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专业实习报告(附图).docx
5页庐山专业实习报告庐山实习报告实习目的: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各类用地的分布、面积和利用状况等;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实习时间:2012 年 9 月 17 日实习地点:庐山牯岭镇实习内容:庐山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线路:牯岭街——合面街——河西路——普林路——汉口峡路——窑洼路庐山概况庐山区属九江市市辖,位于九江市东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素有“京九重镇、鄱湖明珠”之称,北与鄂皖隔江相望,西接九江县,东接湖口县,南临星子县,介于北纬 28°47′至30°06′ ,东经 113°57′至 116°57′辖区内京九、铜九铁路,杭瑞、福银高速,长虹大道、庐山大道、浔南大道等交通干线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独特,是承东启西,引南接北的重要枢纽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世界地质公园、三叠泉,第四纪冰川遗迹碧龙潭和石门涧,以及马祖洞、剪刀峡、竹泉山庄诸景区落于区内人文景观积沉丰厚,濂溪墓、白鹿洞书院、东林寺、西林寺,以及女众丛林铁佛寺、莲花洞、太平宫、江矶寺均分布于区内庐山区土地总面积 55345.93 公顷其中农用地 34778.6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2.84%;建设用地 6945.4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54%;其他用地 13621.8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4.62%。
农用地中,耕地 11047.86 公顷,园地 1076.33 公顷,林地 20159.95 公顷,其他农用地2494.51 公顷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 2371.23 公顷,农村居民点 2580.82 公顷,采矿用地 127.78 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448.14 公顷,铁路 44.21 公顷,公路 554.50 公顷,水库水面 228.30公顷,水工建筑用地 186.28 公顷,其他建设用地 404.21 公顷其他用地中,水域面积为 11878.95 公顷,自然保留地 1742.86 公顷庐山牯岭镇位于风景秀丽、蜚声海内外的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素有“云中山城”的美誉,是拥有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优秀生态旅游景区三块金字招牌的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牯岭镇东起庐山的三叠泉景区,南至汉阳峰景区,西到铁船峰、石门涧景区、北至小天池、大寨景区,面积 46.6 平方公里,海拔 1116 公尺,常住人口 1.2 万人辖日照、正街、橄榄、朝阳、胜利、芦林、花径等 7 个居委会城镇形态与结构:牯岭镇的建设主要从东谷、西谷两个谷地展开,通过牯岭街相沟通,形成了“π”型的城镇形态和“一心两翼”的空间结构。
其中, “一心”指围绕牯岭街形成的商业中心, “两翼”则是分别指东谷、西谷两个片区东谷早期作为避暑胜地开发的别墅区,现在则是庐山主要的宾馆疗养区和游览区;而西谷的窑洼地区现在成为了本地居民的居住生活区,而沿慧远路、大林沟一代则是主要的行政办公区宾馆观疗养区城镇中间的牯牛岭,以山林为主,但是由于早期香山路一带的别墅开发和后来的旅馆建设,呈现出建设用地逐渐被侵蚀的态势牯岭的城市化特点:①镇化速度比较快 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建设密度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向山体蔓延②非物质城镇化 现代化程度很高,各类娱乐场所与服务设施齐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渗透进小镇的日常生活领域土地利用情况牯岭镇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牯岭镇逐步形成“π”型的城镇形态和“一心两翼”的空间结构,同时也形成了三片五区的功能布局,分别为东谷、西谷、牯岭街三片,以及居住区、商业区、两个旅游服务区、别墅文化区这五区建城条件:(1 )地形:东谷、西谷的地势平坦,海拔起伏不大,适合进行房屋建设和活动2 )气候: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比山下九江市约低 7-10 ℃,尤其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只有 23℃,且山上空气密度小,空气与地面热交换过程快,早晚更显凉爽。
3 )建筑原材料:在女儿城一带出产质地比较细腻的砂岩,可以作为建筑材料,方便就地取材(4 )交通可达性:庐山北靠长江,水上交通便利加之后来人为建设的盘山公路,使之有较好的交通可达性5 )旅游业的刺激:庐山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内需,促进牯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了其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经历数次变迁,庐山俨然已变成一个商业化成度很高的旅游区我们所调查的牯岭镇,主要用地类型是商服用地(051 批发零售用地、052 住宿餐饮用地、053 商务金融用地) ,其次还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1 机关团体用地、083 科教用地、088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交通用地(102 公路用地、103 街巷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2 湖泊水面、113 水库水面、117 沟渠、118 水工建筑用地)等权属性质都是国有庐山可持续发展分析 庐山具有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同时又是同类山体中能够在山顶兴建城镇的特殊山体所以,这样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庐山具有和其他山体不同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庐山由单纯面向部分人群的疗养胜地向服务于大众的旅游胜地的转变,庐山常住人口和旅游人口大量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大量生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人地关系的紧张、自然生态的破坏等等。
庐山作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应该将旅游业放在首位,但是假设没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为支撑,整个庐山的旅游和生活就会崩溃所以如何保障庐山的可持续性发展,合理的配置资源意义深远笔者为此,提出了几点建议:① 控制景区居民数量控制人口规模,适当将现有牯岭镇居民向山下疏散,以减轻庐山现有的人口压力② 合理规划,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控制庐山建筑容积率,适当统一建筑风格、颜色、体量大小,使其在已有建筑保持风貌上的和谐一致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土地的利用面积和利用方式③ 规范整个旅游体系对庐山旅游开发强度进行控制,对已有的景点进行充分利用,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支撑其发展壮大将庐山作为整个九江旅游大体系的中心,并与周围的鄱阳湖、星子县内的秀峰等联系起来④ 加强生态建设首先应该对庐山水体、植被、动物等生态资源进行数量和质量上的统计和监测,对已经遭受破坏的资源尽可能的进行恢复,使庐山地区的生态循环得以健康有序的进行⑤ 加大舆论宣传与监督,增强游客对庐山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城镇发展的环境问题庐山是一个山顶城市,有限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直接制约着城市人口规模和旅游开发规模目前牯岭镇的发展不断蚕食周边自然山体,建筑体量越来越大,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景观质量不断下降。
因此,庐山地区的旅游开发要在合理的环境容量范围内,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结论通过这次庐山实习,我进一步了解了庐山的土地利用现状,了解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方法、过程,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地区展开土地调查工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没有理论知识是很难完成工作的本次庐山实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我们对彼此都加深了了解,我也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许多事情,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只有许多人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很多有能力的人去做,这也才能科学地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吧“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所以我提倡同学们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想引用王沪宁先生的话:“生活在今天的人,常常说前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我们希望以后的中国人不会说今天的中国人无能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