臣民就是主奴关系,因为野蛮民族富于奴性[13]希腊、罗马在扩张过程中,也不断扩大它的奴隶制统治,被征服者往往被卖为奴隶(在城邦内部是讲平等的)罗马发展到君主制时,君主被称为dominate,这个字由dominus变来,就是奴隶主人之称谓,所以罗马帝国有着视百姓为奴隶的味道  西欧中世纪是日耳曼人的统治,许多国家都是日耳曼人扩张、征服的结果后来在西欧专制王权兴起时,就有了征服而来的国家学说,即国家起源中,有一种是由征服而致的征服而成的国家,其臣民就陷身为奴隶状态例如洛克虽然不大赞成征服者可以把被征服者的子女变成奴隶,也不能夺取他们的财产,但是他主张,“如果征服者的征服是合乎正义的,他就对实际参加和赞同向他作战的人们享有专制的权利,而且有权用他们的劳动和财产赔偿他的损失和费用”,[14]也就是说,把被征服者变成奴隶。

      霍布斯认为,被征服者和征服者立约,可以保全性命,但却变成给主人服役的臣仆;臣仆的财产、子女、他本人的臣仆,都可以由主人随时索用,主人甚至可以把他监禁、处罚,以至杀死[15]格老秀斯则认为,征服者对被征服者有杀死的权利,为了免于死亡,被征服者乃以自由为代价,为征服者服役,接受被奴役的命运[16]这些说法直到卢梭才加以批驳,他主张个人无法出让自己,更无法出让自己的孩子,因为人是生而自由的;战争没有赋予征服者以屠杀被征服人民的权利,也没有赋予他以奴役被征服人民的权利[17]  日耳曼传统中也有一些爱民、保民的思想,这就体现在当时各国国王即位时的加冕誓词中加冕誓词大致上都包括:一、保卫上帝的宗教;二、保持和平和正义;三、公平审判这是经过基督教传教士加工过的誓词,也有一副温情脉脉的图景  二、中国古代的家国一体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的国家政体是君主制,统治者被称为天子和皇帝天子一词始自周朝周人尊天,以天为至上神[自然神]周的统治者在殷代已称王,灭殷后,感到天命靡常,夏与殷都灭亡了,所以要提高周统治者的地位,而称为天子,“天子万年”,“明明天子”(《诗·大雅·江汉》),“天子之功”(《诗·大雅·常武》)。

      [18]春秋时期,天子已经常见,《左传》中天子之词甚多,如“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左昭七),“天子有命”(左昭三十二),“天子有事于文武”(左僖九),“天子蒙尘于外”(左僖二十四)等到了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王不再是周王的独自尊号,许多诸侯也自己称王,这时天子更成为周王的称号现在所见的战国诸子书纷纷称天子孟子更在讨论周室班爵录之制时谈到当时的爵制是“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孟子·万章下》)根据后人《白虎通德论·爵篇》说,“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顾炎武解释班爵录的意思是,“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录,故班录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意,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录以代耕之意,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19]顾炎武的解释,证明他比当时许多人先进,不愧是中国的启蒙思想家,能说明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潮,即天子虽然是天之子,但是与其他爵位甚至和庶人是一样的要为天服务,并没有特别的地方  战国后期,形成了七雄(七大国)争夺的场面,强大的国家想统一天下,以达到理想中的五帝三王之业。

      由于各国诸侯都已称王,所以又出现了称帝的现象帝原来是殷人尊崇的先祖,后来也成为殷统治者的称号,称帝就表示着比王更为尊贵当时秦国和齐国是两大强国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而尊齐湣王为东帝后来齐国听了苏秦的建议,认为要合纵攻秦,联合六国共同攻打秦国,所以取消帝号,秦昭王也取消帝号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军,进围赵的都城邯郸,有人劝说赵王尊秦为帝,魏人鲁仲连反对尊秦为帝,终于说服赵放弃了这一想法,这就是有名的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20]  秦始皇统一后,才有了皇帝的称号当时秦始皇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臣下和博士认为,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而古有尊号是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所以要秦始皇称泰皇,秦始皇本人说“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而且不许用谥法,自称始皇帝,以后就用二世、三世以至万世[21]虽然秦二世而亡,但皇帝的称号一直沿用下来,绵延两千余年,直到帝制的灭亡  天子和皇帝这两个称号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古人已有论述《白虎通·号篇》说“或称天子,或称帝王何?以为接上称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称帝王者,明位号天下至尊之称,以号令臣下也”。

      《礼记·曲礼下》郑玄注说,“今汉,在蛮夷称天子,在诸侯称皇帝”据说《大唐开元礼》中,规定在祭祀天地鬼神时,称天子臣某,祭祀宗庙祖灵时称皇帝臣某[22]似乎天子是对天神而言的中国没有十分明确的宗教观念,我以为大体上是天地万物有灵的一种万物有灵论,天是最高神,但天同时也是自然神天何言哉!万物生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而从周人起,就知道“天命靡常”,惟有德者可以居之,如果君主的行为不符合天道,那么天就会另立新人所以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家之天下改朝换代是合法的,是合乎天道的不能保证永远做天之子,皇帝当然就不能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了  从周代起,就有敬天保民思想,君主应该爱护管辖下的人民见之于《诗经》的话有“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诗·小雅·南山有臺》),“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诗·大雅·泂酌》)这二者说的都是好的官吏是民之父母《尚书·洪范》则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早期儒家也有君王是民之父母的思想,如《礼记·孔子闲居》中,子夏询问孔子怎么才是民之父母,孔子就说,“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原”,即劝说当时的君主、卿大夫应该遵守礼乐之规则,才能为民之父母孟子更多次谈到“为民父母”的问题。

      一是他说“为民父母”应该使人民安乐生活,“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而现在的统治者是“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23]他还说“为民父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