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docx
6页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 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边、角、顶点)和分类(按边分为等边、等腰、不等边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2. 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几何直观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简单规律,但在逻辑推理和符号表达(如全等符号“≅”的规范书写)上仍需加强3. 易错点:o 在复杂图形中难以准确识别对应边和对应角o 容易忽略全等三角形表示时顶点顺序的对应关系o 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应用不够熟练,尤其是在计算和证明题中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如叠合)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并能用符号“≅”规范表示全等关系3. 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包括计算边长、角度,以及证明线段或角相等4. 培养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升数学思维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 难点:在复杂图形中快速、准确地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目标:通过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兴趣,初步理解“完全重合”的概念。
活动设计:1. 生活实例展示:o 教师准备两片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树叶(或剪纸),提问:“这两片树叶有什么共同点?”o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它们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o 将两片树叶叠合,让学生观察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引出“全等”的概念2. 动手操作:o 分发两张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尝试将两者叠合o 提问:“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o 引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3. 符号引入:o 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如△ABC和△DEF),标注对应顶点o 介绍全等符号“≅”的书写规范,强调顶点顺序必须对应2. 新知探究(20分钟)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活动设计:1. 观察图形(课本图4-19):o 展示△ABC≅△DEF,引导学生找出所有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o 提问:“除了顶点A与D、边AB与DE、角∠A与∠D,还有哪些对应关系?”o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 操作验证(课本“操作·交流”):o 学生用全等三角形纸片画出对应边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o 提问:“这些高、中线、角平分线是否相等?为什么?”o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中线、角平分线也相等。
3. 例题精讲(30分钟)目标:通过典型例题,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提升解题能力例题1(课本随堂练习1):题目:如图,△AOD≅△BOC,写出其中相等的角解析:1. 对应角识别:o 根据全等符号“≅”,顶点顺序对应为A↔B,O↔O,D↔Co 因此,对应角为:∠A=∠B, ∠O=∠O 公共角, ∠D=∠C.2. 结论:相等的角为∠A与∠B,∠D与∠C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例题2(课本随堂练习2):题目:已知△ABC≅△A′B′C′,∠C=25∘,BC=6 cm,AC=4 cm,求△A′B′C′中哪些角的大小、哪些边的长度解析:1. 对应边与角:o 根据全等性质,对应边相等:B′C′=BC=6 cm, A′C′=AC=4 cm.o 对应角相等:∠C′=∠C=25∘.2. 结论:o 边长为B′C′=6 cm,A′C′=4 cm;o 角度为∠C′=25∘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例题3(课本习题4.2第1题):题目:已知△OAD≅△OBC,∠O=70∘,∠C=26∘,求∠OAD的度数解析:1. 对应角关系:o 由全等关系,∠OAD=∠OBC2. 计算∠OBC:o 在△OBC中,内角和为180∘:∠OBC=180∘−∠O−∠C=180∘−70∘−26∘=84∘.3. 结论:∠OAD=∠OBC=84∘.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题4(课本习题4.2第2题):题目:已知△ABC≅△FDE,AD=1 cm,BD=2 cm,∠A=40∘,∠E=62∘,求FD的长,以及∠C、∠FDE的度数解析:1. 对应边关系:o AB=AD+BD=1 cm+2 cm=3 cmo 因为△ABC≅△FDE,所以FD=AB=3 cm2. 对应角关系:o ∠C=∠E=62∘;o ∠FDE=∠A=40∘3. 结论:o FD=3 cm;o ∠C=62∘,∠FDE=40∘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例题5(课本数学理解第3题):题目:已知△ABE≅△ADE,△ADE≅△CDE,求证AB=CD解析:1. 全等传递性:o 由△ABE≅△ADE和△ADE≅△CDE,可得△ABE≅△CDE2. 对应边关系:o 因为△ABE≅△CDE,所以对应边AB=CD3. 结论:AB=CD.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传递性与对应边相等4. 应用拓展(10分钟)目标:联系实际,加深对全等三角形应用的理解活动设计:1. 实际案例:o 展示桥梁钢架或屋顶结构的图片,说明全等三角形在工程设计中的稳定性应用2. 探究任务:o 分发等边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尝试通过折叠将其分成2个、3个、4个全等三角形(结合课本P2“尝试·交流”)。
五、板书设计课题:全等三角形1. 定义:o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o 符号表示:△ABC≅△DEF(顶点顺序对应)2. 性质:o 对应边相等:AB=DE,BC=EF,AC=DFo 对应角相等:∠A=∠D,∠B=∠E,∠C=∠F3. 应用要点:o 找对应元素:先确定重合部分,再标记对应关系o 计算与证明:利用全等传递边、角信息例题要点:· 例1:∠A=∠B(对应角)· 例3:∠OAD=84∘(内角和+全等)· 例5:AB=CD(全等传递性)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习题4.2题目2. 动手实践:用硬纸板制作全等三角形模型,标注对应元素教学反思:· 通过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例题讲解需注重逻辑推理的逐步引导,避免学生直接跳步· 对于复杂图形中的对应元素识别,可通过更多变式练习强化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