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4)(含解析)新人教版.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月亮****转
  • 文档编号:218200842
  • 上传时间:2021-12-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1.9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页散文阅读训练 ( 四) 形象、技巧李仕才 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题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 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 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 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 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碑的后面, 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 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 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水, 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 看河岸的树木, 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

      2 页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 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 士兵、 妓女、 商人 直至二十岁, 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 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 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 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 ,有删改 ) 1文章第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_ _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景物描写对文章内容和主要形象所起作用两方面考虑。

      画线句子中写到“红梅”“翠竹”“杂树”以及“更多的树木”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翠竹挺拔着”,“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而“更多的树木, 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通过比较,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以看出生长在听涛山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梅、翠竹、 杂树正是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象征,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答案: 通过红梅、翠竹、杂树与其他树木的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彰显出听涛山萧瑟环境中难得的生机和力量也象征着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2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答: _ _ 解析: 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对沈从文形象描述的相关内容文中对沈从文先生形象塑造的内容散布全文,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人对其评价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答案: 平和谦卑;内敛刚强;文采斐然;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孤独寂寞;追求真善美 仿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 题 3 页回忆小学生活 注格致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 公里,由1.5 公里乡村土路和2.5 公里火车道组成6年前我的学校距家不足30 米。

      它位于屯子的中心,使每个孩子上学的距离大致上相等那是一所小学校, 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一年级在东侧的房间里,二年级在西侧的房间里,中间的小房间是两位老师的办公室上下课是用电铃来呼喊的,不是一段铁轨挂在树上,然后由一个老头去敲这说明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为现代文明所浸染,电线已同我的幼年生活扭结在一起有电就有灯, 有了灯,我们的教室就不会太昏暗我基本上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开始读书识字的我认真观察过那个房檐下的电铃,在它静止的时候, 在它大叫的时候 它接近一个乐器一个手掌大的圆面,一个小铁锤铁锤敲击它的侧面而不是正面按下电钮,小锤就以肉眼无法追赶的速度开始原地踏步每一步都踏响了, 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它们一个连着一个,扭成一团,连成一片其实,它的原理同树枝上挂一块铁,再用铁锤去敲是一样的,只是人力拉大了声音间的距离,给了每一个声音伸展和生长的空间电铃的声音是那些独立、悠长的声音的有序码放,电使之方向一致,大小相等金属的悠长的余音在这里是多余的,像懒洋洋的哈欠,它被修减掉了电将散落的、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懒散又悠长的声音很好地组织了起来、管理了起来,电说,向右看齐,齐步跑!我在明亮的教室里,在切去尾音的规范的电铃声里开始了读书时代。

      我的同学有27 名二年级读完的时候,我们就从这所离家很近的学校毕业了三年级要到距家750 米的小学接着读 学校在两个自然屯子的中间,这两个自然屯是一个行政大队,相距1.5 公里学校把1.5 公里从中间断开, 形成两个750 米的上学之路 两个屯子的孩子相向而行,各自走过750米,然后在一个操场里混合但据我们的目测和步测,学校距另一个屯子要近至少200 米学校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1 500 米的中心点不难找到,那么,这200 米的误差是有意的据我的分析,这与我的父亲有关两个屯子合成一个行政大队,父亲是大队书记,也就是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最高行政长官完全可以决定小学校的位置,也可以决定学校离自己的孩子是远还是近最后,父亲使新建的学校离自己的孩子远了200 米原因有二:1、另一个屯子大,孩子多;2、大队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来自那个村子,他们对父亲有敌意,敌视的原因仅仅是父亲的姓氏父亲小心谨慎,力争不给他们留出攻击自己的余地于是,我向前多走的200 米,就是父亲在权力上有意后退的距离走过这条暗藏着政治的上学之路,我开始了三年级我的同学有25 名有两名男生没有升入三年级, 没有走上这条比另一侧远200 米的上学之路。

      他们是因为严重的智障,与远出的 200 米无关 一个叫海, 生得眉目清秀, 头发还是非洲人似的小卷他经过了两年学习,掌握了 12 3,但 2 1?他有时算对,有时算错,至于3 1?他就从来没算对过一次;另一名叫彦, 他的问题在文字上他上课坐得最直,眼睛睁得最大, 写字用的力气最多,. 4 页但他写的字,一眼看上去,基本上不是汉字,比汉字的笔画要少一些因为笔画少导致他写的字没能围成方块他的字比别人的笔画重,笔画黑,划入纸的纤维,像是石刻他手里的笔画, 都是些不老实的家伙,不用力把它们嵌进纸里,它们就会到处乱跑他机智地抓住了一横,急忙按进纸里,又抓住了一撇,再按下去他无暇考虑这些笔画的准确位置,只能像抓鱼一样, 匆匆丢到竹篓里他被这些横竖撇捺搞得很累,其状不比他父亲犁地轻松我们不认识他写的字,我们包括老师认为那都是错字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那 750 米又 200 米的上学道路上的景色他们没有看到: 路两旁新栽的杨树,比我的胳臂粗不了多少它们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叶子打着紧紧的卷, 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这些小树的生命从父亲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开始,它们稚嫩的根须从会议的决定移植到泥土里。

      父亲栽树, 在毁林开荒的年代,在植树不算政绩的年代 选自格致减法 ,有删改 ) 注 节选自格致的散文减法第1 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3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眼前写起,“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 公里”,然后写6 年前的小学生活,将读者自然地带进学校,全文结构严谨,自然流畅B文章以“路”为线索,先介绍“现在”的上学之路,再写6 年前的路,上三年级时候的路,通过对路的描写,展现了读书求学的艰辛C学校的“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办学条件的简陋,而能用上电铃、电灯,则又表明童年的生活环境已为现代文明所浸染D文章叙述冷静而从容,描写真切而生动,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熔铸在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中,并不直抒胸臆,这样写为文章增加了艺术张力解析:B B 项, “文章以路为线索”表述有误,本文的线索应是时间,不是“路”,且文中并未展现读书求学的“艰辛” 4. 请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两个方面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答: _ _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就表达技巧而言, 该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用“站起”和“扑倒”来写声音的响起和骤然消失,用“扭成一团,连成一片”写声音的整齐、急促。

      这样写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又富有情趣就思想内涵而言,借助孩子的好奇,写出了电铃声音的独特,展现了现代文明在农村的进展答案: 该句采用拟人手法,把声音响起说成是人的站立,把声音前后相继说成是人的前后拥挤, 把声音的骤然消失说成是被突然扑倒,化听觉为视觉, 化无形为有形,既生动形. 5 页象, 又极有情趣 这样写展现了“我”对电铃这一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具体地说明了“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为现代文明所浸染5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内容试作探究答: _ _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逐一梳理,探求其写作意图比如,作者通过对“我”眼中的电铃声音的描绘,展现农村少年对“电铃”的好奇心,反映现代文明已在农村出现而对学校选址的叙述,显然是对政治环境的批判对海和彦失学的描写,展现的是对失学少年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教育的思考答案: 文章通过纪实性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呼吁加强农村的文明建设,关心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通过对电铃的描写,反映学校普遍用电的现实,展现农村现代文明的脚步;通过学校选址问题的叙述,展现农村的政治环境,批判落后的政治观念;通过对海和彦失学情形的记述和描写,表现了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寄托了教育普及的愿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