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课件.ppt
34页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分析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环境分析与评价自然环境分析与评价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分析 1. 1.概念:概念: 2.2.分类:分类:( (一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 ,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 游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 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3.3.特征:特征:有限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区域性: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整体性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 源,决源,决不可能出现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活动某种生产活动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 畴也在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 自然物质基础自然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自然资源量的评价首先,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影作用的几种资源。
其次,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第三,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如人均占有量、亩均占有量等第四,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2.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质的评价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结论3.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并且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的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4 4.自然资源开发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因此,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这里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井同时指出各种方案之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5 5.自然资源开发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用效应的评价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
对资源开发之正负效应的评价必须待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要夸大正效应,也不应缩小负效应,既要估计最好的情况,也要估计一般和最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n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内其内涵包括:涵包括:n1)时空内涵)时空内涵n2)社会经济内涵)社会经济内涵n3)可持续内涵:以供定需,不断增强)可持续内涵:以供定需,不断增强n2、自然资源承载力特性:、自然资源承载力特性:n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n按按“可能可能—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评价: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
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研究结论是:n (1)粮食(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n (2)肉类(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满意度就开始下降n (3)土地(3)土地——总人口超过总人口超过 1010 亿,可能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过 56.7亿为056.7亿为0n (4)水(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54亿为0n (5)能源(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①① n宋健等:宋健等: “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
亿以下②②n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③③n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生存与发展》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①①胡保生等:胡保生等:“关于我国总人关于我国总人口目标的确定口目标的确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经济》,1981年第年第5期期 n 粮食粮食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2025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2025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4.8亿人。
远景生物产量72.6亿吨,可承载16.24.8亿人远景生物产量72.6亿吨,可承载16.2亿人就此他们认为亿人就此他们认为“我国的我国的理论最高承载能力为15~1理论最高承载能力为15~16亿人④④““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社会的限度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环境承的概念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是随时间变化的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是随时间变化的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一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16亿左右,就是根据据土地亿左右,就是根据据土地承载力做出的估计承载力做出的估计(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n1 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规则公正,各代人间的、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规则公正,各代人间的公正包括消费适度和投资与消费匹配,补偿行为公正包括消费适度和投资与消费匹配,补偿行为的实现n2 2、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国家之间、同一国家内、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国家之间、同一国家内的城乡之间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公平性的城乡之间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公平性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三、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三、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 1.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 2.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3 3.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4 4.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 好的促进区域发展好的促进区域发展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适宜程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生态环境与人类需要之间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生态环境与人类需要之间关系的判断和评定按时段可分为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系的判断和评定按时段可分为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三)生态影响分析方法(三)生态影响分析方法(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 1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调查1 1))生生态态环环境境因因素素调调查查::包包括括自自然然环环境境状状况况如如地地质质条条件件、、地地貌貌特特征征、、气气候候状状况况、、水水文文特特点点、、植植被被条条件件和和土土壤壤特特点点等等,,和和社社会会经经济济状状况况如如社社会会结结构构、、经经济济结结构构、、经经济济增增长长方方式式资资源源开开发发状状况况等等,,环环境境污染调查。
污染调查2 2))生生态态环环境境状状况况与与特特征征调调查查::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特特点点、、生生态态环环境境的的资资源特性、生态环境问题等调查源特性、生态环境问题等调查3 3))生生态态环环境境效效应应分分析析::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影影响响效效应应、、环环境境健健康康效效应应、、生态经济效应等分析生态经济效应等分析2 2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依据近二、三年的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资料,建立评价指是依据近二、三年的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过程为标体系与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过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体坛公共提供科学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体坛公共提供科学依据1)确定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单元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包包括括建建设设项项目目生生态态环环境境影影响响评评价价、、区区域域生生态态环环境境趋势分析与评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等。
