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与儿童音乐教育的结合.doc
262页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与儿童音乐教育的结合1、相关定义1.1、儿童早期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 一、美育概念的提出一、美育概念的提出 ①[美]. Erice Jensen . 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M].董奇主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7 8 (一)西方”美育”概念的提出 最早系统提出”美育”理论的哲学家,当属 18 世纪末的德国著名诗人、 哲学家席勒,他认为,在具有”促进健康的教育,促进认识的教育,促进道德 的教育”基础以外,还应该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美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 使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整体的尽可能的和谐①席勒还认为,利用审美这个 中介,就能让”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也就使人类从必然王国飞跃到 了审美王国在那里,指导行动的不是对外来习俗的呆板模仿,而是人们自 己美的本性在那里,人们以勇敢的单纯和宁静的天真走过最复杂的关系网, 既无须以损害别人的自由来保持自己的自由,也无须牺牲自己的尊严来表现优 美②席勒把人的解放和人性、人格的完善作为美育的终极目标,这源于其 对人道主义的理想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对先前的美学美育思想进行了科学的扬弃,他们从审美活 动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创造了美”这一论断,把 审美教育建立在了社会实践观和科学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也是按照 美的规律来建造”。
但是资本主义破坏了这一切,他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却 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 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 和痴呆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 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④充分揭示了 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提出改变这一切的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 劳动,创造出为克服人性的分裂与异化的社会现实条件有了这样的条件,于 是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 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⑤所以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全面协调人与自 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才能, 充分发展人的需要和能力,从而实现人格的完美与健全,促使人成为一个审美 的人,即成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感觉的人” ①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②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③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④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⑤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1 9 (二)中国古代”美育”的缘起 而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秦时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 “乐教”理论,强调”诗”、”乐”的教化作用,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认为做仁人君子必学乐。
人们通过学”诗”习”乐”,实现情理的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继承发扬了孔子思想的孟子提出了具有美育思 想性质的”诗教”理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种理想的人格精神, 是人首先应该具有并发扬完善的一种精神,这种人格精神的标准应是”可欲之 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① 他认为内心仁义的充实与外貌言行的和顺丰润应 该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与孟子等儒家美育理论在人格的完善和社 会的和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孔子与孟子的最终目标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 的和谐,是培养遵循”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臣民,美育只不过是培 养达到理想道德境界的一种手段而已 荀子在《乐论》中指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聪目明,血气和 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② 他揭示了音乐对人的感知觉、性 情气质、意志和审美理想等的影响,充分论证了音乐对人的美育塑造作用《尚 书夔典》中论述道:”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 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③ 这段话具体论述了音乐对人的性情、品格、品德的塑造作用, 同时把音乐与人的正直、温和、宽宏、明辨、刚毅、质直等优良的品性联系起 来,从又一个侧面论证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以及在人格构建方面的主要作用。
(三)现代美育观念的发展 中国近代美育家,如蔡元培、王国维等受康德、席勒、叔本华等的影响, 他们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情感,纯洁人格,使人的精神世界向美的境界提 升美育能够承担这样一种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非功利性质美育不应仅仅 是道德、政治的手段,应该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 席勒的美育概念在上世纪初被王国维先生引进了中国,他将美育等同于情 ① 孟子 尽心下 ②荀子.乐论.引自四库全书精编.子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566 ③尚书.夔典.引自四库全书精编.经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40 10 感教育,认为美育应是解脱人生痛苦之道,让人渐趋平和等,并开始大力提倡 美育蔡元培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极力倡导美育,著名的 “美育代宗教说”即由他所提出,他强调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 重要作用,认为在儿童教育中应充分运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 一体的美育方法他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 的者也①王国维、蔡元培等现代美育家的美育理论沿袭了儒家的美育观, 希望通过美育达到改良社会、净化人心的目的,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具 有一定的进步倾向,但在精神实质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所以曹利华 提出:”今天我们的美育已远不是孔子那样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也大不 同于席勒使之成为达到理性、精神自由的中介环节,而是要把对美的鉴赏和创 