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4.pptx
43页第四课 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知识基础,社会工作概论,讲师:刘婷婷 博士,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前课回顾,社会工作的价值 人 社会 社会和人 社会工作的伦理 利他主义 人道主义,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行为举止 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机构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知识构成,第一部分,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两大类别(David Howe)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 社会工作的理论 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理论,侧重讨论如何改变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制度安排,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三个层次(Pilalis) 宏观理论 从本质上对社会和人进行解释的宏大理论 中观理论 社会工作某一领域的理论 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具体操作层面的技巧和方法,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特点 以人为中心 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中心 以助人为中心 构成 理论知识:关于社会工作现象和本质的知识 介入知识:关于问题诊断、现象分析、方案制定和实施以及评估的知识 工作知识:关于实务工作中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及沟通互动的知识技巧,社会工作的 心理学相关理论,第二部分,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佛洛依德、荣格 无意识理论 人的心理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
意识只是心理结构中的一部分,而无意识则是水面下的“冰山” 无意识又可分为“前意识”(人经努力思考可以回忆起来的东西)和“潜意识”(原始冲动、本能和一些出生后得不到满足的需求) 无意识领域储存了一些不为社会所接受的,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 News http:/,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三个对立冲突的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最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遵循享乐主义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去满足需要,调节本我冲动与现实环境,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社会化过程中,社会道德和规范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具有道德的色彩,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遵循完美主义原则 当三个方面协调一致时,个体的人格结构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否则个体的人格结构则处于不健康的状态,精神分析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个体在心理平衡受到干扰时,自我会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手段保持心理结构的平衡,调和本我、超我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即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包含五大类十六种机制: 逃避机制: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压抑、否定、退化、潜抑 自骗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 反向、合理化、仪式抵消、隔离、理想化、分裂,精神分析理论,攻击机制: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 转移、投射 代替机制: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幻想、补偿 建设机制: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 认同、升华,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代表人物:埃里克森 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影响其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在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但在特定阶段更为重要 人生历程可以分为八个阶段,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但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则由社会环境决定,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对不起,关心我的大家,我要死了 你们大家理解我吗?没有,你们从来不了解我,从出生到现在,我连一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我很孤独啊我确实是因为一时冲动,因为我想不开有可能你们鼓舞我一下,我就不会寻死了,可你们没有,你们在批评我。
我知道上学已是不可逆转的事情了,所以就想到了死 希望我死之后,大家都要好好活着,别太伤心 ,社工梁娟娟还记得,2010年鼻咽癌晚期的邓伯,戒烟戒酒许久,却希望“追”一场当年的世界杯球赛他心仪的球队正好在深夜开赛,院里工作人员悄悄行动,另辟了房间布置成极有世界杯气氛的欢乐海洋那晚,大家陪着邓伯摇旗呐喊,邓伯还喝了久违的啤酒,大家发现,老人家脸上露出的笑容是前所未见的灿烂狂欢后的第四天,邓伯安祥地在梦中离开了 还有身患几种癌症的蔷阿姨,她说自己从来没有中过大奖,要是能把一套红色衣帽,以中奖的形式得到手,该是多么兴奋的事呀!社工们又开始“筹谋”了起来,连院领导也加入了,在一次联欢会抽奖环节上,给蔷阿姨“抽中”一顶红色的帽子虽然蔷阿姨在最后的时光由子女接回了老家,但在落叶归根的途中,这顶红色帽子和最后时光的快乐回忆,却陪伴着这位可爱的老人,斯金纳 行为主义理论 人类行为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受结果控制 结果强化行为 积极强化 消极强化,学习理论,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关注个人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原则 强调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非指导性原则”,即以当事人而非咨询师为中心 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应是建立在真诚、倾听、关注和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之上伙伴关系 咨询的重点在于关注当事人的当前情绪体验,调动当事人的自身潜力 关于“自我”的解读 自我包括两部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人格结构的平衡取决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的协调一致,人本主义理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级需要,也是人的终极目的,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权、财产所有权、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亲情、友情、爱情、人际网络,自我尊重、信心、成就、价值感、尊重和被尊重,道德、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自觉性、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社会工作的 社会学相关理论,第三部分,社会角色理论,代表人物:默顿、米德 社会角色 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处于该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角色丛 与某一社会地位相对应的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 角色扮演 个体按照某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 是社会化的基础,社会角色理论,角色冲突 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个体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产生的矛盾 角色中断 个体被迫终止某种角色,而将要承担的新角色与原角色截然不同 角色失败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角色扮演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社会化理论,社会化 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 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 再社会化 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 主动再社会化、强制再社会化 特殊社会化 对某些遭受过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人进行的特殊的社会化过程,符号互动理论,代表人物:库利、托马斯、米德 镜中我 个人的自我观念是与其产生互动的其他人对其态度的反映 想象自己怎样呈现于他人面前 想象别人对这样显现做如何的判断 形成某种自我感觉 情境定义 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将要面临的情景所作的主观解释 客观环境条件 个人或群体的先存态度,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第四部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网络 人与人之间构成的关系网,即一组个人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维持其社会身份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及新的社会接触 主要层次:社区、社会网络、亲密伴侣 网络的功能 角色伙伴 生活协助 网络连接 肯定自我 心灵安慰 现实确认 目标一致,优势视角理论,丹尼斯塞勒伯(Dennis Sleebey) 对立视角病态视角 基本观点 每个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 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他们可能是机遇和挑战 通过与服务对象合作,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对象 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关怀、照顾和脉络 相关概念 增权 成员资格 抗逆力,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基本假设 系统的整体和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均是消长和调试的 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之间,均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即不断地变迁和演化 系统的整体与各部分之间,不但有其脉络特质,而且具有整体大于部分总和的属性 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之间是共存共荣或休戚相关的 如果系统不能与本身范畴之外的其他系统互动,则属于封闭系统,反之,如果与其外界环境有所交换,则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 基本观点: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四个系统层次: 微观系统(microsystem) 中间系统(mesosystem) 外层系统(exosystem) 宏观系统(macrosystem),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父母的单位、朋友学校的管理者,广阔的意识形态,包括系统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系统理论的应用,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评估 问题的形成不仅是个人的因素,还应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 评估的焦点不应仅限于个体,还应包括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和运作情形 问题的相关层面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相互影响的 问题的相关层面或系统的各部分是动态的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处理应采取连续的观点,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系统理论的应用,介入和服务的目标 确保系统可以生存,协助案主从外在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和讯息 协助案主在系统整体上维持稳定、平衡和完整(静态稳定和动态成长) 协助案主系统内部各层次系统之间建立一定的协力共持和互惠互利的技能 社会工作者与系统的关系 系统支援者:直接补充或替代原来系统中缺失的资源和讯息 系统连接者:运用和协调相关机构提供资源和讯息 系统维护者:系统内部的相互支持和帮助 系统发展者:规划和倡导,在外在环境中积极调试,小结,第五部分,要点回顾,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知识结构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社会工作的理论 以人为中心 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中心 以助人为中心,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 实践理论,理论知识 介入知识 工作知识,要点回顾,社会工作的心理学相关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社会工作的社会学相关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化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增权理论 系统理论,Th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