趋势分析与评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等3 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区域发展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资料,在是通过区域发展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资料,在生态环境预测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演生态环境预测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演变趋势,为区域发展或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变趋势,为区域发展或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提供决策依据(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指数法指数法1)单一指数:)单一指数:①①标准型标准型Ii指指i因子或指标的单一指数,因子或指标的单一指数,Ci指指i因子的状态值,因子的状态值,Si指指i因子的标准值因子的标准值②②等级型指数等级型指数:针对无环境标准的因子,划分区间和等级赋指数针对无环境标准的因子,划分区间和等级赋指数2)分类指数)分类指数①①均权型均权型 ②②加权型加权型 ③③兼顾极值型兼顾极值型3)综合指数)综合指数2 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1)用隶属度刻画环境质量的分级界限)用隶属度刻画环境质量的分级界限2)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建立模糊评价矩阵: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3)计算权重)计算权重4)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 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1)确立参考标准数列)确立参考标准数列2)指标值的无量纲华处理)指标值的无量纲华处理3)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计算4 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是通过空间结构分析和功能与稳定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是通过空间结构分析和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进行的。
性分析进行的Rd=(斑块(斑块i的数目的数目/斑块总数)斑块总数)*100%Rd=(斑块(斑块i出现的样方数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总样方数)*100%Rd=(斑块(斑块i的面积的面积/样地总面积)样地总面积)*100%(三)生态影响分析方法(三)生态影响分析方法1.1.类比法类比法: :整体类比和单项类比整体类比和单项类比2.专家评价法:特尔斐法专家评价法:特尔斐法3.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4.图形叠置法图形叠置法:复合图分析,用于选址、选线复合图分析,用于选址、选线5.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三、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n(一)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技术(一)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技术n1、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评价程序、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评价程序n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变化分析变化分析——估算指标体估算指标体系建立系建立——指标分类、指标计算模式或公式指标分类、指标计算模式或公式或参数确定或参数确定——综合计算综合计算——综合分析综合分析——结果或即结论(结果或即结论(P45图图2-1)((1 1)直接市场法:市场价值法)直接市场法:市场价值法((2 2)替代市场法:机会成本法、费用分析法)替代市场法:机会成本法、费用分析法( (防护法用法、恢复法用法、影子观察法)、旅防护法用法、恢复法用法、影子观察法)、旅行费用法、资产价值法、人力资本法行费用法、资产价值法、人力资本法((3 3)实验评价法:调查评价法)实验评价法:调查评价法((4 4)成果参照法)成果参照法2 2、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3、生态环境损益解析、生态环境损益解析生态环境损益:即生态环境产益和生态环境致生态环境损益:即生态环境产益和生态环境致损,也即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促进和障碍损,也即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促进和障碍作用的影响。
作用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产益与受益、致损与受损;生态环境的产益与受益、致损与受损;生态环境产益区与受益区、致损区与受损区;生态环境产益区与受益区、致损区与受损区;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发展权利与保护义务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发展权利与保护义务分离和不平等分离和不平等(二)生态环境补偿n生态环境补偿: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生态环境补偿: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活动是一种使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是一种使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的环境经济手段n生态补偿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生态补偿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对生态系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n补偿机制的建立;生态服务功能的度量;核心问题:谁补偿补偿机制的建立;生态服务功能的度量;核心问题: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如何补偿?谁?补偿多少?如何补偿?n1、补偿主体:致损方和受益方、补偿主体:致损方和受益方n政府补偿: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援助、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政府补偿: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援助、贷款和税收优惠等n市场补偿:环境破坏或受益方进行经济和非经济手段补偿市场补偿:环境破坏或受益方进行经济和非经济手段补偿n社会补偿:基金会等社会补偿:基金会等n2、补偿标准:生态建设或恢复的成本为参考、补偿标准:生态建设或恢复的成本为参考n3、补偿方式、补偿方式n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n非经济:实物、技术、政策非经济:实物、技术、政策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n一、相关理论一、相关理论n1、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n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规律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规律n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n负荷定额规律负荷定额规律n多样稳定规律多样稳定规律n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n2、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n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n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理论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理论n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n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n4、、“阳光经济阳光经济”理论:可再生资源、阳光主理论:可再生资源、阳光主流、阳光型能源和原料(阳光经济:生态的现流、阳光型能源和原料(阳光经济:生态的现代战略,(德)舍尔代战略,(德)舍尔 著,黄凤祝,马黑著,黄凤祝,马黑 译,生译,生活活·读书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知三联书店 )) 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n1、外部性概念: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外部性概念: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n分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性(外部分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不经济性)n2、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n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的、免费的物品,它产权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的、免费的物品,它产权不明晰或不易明晰有以下的特征:不明晰或不易明晰有以下的特征:n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使用上的非排他性n交易上的非市场性交易上的非市场性n生产上的外部性生产上的外部性n因而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于外部性有直接的关因而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于外部性有直接的关系3、外部性的解决对策、外部性的解决对策n政府的直接管辖:直接干预(命令和控制)政府的直接管辖:直接干预(命令和控制)n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收费、补贴、押金等进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收费、补贴、押金等进行价格控制、数量控制和责任制度行价格控制、数量控制和责任制度n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n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