造,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素质,一种能力,一种创造客观世界和完善自身的价 值来培养,使人真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 ② 杨光、邓丽娟在《生 命审美教育》一书中也提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就是应用美学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生动的美感教育这种 教育不只是灌输,而是陶冶情感、丰富感情、开阔视野”③所以,我们由此 可以认为:美育是将美感教育与心理感受结合在一起,融于一体,利用感受、 体验、表演、鉴别、创造这个审美的过程中让人”理性地接受到感性的启迪”, 让儿童授受审美教育的熏陶,体验艺术的求真、求善、求美,丰富心灵情感, 从而达到培养儿童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实现对儿童美的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人们对儿童的美育越来越重视,人们的 儿童美育观念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关注儿童的发展,实现美的教 育如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妇女联合会颁布的《北京市学前儿童家庭 教育大纲》中专门谈到儿童的审美教育问题时提出: 审美教育:萌发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
1.带儿童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 2.多带儿童参观各种类型的展览馆、博物馆、风景名胜等,开阔幼儿眼界,培 养美好情感 ①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② 曹利华.幼儿美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总序:3 ③ 杨光、邓丽娟.生命审美教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 11 3.引导儿童欣赏音乐、美术与可理解的文艺作品,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4.鼓励儿童用唱歌、舞蹈、绘画、手工等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发 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 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并提出幼儿园艺术指导要点”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 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 从政府到学界,正逐步认识到”美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 1.2、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概念分析 “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学校以外的文艺单位、团体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 音乐教育活动”。
①”它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通过音乐交流等活动,对教育对 象施加教育影响,使其获得美的享受和音乐技能,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 高尚的道德情操”② 尽管社会音乐教育是计划多元化、分散形式开展的教育,但其对提高民众的音 乐综合素质所发挥的作用并不逊色学校教育的规范、系统、集中的特点能够快速 发挥作用,但社会音乐教育灵活的教学形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更容易提高学习 对象的学习兴趣,短期内见到成效往往参加学校教育的教育主要是儿童和青年, 而社会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覆盖范围更广,任何年龄的人都可在社会音乐教育机构 接受培训,这与社会教育的全民普及教育目标相一致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 学校音乐教育,但社会音乐教育能够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有力补充,对提高国民素 质方面能够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音乐教育蓬勃发展, 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层出不穷,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青少年宫、 老年艺术大学、器乐行、音乐教室等等,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音乐综 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本文中提到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针对12岁以下的儿童进行的校外音 乐教育,音乐教育机构也主要指以培训儿童为主的艺术培训中心及器乐行。
社会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通常是以音乐表演技能为分类方法,一般的科目包 括:1、乐器演奏,2、声乐,3、音乐听觉训练,4、音乐欣赏课程等社会音乐教 育比学校音乐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加灵活多变,既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 平和目标自编自选教材,又可以选择学生与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还可以根据教 学对象的某些共性特点组织人数较多的公共大课社会音乐教育更关注教育对象的 特点,能够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选用最适合教学方式己达到 最佳效果 亡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住 ②斯雯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圆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5 TJ{厂515 1.3、先秦儒家礼法观中的”礼”的概念 “礼”是先秦儒家礼法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先秦儒家”为国以礼”的理论, 必须先研究先秦儒家礼法观中”礼”的概念 先秦儒家礼法观中的”礼”来源于周礼,但又不同于周礼它在继承周礼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了损益和变革,使原来复杂、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具体先秦儒家礼法观中 的”礼”具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礼义即指”礼”的宗旨和精神,包括伦理、道德。
第二,礼制是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礼”的具体制度和规范 3.1.2”为国以礼”的具体内涵 “为国以礼”的具体内涵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将”礼”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先秦儒家主张以礼治国,把”礼”作为 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家的一切政治活动应该遵循”礼”的原则,符合”礼”的规范 要求如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① 可见,孔子 把”礼”的功能定位为治理国家,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孔子还阐述过”礼”发 挥功效的具体途径:”以之朝廷有礼,则官爵序,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以之军旅 有礼,则故武功成采取这种政策就能达到以下的目的:”物得其时,乐得其节,百官 得其体,政事得其施 ② 孟子继承孔子的礼治思想,把”礼”看作关乎国家存亡的重大 决策:”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③ 荀子也认为礼是为政的大节,是治理 国家的根本:”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