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新青年》与其所建构的公共领域.pdf

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681061
  • 上传时间:2018-08-1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77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新青年》与其所建构的公共领域一、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形成50年前,“公共领域”一词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被概念化了,从此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重视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是指介乎于国家和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活动中的互动①在这个领域中, “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它向所有的公众开放,社会意见和思想观念得以自由表达和交流,它通过社会舆论对政治权力进行公共监督和批评②可以说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初始形成, 大致在甲午海战失败到戊戌变法这段时间,这一点基本上是研究者的共识甲午以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在野之有识者,知政治之有待改革,而又无权柄可操,则不得不借报纸也发抒其意见 ”③他们认为,在民智未开、风气闭塞的情况下,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包天笑所说的 “一班读书人” 中为首的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了, 于是有了公车上书、 有了强学会、有了《强学报》,然后有了开启了一个时代的《时务报》。

      《时务报》开启的时代不只是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和中国新闻事业的新篇章,从社会的角度, 它也意味着“一个规模虽然偏小, 但已经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 的正式形成此后,报刊、学堂、学会, 层出不穷 , 形成了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的基本空间④办报高潮与政治运动相生相伴,致力于公共领域建构的新型士大夫, 直接以政治作为中介聚集起来他们以政论报刊为主要依托,聚焦民族国家的建构和传统制度的改革犹如近代中国政治家办报的传统,中国的公共领域 , 从一开始也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质二、 《新青年》及其对公共领域的构建许纪霖指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 , 报纸、学会和学校是公共领域的基本元素, 并且三者常常形成某种“三位一体”的紧密结构: 报纸背后有学会, 学会背后有学校而到了民国之后,在公共领域继续扮演公共角色的,则主要是报纸和杂志⑤这一时期,北洋政府四分五裂,无法控制全局, 各派都需要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 , 各种民办报刊、同人刊物得以在此时扮演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较显著的有《申报》、 《新闻报》 、 《新青年》杂志等一) 《新青年》及其作者队伍“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

      在得到上海群益书社的资助下,陈独秀于 1915 年9 月15 日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1916 年9 月1 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改名为《新青年》,自此成为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917 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1918 年1 月改组扩大了编辑部,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工作,轮流编辑也正是这个时候,《新青年》上刊登了《本志编辑部启事》: “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 ”即《新青年》自4 卷1 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⑥哈贝马斯说:“有些时候, 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 有些情况下,人们把国家机构或用来沟通公众的传媒,如报刊也算作‘公共机构’ ”⑦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说, 《新青年》同人若要构建一个强大的公共领域,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共机构”,必须首先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公众”队伍,从而在这个平台上展开讨论、批判但是,《新青年》的这些作者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

      在欧洲,公众最早指的是“作为文学和艺术的接受者、消费者和批评者的读者、观众和听众”, 然后这些人士逐渐在公共领域里讨论社会政治事务, 从事公共批判⑧除了网罗精英作者群, 《新青年》也致力于与芸芸大众的联系从创刊起,《新青年》便开设“通信”专栏,继而设置“读者论坛”等栏目,吸引各色人等参与随着《新青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来信的公众日益增多,以致于钱玄同在回信给周时敏读者时不得不说:“半年以来,新青年社中收到的通信非常之多,致将足下此信积压了许久,到现在方才登出,抱歉得很另外,来信的公众在话题参与度上也较以往有显著提升, 《新青年》对来信的回复也更深入,由此编辑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不时形成多回合、多向度的讨论,甚至是辩论根据以上的分析, 《新青年》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公众队伍,既有新思想的启蒙者、引导者的精英舆论,也有普通公众的讨论虽然是以精英群体为主流,但是这也有其自身的必然性知识分子本身作为一个具有理性批判意识且极具前瞻眼光的“先知先觉”阶层,公共领域的构建必然与其产生最紧密的联系二) 《新青年》其文———文学的在哈贝马斯最初的公共领域理论中,公共领域主要包括文学和政治公共领域两种而且欧洲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前身是文学公共领域, 通过文学艺术的讨论而聚集起来, 随后从文学问题转向政治问题, 形成政治的公共领域。

      根据前面的论述,中国的公共领域的形成与欧洲不同,是跨过了文学的公共领域而直接与政治挂钩,形成政治的公共领域但是到了《新青年》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文学到政治的公共领域简单说来,文学公共领域探求的是自我理解与个体自由,追求的是人的解放具体到2O 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使命是破除封建思想、伦理和道德对民众的束缚和压抑,让“国民性”得到健康发展在这方面《新青年》首先把目标指向了中国封建思想和伦理的代表———儒家思想除了批判孔教, 《新青年》还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鲁迅在《 小说二集序》中说:“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 《新青年》 是提倡 ‘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 ‘文学革命’的发难者 《新青年》创办之初影响并不突出,除介绍一些欧洲现实主义及其他流派作家作品之外,刊登的小说及诗都还是文言的直到 1917 年初,先后发表了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 和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 ,正式揭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 年5 月第 4 卷第 5期杂志全部改为白话, 《新青年》成为当时第一个全部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她所提倡的文学革命突破了理论号召走上了创作实践的道路三) 《新青年》其文———政治的虽然陈独秀在 《新青年》创刊不久就表示“批评时政, 非其旨也。

      但是这并不符合《新青年》的实际情况致力于文学革命的《新青年》并没有忽略对政治公共领域的构建,反而发表了大量的关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文章,阐述《新青年》同人对新社会的构想,也对当时一些落后的政治思想观念进行批驳和辩论袁世凯称帝前后,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论调对此,陈独秀发表《一九一六》、 《吾人最后之觉悟》 ,李大钊发表《民彝与政治》 、 《青春》等论文,批评君主专制除了发挥公共领域的批判性之外,《新青年》 还注重对未来社会的政治图景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与文学革命一样,在政治领域《新青年》也是“破”与“立”并存的状态,先“破”后“立”,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新青年》最早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大旗1919 年5 月,当时的轮值主编是李大钊,当期他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文章包括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上) 、顾兆熊的《马克思学说》 、凌霜的《马克思学说批评》 、陈启修的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渊泉的《马克思的奋斗生涯》以及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1920 年9 月, 《新青年》还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全面介绍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

      参考文献①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②孙兆扬,《近代报人群体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角色探析》,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7)③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三联书店, 1955 ④⑤⑧许纪霖,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 《史林》,2003(2)⑦⑩⑾ [ 德]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⑨叶再春,《论〈新青年〉的公共领域图景》, 《江西社会科学》 ,2006(1)⑿蒋含平、谢鼎新, 《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熊裕娟陶许娟: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 级研究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