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文和说明文.pdf
9页关于现代文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和作法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做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个途径,使学生具备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永久的课题王俊鸣老师关于现代文阅读中训练具体思维的教学指导思想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对运用这一教学思维进行教学的想法与做法一、 具体思维的训练与素质教育二、 关于“ 具体思维 ” 这一概念的来源与内涵要先明确一下:“ 具体思维 ” 是王俊鸣老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思想之一;所谓阅读中的具体思维,一是对具体语言事实的确认,一是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具体分析具体确认,是指对具体语言事实的确认,就是对文章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等要看准、看清、看透,而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思具体分析,是强调对具体语句、具体文章的具体分析,一是反对 “ 玄化” ,“ 玄化” ,就是不顾文章本身的实际,一味做无根据的“ 超越式 ” 的分析,或者凭空拔高,或者肆意贬低, 总之是脱离实际,玄而又玄一是反对“ 泛化” ,“ 泛化” 是把语句、文章的分析大而化之,看起来所言不差,但又抓不住 “ 个性” ,说不出具体的所以然。
以上所说是有关 “ 具体思维 ” 这一概念的一些解释, 就具体思维的训练与素质教育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素质教育 ” 这一概念是针对 “ 应试教育 ” 而提出的,简言之就是要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而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追求分数再换个角度说,是要让学生提高对书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个生气勃勃、身心健康的个体,为今后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 关于素质教育已有许多人进行了理论上、实践中的论述与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和贯彻“ 具体思维” 其实就是让学生把课本上、 阅读材料中的文字原原本本地看清楚,而不是囫囤吞枣或 “ 大概齐 ” 地读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所有的字、词、句都看到眼里,这种“ 对具体语言事实的确认 ” 其实就是一种确立唯物主义思维的训练 唯物主义 ” 的核心即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或意识的产生皆源于此 如果教师能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如何 “ 抠字眼 ”“咬文嚼字 ” ,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作风, 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只能根据书中存在的词语、语句去分析、体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内容及艺术手法等,这样对于阅读材料理解的准确性自然就提高了。
这一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会迁移到学生的整个认知领域,他们会从思想上树立起一个原则:看问题首先要尊重事实,然后再分析,再认识,再提高这种教育不再是单单指导学生读准确文章、会写生字、会解词的一个过程而是雕刻人的灵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素质也就不可分割地体现出来了从“ 具体思维 ” 另一个方面来看也是如此,“ 具体分析 ” 是强调对于语句、具体文章的具体分析, 在这个方向的思维训练中教师要坚持的也应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要根据阅读材料进行分析、下结论,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不能“ 玄化” ,读到 “ 玄化” ,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有一些人在分析文章时,夸大其辞,要说起来也是有一些历史渊源的远的不说,在“ 四人帮 ” 横行时, “ 假、大、空 ”形成风气,常常是 “ 微言大义 ” ,要说哪篇文章好,就冠以一切最动听的语言拔高,这种风气影响至今,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必须要提倡文章的内容、语句反映的什么就是什么比如课本中的名篇散文《荷塘月色》 ,关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有一些不同的说法:说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表现了他当时的“ 满腔愁怅 ”“报国无门 ” 等等,其实是不准确的,作者能用如此细腻的笔法描绘出月光下的荷塘的柔美、和谐、宁静、清秀,怎么会是“ 报国无门 ”“满腔愁怅 ” 呢?细读课文,认真品味,无非还是作者自己写的 “ 心里颇不宁静 ” ,也只能说是一种谈谈的愁绪吧。
只有忠实于原文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进而再学习文章的思想或写作等诸方面的长处,摒弃其短处谈到“ 泛化” 就让我们想到“ 似是而非 ” ,核心仍是不准确,常常把对于文章、语句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看看也对,只是欠准确,这一点王俊鸣老师在他写的《知识要点专题解析》一书中分析得很透彻,不再举例总而言之,坚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具体思维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它牵扯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方法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惊喜往往是一般教学中所得不到的二、具体思维的训练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作在分析文章具体内容这一层次教学时要实行“ 依文解意” 法“ 依文解意 ” 即紧紧靠住文句,进行总结概括,力求具体准确,严忌虚浮之辞如鲁迅所写的《呐喊自序》一文中“ 我在年轻时期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 有时也未免使人寂寞, 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有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法是 “ 叙述自己年轻时的梦 ” ,这里显然是不准确的,在这段文字第一句是说了“ 虽做过许多梦 ” ,但并未 “ 叙述” ,后几句也不是在说 “ 年轻时的梦 ” 了,而是与梦有关的一个想法了。
这就迁拉到“ 梦” 所指的是什么,开头说 “ 年轻时期 ” 的“ 梦” 到现在还 “ 不能全忘却,而且 ” 不能忘却的一部分还 “ 成了《呐喊》的来由 ” 可见“ 年轻时期的梦 ” 应指青年时代救国报民的理想还有人说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具体说明《呐喊》成书的原因” 只要认真一读,即发现这里没有什么“ 具体” 内容到底什么最确切呢 ? 第一句是说青年时代的理想 “ 大半忘却了 ” ,“ 但自己不以为可惜 ” , 可有时回亿起来, “ 使人欢欣 ” ,“ 也未免使人寂寞 ” , “ 欢欣” 与“ 寂寞” 所指应清楚,“ 欢欣” 是指快乐而兴奋,“ 寂寞” 是指孤单冷清,这里更主要的是说心灵的冷清正因为“ 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不能全忘却 ” 所以成了 “ 《呐喊》一书的来由 ” 这样一抠字眼,依据文句所表现的内容,很自然把作者的感情联系起来, “ 我” 在年轻时曾有抱负,有理想(救国之志 ),当然不免幼稚 (忘却了 ),而积淀下来的 “ 寂寞” 是埋藏于心的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成熟的革命志向,尽管还有“ 寂寞” ,他仍要起来战斗,要高声呐喊这一段的中心就不难归纳了,应为:概括地写《呐喊》创作的缘由。
这些具体的分析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可先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可边分析,边思考,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二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漫无边际的遐想,稍微靠上点边的,就认为是正确的;一种是看作者,如鲁迅是名家,就尽量说一些切合鲁迅身份的话,而不顾具体语言环境什么 在纠正学生的思维方式时, 一定要强调唯物主义的教育,即依文解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疑问 .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的某种心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简洁、平实)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特点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的某种心情);突出主旨11、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 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 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1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